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宣扬地球暖化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获得了最佳纪录片奖。该片在北美地区的票房总收入高居美国电影史上纪录片票房收入的第三位。然而比获奖更加吸引眼球的是,该剧的制片人以及主演竟然是美国前副总统——阿兰·戈尔。
刚刚落幕的奥斯卡奖,一部宣扬地球暖化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获得了最佳纪录片奖。该片在北美地区的票房总收入累计达到2400万美元,高居美国电影史上纪录片票房收入的第三位。然而比获奖更加吸引眼球的是,该剧的制片人以及主演竟然是美国前副总统——阿兰·戈尔。事实上对于美国人来说,总统和电影界搞“串连”算不上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众所周知,前总统里根便是演员出身。然而,对于这次戈尔的进军好莱坞,大众和媒体却显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美国的各主要媒体,不管是左派右派,都拿出大量篇幅报道讨论,一时成为“国家大事”。甚至布什出去演讲时也被问道:“你是否准备看这部片子?”显然,这已经超出了简单的电影娱乐范畴。璀璨的“小金人”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难以忽视的故事呢?
大器早成
戈尔出生于1948年3月31日,自出生那天起父母便赋予他们儿子一种可能和期望拥有的坚如磐石的自信,全家把政治当成家庭事务,齐心合力推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戈尔28岁当上众议员、36岁当上参议员,并且荣幸地在40岁之前成为总统候选人,显露角逐总统大选、问鼎白宫的政治锋芒。虽然1988年的总统竞选他惨遭失败,但1992年他和来自小石城、名不见经传的克林顿搭档竞选出人意外地把挟海湾战争胜利之余威的共和党元老乔治·布什拉下了马,并且成为了美国副总统。
戈尔在他的两任副总统生涯是近乎完美的,当时民意测验结果表明公众对戈尔的支持率一直领先于克林顿,不少人称赞他出众的头脑、坚定的风格和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甚至提名他代替克林顿成为下届总统。而戈尔自己的想法则是确保克林顿再次当选,舆论的声音甚至使得戈尔不得不破例公开宣称,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会接受1996年总统选举提名。
2000年,克林顿两届期满即将卸任,戈尔顺理成章地成为民主党参加美国总统大选的候选人。竞选结果他的得票总数实际上要比布什多,但是由于美国实行的是选区制,再加上一些鬼使神差的“技术故障”,戈尔申诉未果之后只得接受了大法院的裁决,不甘情愿地承认了竞选失败。大选的失败让戈尔经受出生以来最沉重打击,这个从小就被寄予厚望的人,一直不愿接受现实,不断在各种场合重复那句并不幽默的话:“大家好,我曾经是美国下一任总统。”美国媒体因此一度将他描绘成“生活在过去的人”。就这样很快戈尔慢慢地远离了政治圈,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大选失败后,戈尔并没有沉沦太久。短暂的修整后,2001年,戈尔便接受了洛杉矶一家金融机构Metropolitan WestFinancial LLC的邀请担任副总裁;2004年,自己又成立了投资公司GenerationInvestment Management。同时,他是苹果电脑的董事会成员,谷歌的高级顾问。2005年,他经过一番收购,成立了自己的有线电视网Current TV,现在已经拥有了2000万人的受众。这一系列“实业”,使他很快成为巨富。然而,他干的最成功的事情,莫过于当制片人。2006年,他用影视来宣传他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警告并且一炮打响夺得奥斯卡。影片中慨然登场的戈尔被描绘成一个孤胆英雄,甚至先知,走遍全球进行一千多次配有幻灯片的讲演,把大气温室效应的恶果活灵活现地展示给观众。毫无疑问,影片是成功的。无论是从票房,还是大众的口碑,戈尔都赚得盆满钵满。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成为了瞩目的焦点。
远见卓识
当戈尔重新“回来”后,人们开始回顾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发现这些的确在不断被历史所证明。他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众议员时,就主持了有毒废物和全球温室效应的听证会。当了参议员后,为撰写《平衡中的地球》而走遍世界进行调查。当上副总统后,又积极推动签署《京都议定书》。1992年作为副总统竞选时,老布什嘲笑他是臭氧层中的人,完全脱离美国的生活实际。当时谈温室效应,选民确实如同听天方夜谭。就算是2000年,他这套环保哲学还太超前,乃至他在竞选时淡化自己的环保主张。但如今已经不同了,连老布什的国家安全顾问史考克罗夫特也跟着为戈尔捧场。地球的温室效应已经越来越被公众所接受,现在两党中几位总统候选人,都争先恐后地表明自己的环保立场。即使是布什最近一次国情咨文,除了伊拉克外,谈得最多的也是能源问题。
戈尔的远见不止体现在环保上。他投票支持第一次伊战,但坚决反对第二次伊战,并预言了战后的乱局,料定布什政府对此毫无准备。当时美军正大获全胜,反战等于政治自杀。连民主党也纷纷跳上布什的战船。舆论讽刺戈尔忘不了2000年的创伤,逢布什必反,毫无政治家的气度。而现如今,伊战的僵局,证明了他当时的预言不仅正确,给出的分析也丝丝入扣,料事如神。
2000年戈尔在与布什辩论时,曾特别具体地指出,日本的节能技术已经领先,他担心美国公司会在这上面被日本的对手击败。再看看现在:丰田取代通用汽车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其制胜的法宝,就是趁美国公司争先恐后地抢占耗油的SUV的市场时,及时开发了节能混合动力车型,并借着油价飞涨使这种车型迅速成为美国公路上的“时装”,这也充分应验了戈尔的预言。
戈尔还是最早意识到互联网意义的政治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密切关注有关技术的发展,并在80年代末提出“戈尔议案”,此案在1991年作为“高功能计算机与通讯法案”而通过。他还于同年在《科学美国人》的“通讯,计算机,和网络”的专号上发表了“地球村的基础设施”一文,可见其高瞻远瞩。
白璧有瑕
从人生经历来看,戈尔的人生道路似乎接近完美,个人能力更是绝伦。然而在2000年大选时,对手小布什喜好享乐,贪杯酗酒,有点玩世不恭,而且据称在与异性交往时不太检点,甚至沾染过毒品,一副典型的纨绔子弟形象,但是,历次民意测验中戈尔从来都没有获得过对小布什的压倒性优势。的确,戈尔没有小布什的那些毛病和不足,但他的处事风格却更不受欢迎。他小心、细致、务实,而且不擅张扬,加上长期担任副总统养成的“辅佐”形象,令不少人觉得刻板有余而灵性不足,缺乏魄力。看到他演讲时,根本都不想听他到底讲些什么,看见他那张自以为是的脸就烦。
戈尔的从政选择更多的是在家庭的压力下作出的,他曾厌烦政治,但他是一名孝子,不愿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他最终追随了父亲的足迹。也许正因为他的政治抱负更多地来自家庭的压力,也许他天生的一本正经和引人向善的秉性与政治的投机与实用主义相悖,他的内心和行为常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但为了政治,他常常牺牲了原则和本色,这使他成为一个矛盾的人。
另外,戈尔还有些好大喜功、言过其实。比如,当时的媒体曾不竭余力地炒作戈尔自称发明了互联网的笑话,当时戈尔自称国会的工作期间带动和创造了Internet。事实上大家都知道,互联网的提出早在这之前。而这一痛脚也充分被小布什抓住,甚至在辩论会上嘲笑戈尔为“互联网之父”。乃至戈尔自己也不得不以此自我解嘲。
其实戈尔的这一毛病在他的获奖电影也有迹可寻。影片里,他不断重复强调自己曾经做过的环保方面的努力。戈尔称自己是环保义士,仅就温室效应问题,他就讲了上千场。可是他一场讲演就是15万美元,这好像也就不是那么纯粹的义举了;影片里他甚至声称,自己是为了宣传环保才参加的总统竞选,在说到竞选失败时他以一种不无满足的心态说:“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了!”话是很动人,但是实在无法让人相信他竞选总统的初衷竟是如此单纯。
更让人沮丧的还在后面。戈尔获奖奥斯卡后的第二天,他老家一个名为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的组织就披露了一个让他尴尬的事实:戈尔家去年一共用了22.1万千瓦小时的电,这个数字比全美平均水平的20倍还高。此外,他每个月花在天然气消费上的钱超过了1000美元。这样算下来,戈尔每个月仅在电费和天然气上的开支就接近3万美元。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的主席约翰逊表示,他对那些每月花费3万美元在电费和天然气费上的人并没有异议,但是戈尔不同。“面对一个告诉我们该买什么样灯泡和冰箱才更节能的人,我不能接受他的做法。这太虚伪了,我很骄傲能够披露这个真相。”
看来,戈尔这些糟糕的毛病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较真的。
戈尔2008
尽管戈尔具有一些性格上的缺点,但是这并不影响媒体和大众把他作为2008年总统大选的热门人物。影片还没有公映,戈尔复出竞选总统之说就不翼而飞。其实也难怪,分析一下形势就明白。联想最近的历史先例,就是尼克松。他和戈尔一样,同样是当了8年副总统,同样是在一场几乎平局的大选中败北,同样在政界“失业”8年后复出。他的取胜之道,就是时机:1968年时人们对陷入越战的约翰逊政府极度不满。如今戈尔处于同样的位置上,而且他的时机更好。
看看美国的目前的形势吧:布什的两任,使美国危机重重,国际地位日益下降,败坏了共和党和保守主义的信誉。从去年中期选举的势头上看,民主党行情看涨。不仅布什右翼政权给戈尔提供了巨大的“突破点”,民主党内的派系和意识形态争斗也给他留下相当大的空挡。现在民主党内的两位领跑者希拉里和奥巴姆,一位是妇女,一位是黑人,要当选必须获得前所未有的历史突破才行,难度过大。先说希拉里,大家至今仍很难确信美国选民可以接受一个女人当总统。再加上丈夫的性丑闻,丈夫的的形象受损做妻子的也很难撇得一干二净超脱事外。甚至人们还会觉得,希拉里竞选总统还多多少少带点跟老公赌气的成分。另外,希拉里在伊战的问题上很难下脚。希拉里是支持布什在伊战等一系列问题上的政策的,但民主党内左翼力量觉得布什的政策失尽人心,选民站在自己一边。如今三分之二的美国人反对伊战,而且这个比例还在看涨。希拉里投票支持伊战,竞选中处处被动,可她又不能再重复当年克里的笑剧:我先投票支持,然后又反对。正是骑虎难下。至于奥巴马,优势在于他是“一张令人兴奋的新面孔”,有个人魅力。但缺点还是在这张“新面孔”上,美国在各方面比较顺利时,比较喜欢选年轻的“新面孔”试试。比如1960年的肯尼迪,1992年的克林顿,当然还有2000年的布什。如今美国陷于伊战不能自拔,国内情绪压抑悲观。在这个关键时刻,怎么能说服选民把总统这样大的权力交给一个缺乏经验的人呢?
相比起来戈尔就不同了。有实力、有资历、有财力,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缺。他刚刚获得奥斯卡提名,聚拢了大量人气,加上好莱坞这个民主党的大金库,可以说拥有了选战的的重要资本资源。加上民众“劝进”的呼声越来越高,毫无疑问戈尔成了最具人气的白人男性明星候选人;再说,戈尔名气远非希拉里以及奥巴马可比,当后两者需要早早出来高呼口号筹集资金时,他完全可以只管坐壁上观,疏通财路,看出场的对手彼此火并,而自己稳坐钓鱼台捕捉最新的政治风向伺机而动。等到十月份如果那两人态势良好,那就超然事外。可如果两人争得两败俱伤,错误不断,那就正好抓住机会后发制人。
现如今美国正掀起一股戈尔热,皇帝不急太监急,已经有许多支持者迫不及待自己办起了“戈尔2008”的网站,呼吁他出来参选。当媒体问及戈尔是否会参加总统大选时,戈尔微笑说:“时机已过。”然而当戈尔神采奕奕地站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的舞台中央时,他大声疾呼:“我的美国同胞们,全世界的人们,我们必须解决这些危机!”自从2000年在总统竞选中败给布什后,戈尔的声音从未如此响亮过。听起来,这真的很象又一次竞选宣言。或许当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大幕拉下时,我们会听到那句熟悉但是不再是调侃的:“大家好,我,就是美国下一任总统!”
刚刚落幕的奥斯卡奖,一部宣扬地球暖化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获得了最佳纪录片奖。该片在北美地区的票房总收入累计达到2400万美元,高居美国电影史上纪录片票房收入的第三位。然而比获奖更加吸引眼球的是,该剧的制片人以及主演竟然是美国前副总统——阿兰·戈尔。事实上对于美国人来说,总统和电影界搞“串连”算不上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众所周知,前总统里根便是演员出身。然而,对于这次戈尔的进军好莱坞,大众和媒体却显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美国的各主要媒体,不管是左派右派,都拿出大量篇幅报道讨论,一时成为“国家大事”。甚至布什出去演讲时也被问道:“你是否准备看这部片子?”显然,这已经超出了简单的电影娱乐范畴。璀璨的“小金人”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难以忽视的故事呢?
大器早成
戈尔出生于1948年3月31日,自出生那天起父母便赋予他们儿子一种可能和期望拥有的坚如磐石的自信,全家把政治当成家庭事务,齐心合力推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戈尔28岁当上众议员、36岁当上参议员,并且荣幸地在40岁之前成为总统候选人,显露角逐总统大选、问鼎白宫的政治锋芒。虽然1988年的总统竞选他惨遭失败,但1992年他和来自小石城、名不见经传的克林顿搭档竞选出人意外地把挟海湾战争胜利之余威的共和党元老乔治·布什拉下了马,并且成为了美国副总统。
戈尔在他的两任副总统生涯是近乎完美的,当时民意测验结果表明公众对戈尔的支持率一直领先于克林顿,不少人称赞他出众的头脑、坚定的风格和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甚至提名他代替克林顿成为下届总统。而戈尔自己的想法则是确保克林顿再次当选,舆论的声音甚至使得戈尔不得不破例公开宣称,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会接受1996年总统选举提名。
2000年,克林顿两届期满即将卸任,戈尔顺理成章地成为民主党参加美国总统大选的候选人。竞选结果他的得票总数实际上要比布什多,但是由于美国实行的是选区制,再加上一些鬼使神差的“技术故障”,戈尔申诉未果之后只得接受了大法院的裁决,不甘情愿地承认了竞选失败。大选的失败让戈尔经受出生以来最沉重打击,这个从小就被寄予厚望的人,一直不愿接受现实,不断在各种场合重复那句并不幽默的话:“大家好,我曾经是美国下一任总统。”美国媒体因此一度将他描绘成“生活在过去的人”。就这样很快戈尔慢慢地远离了政治圈,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大选失败后,戈尔并没有沉沦太久。短暂的修整后,2001年,戈尔便接受了洛杉矶一家金融机构Metropolitan WestFinancial LLC的邀请担任副总裁;2004年,自己又成立了投资公司GenerationInvestment Management。同时,他是苹果电脑的董事会成员,谷歌的高级顾问。2005年,他经过一番收购,成立了自己的有线电视网Current TV,现在已经拥有了2000万人的受众。这一系列“实业”,使他很快成为巨富。然而,他干的最成功的事情,莫过于当制片人。2006年,他用影视来宣传他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警告并且一炮打响夺得奥斯卡。影片中慨然登场的戈尔被描绘成一个孤胆英雄,甚至先知,走遍全球进行一千多次配有幻灯片的讲演,把大气温室效应的恶果活灵活现地展示给观众。毫无疑问,影片是成功的。无论是从票房,还是大众的口碑,戈尔都赚得盆满钵满。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成为了瞩目的焦点。
远见卓识
当戈尔重新“回来”后,人们开始回顾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发现这些的确在不断被历史所证明。他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众议员时,就主持了有毒废物和全球温室效应的听证会。当了参议员后,为撰写《平衡中的地球》而走遍世界进行调查。当上副总统后,又积极推动签署《京都议定书》。1992年作为副总统竞选时,老布什嘲笑他是臭氧层中的人,完全脱离美国的生活实际。当时谈温室效应,选民确实如同听天方夜谭。就算是2000年,他这套环保哲学还太超前,乃至他在竞选时淡化自己的环保主张。但如今已经不同了,连老布什的国家安全顾问史考克罗夫特也跟着为戈尔捧场。地球的温室效应已经越来越被公众所接受,现在两党中几位总统候选人,都争先恐后地表明自己的环保立场。即使是布什最近一次国情咨文,除了伊拉克外,谈得最多的也是能源问题。
戈尔的远见不止体现在环保上。他投票支持第一次伊战,但坚决反对第二次伊战,并预言了战后的乱局,料定布什政府对此毫无准备。当时美军正大获全胜,反战等于政治自杀。连民主党也纷纷跳上布什的战船。舆论讽刺戈尔忘不了2000年的创伤,逢布什必反,毫无政治家的气度。而现如今,伊战的僵局,证明了他当时的预言不仅正确,给出的分析也丝丝入扣,料事如神。
2000年戈尔在与布什辩论时,曾特别具体地指出,日本的节能技术已经领先,他担心美国公司会在这上面被日本的对手击败。再看看现在:丰田取代通用汽车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其制胜的法宝,就是趁美国公司争先恐后地抢占耗油的SUV的市场时,及时开发了节能混合动力车型,并借着油价飞涨使这种车型迅速成为美国公路上的“时装”,这也充分应验了戈尔的预言。
戈尔还是最早意识到互联网意义的政治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密切关注有关技术的发展,并在80年代末提出“戈尔议案”,此案在1991年作为“高功能计算机与通讯法案”而通过。他还于同年在《科学美国人》的“通讯,计算机,和网络”的专号上发表了“地球村的基础设施”一文,可见其高瞻远瞩。
白璧有瑕
从人生经历来看,戈尔的人生道路似乎接近完美,个人能力更是绝伦。然而在2000年大选时,对手小布什喜好享乐,贪杯酗酒,有点玩世不恭,而且据称在与异性交往时不太检点,甚至沾染过毒品,一副典型的纨绔子弟形象,但是,历次民意测验中戈尔从来都没有获得过对小布什的压倒性优势。的确,戈尔没有小布什的那些毛病和不足,但他的处事风格却更不受欢迎。他小心、细致、务实,而且不擅张扬,加上长期担任副总统养成的“辅佐”形象,令不少人觉得刻板有余而灵性不足,缺乏魄力。看到他演讲时,根本都不想听他到底讲些什么,看见他那张自以为是的脸就烦。
戈尔的从政选择更多的是在家庭的压力下作出的,他曾厌烦政治,但他是一名孝子,不愿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他最终追随了父亲的足迹。也许正因为他的政治抱负更多地来自家庭的压力,也许他天生的一本正经和引人向善的秉性与政治的投机与实用主义相悖,他的内心和行为常常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但为了政治,他常常牺牲了原则和本色,这使他成为一个矛盾的人。
另外,戈尔还有些好大喜功、言过其实。比如,当时的媒体曾不竭余力地炒作戈尔自称发明了互联网的笑话,当时戈尔自称国会的工作期间带动和创造了Internet。事实上大家都知道,互联网的提出早在这之前。而这一痛脚也充分被小布什抓住,甚至在辩论会上嘲笑戈尔为“互联网之父”。乃至戈尔自己也不得不以此自我解嘲。
其实戈尔的这一毛病在他的获奖电影也有迹可寻。影片里,他不断重复强调自己曾经做过的环保方面的努力。戈尔称自己是环保义士,仅就温室效应问题,他就讲了上千场。可是他一场讲演就是15万美元,这好像也就不是那么纯粹的义举了;影片里他甚至声称,自己是为了宣传环保才参加的总统竞选,在说到竞选失败时他以一种不无满足的心态说:“已经引起足够的重视了!”话是很动人,但是实在无法让人相信他竞选总统的初衷竟是如此单纯。
更让人沮丧的还在后面。戈尔获奖奥斯卡后的第二天,他老家一个名为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的组织就披露了一个让他尴尬的事实:戈尔家去年一共用了22.1万千瓦小时的电,这个数字比全美平均水平的20倍还高。此外,他每个月花在天然气消费上的钱超过了1000美元。这样算下来,戈尔每个月仅在电费和天然气上的开支就接近3万美元。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的主席约翰逊表示,他对那些每月花费3万美元在电费和天然气费上的人并没有异议,但是戈尔不同。“面对一个告诉我们该买什么样灯泡和冰箱才更节能的人,我不能接受他的做法。这太虚伪了,我很骄傲能够披露这个真相。”
看来,戈尔这些糟糕的毛病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较真的。
戈尔2008
尽管戈尔具有一些性格上的缺点,但是这并不影响媒体和大众把他作为2008年总统大选的热门人物。影片还没有公映,戈尔复出竞选总统之说就不翼而飞。其实也难怪,分析一下形势就明白。联想最近的历史先例,就是尼克松。他和戈尔一样,同样是当了8年副总统,同样是在一场几乎平局的大选中败北,同样在政界“失业”8年后复出。他的取胜之道,就是时机:1968年时人们对陷入越战的约翰逊政府极度不满。如今戈尔处于同样的位置上,而且他的时机更好。
看看美国的目前的形势吧:布什的两任,使美国危机重重,国际地位日益下降,败坏了共和党和保守主义的信誉。从去年中期选举的势头上看,民主党行情看涨。不仅布什右翼政权给戈尔提供了巨大的“突破点”,民主党内的派系和意识形态争斗也给他留下相当大的空挡。现在民主党内的两位领跑者希拉里和奥巴姆,一位是妇女,一位是黑人,要当选必须获得前所未有的历史突破才行,难度过大。先说希拉里,大家至今仍很难确信美国选民可以接受一个女人当总统。再加上丈夫的性丑闻,丈夫的的形象受损做妻子的也很难撇得一干二净超脱事外。甚至人们还会觉得,希拉里竞选总统还多多少少带点跟老公赌气的成分。另外,希拉里在伊战的问题上很难下脚。希拉里是支持布什在伊战等一系列问题上的政策的,但民主党内左翼力量觉得布什的政策失尽人心,选民站在自己一边。如今三分之二的美国人反对伊战,而且这个比例还在看涨。希拉里投票支持伊战,竞选中处处被动,可她又不能再重复当年克里的笑剧:我先投票支持,然后又反对。正是骑虎难下。至于奥巴马,优势在于他是“一张令人兴奋的新面孔”,有个人魅力。但缺点还是在这张“新面孔”上,美国在各方面比较顺利时,比较喜欢选年轻的“新面孔”试试。比如1960年的肯尼迪,1992年的克林顿,当然还有2000年的布什。如今美国陷于伊战不能自拔,国内情绪压抑悲观。在这个关键时刻,怎么能说服选民把总统这样大的权力交给一个缺乏经验的人呢?
相比起来戈尔就不同了。有实力、有资历、有财力,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缺。他刚刚获得奥斯卡提名,聚拢了大量人气,加上好莱坞这个民主党的大金库,可以说拥有了选战的的重要资本资源。加上民众“劝进”的呼声越来越高,毫无疑问戈尔成了最具人气的白人男性明星候选人;再说,戈尔名气远非希拉里以及奥巴马可比,当后两者需要早早出来高呼口号筹集资金时,他完全可以只管坐壁上观,疏通财路,看出场的对手彼此火并,而自己稳坐钓鱼台捕捉最新的政治风向伺机而动。等到十月份如果那两人态势良好,那就超然事外。可如果两人争得两败俱伤,错误不断,那就正好抓住机会后发制人。
现如今美国正掀起一股戈尔热,皇帝不急太监急,已经有许多支持者迫不及待自己办起了“戈尔2008”的网站,呼吁他出来参选。当媒体问及戈尔是否会参加总统大选时,戈尔微笑说:“时机已过。”然而当戈尔神采奕奕地站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的舞台中央时,他大声疾呼:“我的美国同胞们,全世界的人们,我们必须解决这些危机!”自从2000年在总统竞选中败给布什后,戈尔的声音从未如此响亮过。听起来,这真的很象又一次竞选宣言。或许当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大幕拉下时,我们会听到那句熟悉但是不再是调侃的:“大家好,我,就是美国下一任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