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深水区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x8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广大教师都能有意识地运用新课程理念,但是机械模仿的情况依然存在,“形似”而“神离”是新课程改革的瓶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营造不够,配套的制度建设不够健全,过度依赖发现学习而否定接受学习,过度依赖激励性评价而否定否定性评价的现象愈演愈烈。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深水区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互助性学习。学习小组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实现合作学习最为普遍使用的方式。学习小组的配套激励机制不够系统化、人性化,奖励形式缺乏对学生需求的考量,激励效果不明显。学习小组的分组问题也制约着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当前学习小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体现得不够充分,学习小组的活力整体上有待提升,学习小组长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激发。有的学校研发出了根据各科考试成绩,体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软件,就自以为克服了晕轮效应、马太效应等,真正实现了科学分组。分组软件无法识别学生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亲和力、执行力、情商、在组内的影响力等,这些无疑是影响学习小组有效运转的重要因素。
  “接地气”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短板。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教学任务繁重,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应接不暇,听课、评课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学科带头人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进行实质性的内化难以保证。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课堂细节润色,课堂反思方面推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重形式轻内容。不少公开课、所谓的优质课都如出一辙,复习花几分钟,导入新课花几分钟,呈现新知花几分钟,学生活动花几分钟,当堂练习花几分钟都被严格设计,并生拉活拽地照此实施,未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和课堂的生成性,使得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此外,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没有处理好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的关系,过度依赖激励性评价而否定否定性批评价,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二、应对策略
  对学习小组的激励除了发奖状、搞展板的方式外,也可以在校刊扉页中用图片的方式对典型进行展示,用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宣传。用调查问卷等方式去了解当前学生对奖励形式的需求,在条件容许的范围内,用可供选择的奖励方式来激励学习小组和组长。采用分名额到班的评选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的方式,把促进组内整体进步作为评选的重要指标之一。分组过程中重视对组长的亲和力、执行力、情商、在组内的影响力的考虑。
  各年级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利用半日研修对教学案进行常态化的讨论和修改,有利于教学案与年级实际情况、班级实际情况、学科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是新课程改革“接地气”的可供选择之一。要积极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案是教学预设的体现,是教学生成的基础。授课人在教学目的清晰、有新课程理论支撑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状况对教学环节进行删减,对顺序进行调整。每一环节的具体耗时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状况而定。在学校条件容许和自愿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轻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教育教学任务,给他们预留更加充沛的时间去内化新课程理念,去更加有效地听课、评课,去更加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对教研组、备课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制度和奖励措施更有利于在制度层面推进新课出改革。学校要努力营造教师之间团结、互助、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避免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淘汰以往的“教师个体考核制度”,实行“教师集体捆绑考核”,如年级组集体考核制度、年级组学科教师集体考核制度、学校学科教师集体考核制度或者前几种集体考核制度的组合考核制度。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特别贡献个人奖。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过于强调发现学习而轻视接受学习,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展示,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脚手架功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