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的课堂观察活动多元分析与改进研究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_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观察活动具有跨越时空、支持大规模协同等优势,已成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活动.但是,其在应用中存在突出问题,如难以从大量非结构化的多源反馈数据中及时发现教师集体共识信息,难以精确诊断与改进教学问题,难以实现教师同伴之间互助学习.为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依据观察学习理论与学习分析技术,构建了包含课堂观察活动全过程数据采集、多元分析、可视化反馈报告、社会知识网络自动推荐、精准改进等要素的课堂观察多元分析与改进模型,并开发了支撑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实现了对教师教学知识技能、观察参与行为与情感状态的及时诊断,能够推动课堂观察向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与精准改进转变,实现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协同发展.
其他文献
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与正式的行政管理组织机制截然不同的非正式、开放性组织形态,在推动新时期区域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首先梳理了实践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及教师共同体的概念,以教育部2018和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为例,研究和总结了实践共同体本土实施在“问题导向-机制创新-模式探索-资源建设-教师成长-均衡发展”六个方面取得的系统成效;深入分析了实践共同体项目在“工作机制、运行机制、协同机制和参与机制”四个方面的机制创新;提出了实践共同体项目深入发展需要
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高阶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高阶能力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深受基础教育者的青睐.然而,项目式学习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项目设计形式单一、过程性数据的收集与评价时间成本高且滞后、缺乏有效评价等诸多问题.基于证据的教与学强调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已被证实的研究规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习证据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建立联系;培养学生基于证据推理的能力,为解决当前项目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同时,证据中心的设计理论是指导众多高阶能力测评设计的理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