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课程内容包含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又是“以学习项目为载体,通过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最终形成体现语文核心素养阶梯提升的成果”。笔者以所在农村学校高一年级开展的整合乡土资源,实施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引领下的项目学习为例,探讨实施项目学习的具体策略。
学习项目就是学习任务。它应在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学生实际,有效地统整教材与乡土资源。例如,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旨在引领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提升文学欣赏的能力并尝试写作,借此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中需要完成山水田园诗的专题学习,毗邻我校的朗头古村作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蕴含丰富的山水田园资源,学生如果走进如画的田园村落中学习诗词,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鉴赏、写作诗词的项目“品山水田园诗,赏山水田园景,写山水田园情”(以下简称“田园”)。再如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引领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增强思维表达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在粤教版必修4中需要学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寡人之于国也》等孔孟名篇,学习孔孟的儒家精神内涵和论辩的艺术,恰逢花都区政府斥资修缮朗头古村落,对此有人表示赞成,有人表示反对。为此,笔者确定了“学古人论辩艺术,谈朗头古村该不该修”的写作辩论项目(以下简称“论辩”)。
当教师确定了学习项目后,学生就要为完成项目任务设计实施方案了。这一步要处理好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要建立一个人数合适的学习小组。分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各具能力的学生能“人尽其才”。笔者尝试将所教班学生分成14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每组设立1个学科长,全面负责本组项目方案的设计,其他学生根据各自特长负责项目中的其他任务。例如在“论辩”学习项目中,需要安排擅长写作的学生准备论辩素材,让熟悉朗头村历史的学生介绍朗头村的掌故,让善于表达的学生当辩手。
二是要处理好教师的介入程度。教师要根据学生设计的实施方案的质量及时进行点拨和修正。对于设计尚科学的方案,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对于设计不具备可行性的方案,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修正。例如“田园”设计方案,个别小组的设计是:搜集有关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代表诗人和代表作品的资料;利用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自学选修中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通过对学、群学讨论山水田园诗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思想主题的特点并在小组内达成共识;最后按照教师的安排游览朗头村,由熟悉朗头村掌故的学生介绍古村风物掌故,各成员结合介绍和游览情况及时记录感悟,可以即兴作诗,也可事后作诗;完成作品,等待展示。经过仔细分析,这个设计方案的展示结果是诗歌作品,为了保证作品的水平,小组成员应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理论,如平仄、押韵和对偶,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指导和补充。
当师生经过共同交流确定了项目学习开展的方案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作为项目学习的脚手架。选定的学习资源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具有经典性。经典的文章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手法都是值得学习的范例,研透弄通经典对完成项目学习目标至关重要。例如在为学习项目“田园”选定学习资源时,笔者选定了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和诗歌创作的启蒙读物《山居秋暝》《积雨辋川庄作》《渭川田家》《辛夷坞》《过故人庄》 和《笠翁对韵》。
二要具备系列性。要考虑项目开展所要涉及的领域选定学习资源,例如“論辩”项目,涉及“古人如何论辩”“目前社会关于古村落等历史建筑的态度”“辩论的艺术”三个系列,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必要的学习资源。
一个学习项目结束后,教师必须及时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检验学习项目的完成质量,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如在学习项目“田园”实施结束后,笔者发现,学生经过深度的学习后,对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有了深入的理解,并具备了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在模仿、交流中也写出了很多有一定质量的诗歌。如某小组作品:“绿柳回青,红桃吐蕊,雨燕衔泥。看牛耘日月,秧行云里,南山播豆,鲩放莲池。燕戏枝头,莺歌巷口,恰似陶潜在当时。春思远,喝小店热饮,暖透荔堤。红楼黛瓦参差,陌路田间人牛稀,幸祠宗祖训,缘系族子,毋忘耕读,乡语归依。木石棉红,荷花莲池,老酒悬腰钓鱼儿。田园美,看莘莘学子,又游朗村。”
在学习成果展示的过程中,笔者尝试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拓宽展示平台,采用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形式。实体平台展示可以是校刊辑录展示、宣传橱窗展示。主要是语文课堂的交流展示,具体的操作是由各小组展示诗歌作品,作品展示可以是手抄报、PPT演示等形式,展示过程中需要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进行阐述。展示完毕后,其他小组可从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诗歌韵律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也采用了微信公众号、QQ等网络平台及时展示项目成果,我们希望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在学生成为“低头一族”的时候,能够让他们随时随地刷到自己和同伴通过深度而有趣的学习取得的劳动成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语文的熏陶。
二是开掘展示形式。项目成果的展示不能局限于作业的上交、课堂的交流,应开展丰富多样的展示形式。我们开展了全校性的“诵山水田园诗,扬传统文化美”诗歌朗诵大赛;开展了高一级的“唇枪舌战 ——朗头古村该不该修”的辩论赛。项目成果的展示形式可以不断开掘创新,如可借鉴《见字如面》《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形式。
责任编辑 黄铭钊
一、创设任务驱动
学习项目就是学习任务。它应在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学生实际,有效地统整教材与乡土资源。例如,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旨在引领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提升文学欣赏的能力并尝试写作,借此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中需要完成山水田园诗的专题学习,毗邻我校的朗头古村作为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蕴含丰富的山水田园资源,学生如果走进如画的田园村落中学习诗词,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鉴赏、写作诗词的项目“品山水田园诗,赏山水田园景,写山水田园情”(以下简称“田园”)。再如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引领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增强思维表达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在粤教版必修4中需要学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寡人之于国也》等孔孟名篇,学习孔孟的儒家精神内涵和论辩的艺术,恰逢花都区政府斥资修缮朗头古村落,对此有人表示赞成,有人表示反对。为此,笔者确定了“学古人论辩艺术,谈朗头古村该不该修”的写作辩论项目(以下简称“论辩”)。
二、设计实施路径
当教师确定了学习项目后,学生就要为完成项目任务设计实施方案了。这一步要处理好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要建立一个人数合适的学习小组。分组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各具能力的学生能“人尽其才”。笔者尝试将所教班学生分成14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每组设立1个学科长,全面负责本组项目方案的设计,其他学生根据各自特长负责项目中的其他任务。例如在“论辩”学习项目中,需要安排擅长写作的学生准备论辩素材,让熟悉朗头村历史的学生介绍朗头村的掌故,让善于表达的学生当辩手。
二是要处理好教师的介入程度。教师要根据学生设计的实施方案的质量及时进行点拨和修正。对于设计尚科学的方案,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对于设计不具备可行性的方案,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修正。例如“田园”设计方案,个别小组的设计是:搜集有关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代表诗人和代表作品的资料;利用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自学选修中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通过对学、群学讨论山水田园诗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思想主题的特点并在小组内达成共识;最后按照教师的安排游览朗头村,由熟悉朗头村掌故的学生介绍古村风物掌故,各成员结合介绍和游览情况及时记录感悟,可以即兴作诗,也可事后作诗;完成作品,等待展示。经过仔细分析,这个设计方案的展示结果是诗歌作品,为了保证作品的水平,小组成员应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理论,如平仄、押韵和对偶,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指导和补充。
三、提供学习资源
当师生经过共同交流确定了项目学习开展的方案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作为项目学习的脚手架。选定的学习资源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具有经典性。经典的文章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手法都是值得学习的范例,研透弄通经典对完成项目学习目标至关重要。例如在为学习项目“田园”选定学习资源时,笔者选定了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和诗歌创作的启蒙读物《山居秋暝》《积雨辋川庄作》《渭川田家》《辛夷坞》《过故人庄》 和《笠翁对韵》。
二要具备系列性。要考虑项目开展所要涉及的领域选定学习资源,例如“論辩”项目,涉及“古人如何论辩”“目前社会关于古村落等历史建筑的态度”“辩论的艺术”三个系列,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必要的学习资源。
四、展示项目成果
一个学习项目结束后,教师必须及时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检验学习项目的完成质量,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如在学习项目“田园”实施结束后,笔者发现,学生经过深度的学习后,对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有了深入的理解,并具备了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同时在模仿、交流中也写出了很多有一定质量的诗歌。如某小组作品:“绿柳回青,红桃吐蕊,雨燕衔泥。看牛耘日月,秧行云里,南山播豆,鲩放莲池。燕戏枝头,莺歌巷口,恰似陶潜在当时。春思远,喝小店热饮,暖透荔堤。红楼黛瓦参差,陌路田间人牛稀,幸祠宗祖训,缘系族子,毋忘耕读,乡语归依。木石棉红,荷花莲池,老酒悬腰钓鱼儿。田园美,看莘莘学子,又游朗村。”
在学习成果展示的过程中,笔者尝试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拓宽展示平台,采用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形式。实体平台展示可以是校刊辑录展示、宣传橱窗展示。主要是语文课堂的交流展示,具体的操作是由各小组展示诗歌作品,作品展示可以是手抄报、PPT演示等形式,展示过程中需要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进行阐述。展示完毕后,其他小组可从思想内容、写作特色、诗歌韵律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也采用了微信公众号、QQ等网络平台及时展示项目成果,我们希望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在学生成为“低头一族”的时候,能够让他们随时随地刷到自己和同伴通过深度而有趣的学习取得的劳动成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接受语文的熏陶。
二是开掘展示形式。项目成果的展示不能局限于作业的上交、课堂的交流,应开展丰富多样的展示形式。我们开展了全校性的“诵山水田园诗,扬传统文化美”诗歌朗诵大赛;开展了高一级的“唇枪舌战 ——朗头古村该不该修”的辩论赛。项目成果的展示形式可以不断开掘创新,如可借鉴《见字如面》《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形式。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