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经常有种谈文色变的感觉,写作文时,搜肠刮肚,怎么可能有好文章呢?为此,除了让学生每周写作文,我还努力在日记上下工夫,对所教班级的日记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以此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水平。
一、抓住学生一句话的精彩
平时的作文要求会从立意、选材、结构、文字等多方面对学生的作文做出综合评价,这样,学生的每次所谓“优秀习作”当然就凤毛麟角。对于日记,教师可以实行“高分政策”、“鼓励表扬政策”。有些学生的日记虽然写得不够清楚,有的甚至一篇日记只是寥寥几笔,但有时会有出乎意料的精彩语句出现,或者立意选材很好。这时,我就把评价的目光只聚焦于这些难得出现的“零星”的成功之处,在全班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这类学生的习作,一般很少得到教师的肯定,难得的成功体验,会使他们从此喜欢上日记,从而对作文产生兴趣。
要做到通篇作文很精彩,这是很难的,而在写日记时,偶尔写出一两句精彩的话来,那几乎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恰到好处地予以评价,进行表扬,从而消除学生对写日记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写日记的自信心和对写日记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在我执教的班里,每周还有结合日记进行的活动,如 “优秀日记展贴、范读”、“日记比赛”等。
二、拓宽学生写作的视野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更是孩子真实的生活世界。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家庭生活的内容也随之日渐丰富。家中发生的事情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写作真情,只要学生真情流露,日记肯定能写出精彩。
校园生活是构成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平时要注意留心学生们的“事件”并及时引导他们把这些记忆下来,然后再“有滋有味”地写下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学生有写作的内容,也乐于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社会生活千姿百态,虽然小学生生活的主阵地不在社会,但他们已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或多或少地涉足了社会,并且在不同程度上触发了了解社会的好奇心。学校也通过“每月一事”的途径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和自己的笔触来写写自己的看法和感想,不仅是让他们在练笔,也是在让他们慢慢地参与社会活动。
当然,教师首先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把学生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尽情尽兴地读书、看报、讲故事,去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活动,让学生们的世界也精彩起来、丰富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日记源头。
三、鼓励学生写特色日记
可以是摘抄日记。前苏联的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说:“训练孩子们从书本上搜集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训练他们走向生活。”因此,一般每星期的日记我都布置摘抄。如“名人名言”、“生活百科知识”、“好词好句袋袋裤”……使日记成为学生以后习作中取之不尽的“宝库”。
可以是想象日记。可以是提供词想象写日记,如“小红帽、伞、大灰狼”;也可以是提供句子想象写日记,如“在这个星期,我遇到了……”;还可以是以某一情境为想象切入口进行日记,如“五十年后的春节……”等。
可以是读写结合日记。在日记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课文为学生设计一系列日记的“跳板”练习。如学习了《望月》,可以给文章续个结尾。这一读写结合日记法的引入,使学生兴趣盎然,感到“胸中已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自然轻松”。也可以写读后感,把自己的阅读体会与现实生活经验、个人阅历结合起来,反映出个性化的理解。
还可以是课文小练笔。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进行小练笔。在小练笔中,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为形成个性表达提供可能。
四、和学生说一说悄悄话
批改学生日记时,用批作文的方法又累又不实用,大部分学生不会细细地看教师的批语,更不会自己修改日记。悄悄话不同,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和学生近距离地交流,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成为“忘年交”。这既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又起到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强化作用。悄悄话的内容可以是回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可以是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赞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可以是暗示日记中的某些不足……这让学生感到你很信任他,进而亲近你,不一而足。
此外,教师写下水文,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能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另一方面,所谓“实践出真知”,让教师真切地体会到该怎么指导、评价学生习作。教师“下水”,是师生心灵的对话。其作用,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作文,而且是学做人;对教师来说,不仅指导了学生学习语文,而且可以从中向学生学习,做到相互沟通,教学相长。
(责编侯艳星)
一、抓住学生一句话的精彩
平时的作文要求会从立意、选材、结构、文字等多方面对学生的作文做出综合评价,这样,学生的每次所谓“优秀习作”当然就凤毛麟角。对于日记,教师可以实行“高分政策”、“鼓励表扬政策”。有些学生的日记虽然写得不够清楚,有的甚至一篇日记只是寥寥几笔,但有时会有出乎意料的精彩语句出现,或者立意选材很好。这时,我就把评价的目光只聚焦于这些难得出现的“零星”的成功之处,在全班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这类学生的习作,一般很少得到教师的肯定,难得的成功体验,会使他们从此喜欢上日记,从而对作文产生兴趣。
要做到通篇作文很精彩,这是很难的,而在写日记时,偶尔写出一两句精彩的话来,那几乎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恰到好处地予以评价,进行表扬,从而消除学生对写日记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写日记的自信心和对写日记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在我执教的班里,每周还有结合日记进行的活动,如 “优秀日记展贴、范读”、“日记比赛”等。
二、拓宽学生写作的视野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再没有更可靠的预备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更是孩子真实的生活世界。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家庭生活的内容也随之日渐丰富。家中发生的事情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写作真情,只要学生真情流露,日记肯定能写出精彩。
校园生活是构成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平时要注意留心学生们的“事件”并及时引导他们把这些记忆下来,然后再“有滋有味”地写下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学生有写作的内容,也乐于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
社会生活千姿百态,虽然小学生生活的主阵地不在社会,但他们已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或多或少地涉足了社会,并且在不同程度上触发了了解社会的好奇心。学校也通过“每月一事”的途径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和自己的笔触来写写自己的看法和感想,不仅是让他们在练笔,也是在让他们慢慢地参与社会活动。
当然,教师首先要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把学生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尽情尽兴地读书、看报、讲故事,去参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活动,让学生们的世界也精彩起来、丰富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日记源头。
三、鼓励学生写特色日记
可以是摘抄日记。前苏联的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说:“训练孩子们从书本上搜集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训练他们走向生活。”因此,一般每星期的日记我都布置摘抄。如“名人名言”、“生活百科知识”、“好词好句袋袋裤”……使日记成为学生以后习作中取之不尽的“宝库”。
可以是想象日记。可以是提供词想象写日记,如“小红帽、伞、大灰狼”;也可以是提供句子想象写日记,如“在这个星期,我遇到了……”;还可以是以某一情境为想象切入口进行日记,如“五十年后的春节……”等。
可以是读写结合日记。在日记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课文为学生设计一系列日记的“跳板”练习。如学习了《望月》,可以给文章续个结尾。这一读写结合日记法的引入,使学生兴趣盎然,感到“胸中已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自然轻松”。也可以写读后感,把自己的阅读体会与现实生活经验、个人阅历结合起来,反映出个性化的理解。
还可以是课文小练笔。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进行小练笔。在小练笔中,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为形成个性表达提供可能。
四、和学生说一说悄悄话
批改学生日记时,用批作文的方法又累又不实用,大部分学生不会细细地看教师的批语,更不会自己修改日记。悄悄话不同,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和学生近距离地交流,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成为“忘年交”。这既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又起到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强化作用。悄悄话的内容可以是回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可以是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赞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可以是暗示日记中的某些不足……这让学生感到你很信任他,进而亲近你,不一而足。
此外,教师写下水文,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能避免教学中的许多误区;另一方面,所谓“实践出真知”,让教师真切地体会到该怎么指导、评价学生习作。教师“下水”,是师生心灵的对话。其作用,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作文,而且是学做人;对教师来说,不仅指导了学生学习语文,而且可以从中向学生学习,做到相互沟通,教学相长。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