村里有座烽火台

来源 :青少年日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198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5月16日 晴
  清晨,一轮红日从玛纳斯河东岸冉冉升起。在牛欢马叫、机声轰鸣中,我下乡住村的旱卡子滩乡头墩台子村,乡亲们又开始了一天辛勤的劳作。
  此时,一抹金色的阳光洒在了一片高地上。放眼望去,一座占地不到三十平米、南北底约长六米、东西底约宽五米、高约六米左右的黄土夯筑的烽火台,清晰可见。这便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头墩台烽火台,我所在的村因此而得名。
  尽管经历了岁月剥离、风雨侵蚀,昔日的雄伟、壮观早已不见,但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这座烽火台就像一把金色的火炬,永远照亮着这片富有生机的土地。
  如此厚重的人文地理,让我情不自禁地打开了《玛纳斯文史资料》和其他史书,一睹为快。经查,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是我国古代的战略性建筑,一般建在地势险要处和交通要道上,通常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岗、丘阜之上建立,并因地形不同,大体分为方、圆两种。烽火台一般相距十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采用应地制宜、就地取材,西北地区的烽火台多为夯土打筑,也有用土坯垒筑,山区的多为石块垒砌。它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国防工程,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发送战报和传递紧急军情,因而烽火台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烽火台的烟火传递也是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据当地老人们讲述,一百多年前中亚浩罕国匪首阿古柏入侵新疆,把战火烧到了玛纳斯河畔。那时的头墩台烽火台,高五丈二尺、广丈六尺,梆鼓相闻为一墩,有重兵把守,监测敌人动向。白天点狼粪,晚上燃柴草,迅速将敌情传遍了玛河东岸,给组织反击作战和坚壁清野赢得了时间,于是迅速调动了全线戍边守兵,起而迎敌。各族百姓更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配合清军作战。站在烽火台上,遥望玛纳斯康吉古城,炮声隆隆、火光冲天、鼓号齐鸣、杀声一片。经过三个月的浴血奋战,一举歼灭了阿古柏匪寇,收复失地,还我河山。
  星转斗移,时光荏苒,昔日的烽烟早已散尽。当我们凭吊这座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烽火台时,深深体会到维护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何等的重要。烽火台不仅直接反映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和建设关系,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领土关联的直接历史物证,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涉及历史、军事、交通成体系的遗存。
  夕阳下,晚霞映衬着头墩台烽火台,恰似一只硕大的红寿桃。乡亲们说,桃形代表了“心”,象征着吉祥和安宁。在我看来,这颗心永远属于祖国、属于家乡。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繁荣昌盛联系起来,与新疆的发展稳定联系起来,与各兄弟民族携起手来,共同筑起反分裂、反暴恐的铜墙铁壁,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残联
其他文献
摘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低碳生活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在生物课堂灌输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关键词:生物课堂;环境污染;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16-1  一、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
对写作的热爱,大体和恋爱相似,都有从脑门发热到深思熟虑这一过程。  我爱上写作是读大学时。因为看了一些散文、小说,被文字的魅力深深吸引,加上认识了几位文友,我便开始给报纸写“豆腐块”。  和许多初学写作者一样,我也拿童年往事“开刀”。诸如挖笋、放鞭炮、捉知了,都被我写了个遍。  从开始写作到发表,时间并不长,这给了我“写作很简单”的错觉。  后来,某家报社的编辑加了我的QQ。他说:“你的语言挺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