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类专业部校企新文科实践的三重逻辑研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文科是文科内部融合发展需求在当代的演进形式,新闻出版类专业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学科发展逻辑,部校(校媒)共建是新闻出版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应然选择;新文科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遵循目标逻辑,部校(校媒)共同实施课程思政是新闻出版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绝对优势;新文科发源于大学教学领域,遵循场域逻辑,聚焦教育教学实践,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是新闻出版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新文科;新闻出版类专业;部校企;共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043-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材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H20343
  一、引言
  我国正式的新文科建设始于2019年教育部颁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是国家根据文科当代发展规律进行的学科调整,反映了国家对文科发展以及文科教育的认识。新闻出版类专业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等专业在学科内部已经形成了开放包容、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系统,并因包含其他人文学科关注的人的观念、伦理、价值,以及社会科学关注的人的活动、关系、现象,与外部学科产生了广泛联系。新闻出版类专业开展新文科实践的路径多种多样,部校共建、校企(媒)共建是值得关注的方向之一。
  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与吉林省委宣传部共建的新闻出版学院、吉林日报报业集团股份制联合办学为例,阐释新文科背景下部校共建、校企(媒)共建的学科逻辑、目标逻辑、场域逻辑,论证其应然性、合理性,从而为高校新闻出版类专业部校企合作提供学理支撑,促进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出版类专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学科逻辑:遵循融合发展需求,部校企(媒)共建是新闻出版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应然选择
  (一)新文科的基本特征:融合
  当前并没有关于“新文科”的统一定义,学者提及新文科时,在局部和细节上存在诸多分歧,但对新文科是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科和现代科技交叉、融合的结果与产物的观点则没有太大争议,即都承认新文科的本质特征是综合、融合。
  事实上,从学科内部演进规律看,新文科的确是学科综合在当代的演进形式,是文科内部融合发展需求在大学教育中的响应。新文科作为“融合”学科的提法,大致经历了“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甚至“超学科”“共同体”的演变[1]。
  以上种种说法虽非专门为新文科提出,但其共性在于均着眼于文科的不足,是对当前“大科学”视域下学科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倡导。而无论将新文科视为“多学科”“跨学科”还是“交叉学科”,其实质都是强调文科与其他学科是有差别的统一体。近年来,甚至有学者提到了新文科的“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性质,即不仅要求文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而且要与“非学科”交叉融合,从而将对新文科的认识由学科领域内部伸向了学科外部,其结果是形成学科“共同体”[1]。而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50年教育宣言《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中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已经没有界限”的整体教育生态观如出一辙[2]。
  (二)部校企(媒)共建是新闻出版类专业的应然选择
  以新文科综合、融合的特征观之,部校、校企(媒)共建都是高校新闻出版相关专业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最佳路径之一。
  2016年,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与吉林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媒”)共建股份制二级学院——“吉报数字传媒与创意学院”。建院伊始,双方即确定了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协同发展”为办学理念。在办学机制上,双方坚持校企合作共赢,在教、学、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双方共商共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2.5+1.5”的吉报班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共同打造“双课程”模块,建设“双导师”队伍,创设“双平台”实践情境,完善“双标准”评价方式,构建“校内实训+企业顶岗+社会创业”三位一体创业教育实训模式。合作、互惠、共赢的办学理念,有助于校、媒双方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实践基地、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度协同,从而打破传统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的利益壁垒、人员壁垒、资源壁垒、平台壁垒,是顺应当前新文科融合发展逻辑的典型体现,也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
  三、目标逻辑: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部校企(媒)共同实施课程思政是新文科建设的绝对优势
  (一)新文科的根本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文科”的英文译为“New Liberal arts”,源自文科的英文概念“Liberal arts”。“Liberal arts”的英文释义为,“the name for the seven attainments directed to intellectual enlargement,rather than immediate practical purpose,and thus deemed worthy of a freeman(liberal inthissenseis opposed to servile or mechanical).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ivium—grammar,logic,rhetoric(see trivial)—and thequadrivium—arithmetic,geometry,music,astronomy.”翻譯过来,即文科是通过“七艺的获得以扩大智力。但因为它不是直接指向实际目的,因此被认为是一个自由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与奴役或机械相对)。七艺具体来说,包括——语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通过“七艺”的习得,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进而使其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自由人。   在此意义上看,新文科便有了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意义,其着眼点并非仅为智育,而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工具性、机械性特征明显。新文科作为以“Liberal arts”为原型的教育理念,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习者个人心智和生命维度的自由拓展,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生命无限的可能,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是对近年来教育功利化、工具化教育理念的反叛,以及对文科(Liberal arts)教育本质的回归。
  (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部”“媒”先天优势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被写入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方针。全面发展,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其中德育是五育之首。因此,立德树人也是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诉求。而立德树人在专业教学中的实现路径,便是课程思政。
  与其他学科相比,新闻出版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需求尤为迫切。从学科功能来看,新闻出版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从技术层面看,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新闻出版工作方式、职业伦理提出了较大挑战。而部校共建、校企(媒)共建,在推动高校新闻出版类专业立德树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方面无疑具有先天优势,因为无论是部——宣传部,还是媒——媒体(集团),通过报道党的舆论方针、政策从而实现对大众的政治方向引领、舆论方向引导都是其职责所在,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经验。高校在与其合作办学过程中,部、媒均成为课程思政改革的共建主体,能够为新闻出版类专业课程思政提供强大支持。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与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共同实施课程思政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目标是培养新闻出版人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理念上,该课程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授课模式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采用“多师一课”形式,即六名教师共上一门课。在六名教师中,五人为吉林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这些专业、资深媒体工作者深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实践,在价值观培养、意识形态塑造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根据课程目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内容被归集为三部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内涵、发展脉络等基础理论,马克思经典著作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诠释,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基本方针政策,三方面内容再被分成若干专题。其中,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理论由校内专业教师讲授以外,结合新闻出版实践案例解读马克思经典作家对新闻舆论工作实践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舆论的基本方针政策、“三观”在新闻舆论中的体现等专题,均由媒体专家主讲。灵活的教学设计,较好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脑、入心,促进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四、场域逻辑:聚焦教育教学实践,优化课程体系是部校企(媒)新文科建设的探索方向
  (一)新文科的源头:大学
  新文科既关涉“科学”的场域——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简称,与自然科学相区别;又关涉大学教学场域——作为人文学科的简称,包括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等主干学科,并延伸到艺术学、新闻学等学科。分析新文科产生的场域,对推进高校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不同场域下,新文科建设的方向也有所不同。
  从已有研究看,当前学界对新文科的理解多聚焦于“学科层面”,包括本文前述也提及新文科是学科在当代的演进形式。但是,如果仅把新文科视为学科,那新文科建设似乎就只意味着知识的交叉与重组,其在教学层面的实践意义就容易被忽略。
  向前追溯,新文科最早产生于大学教学领域。目前可查的新文科最早起源,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新文科》手冊作者斯蒂芬·怀特提出,“如果忽视数学和计算机语言,文科教育就不再完整”[1],即新文科最初是以文科教育与数学和计算机教育结合的形式出现。同时,美国Sloan基金会提出了新文科倡议(New Liberal Arts Initiative),10年斥资2000万美元,定义、启动并实施“一系列范围广泛的课程和项目,将技术和定量素养纳入古典文科的研究领域”,鼓励“在大学课程中把定量推理和技术放在中心位置”[1]。沃勒斯坦小组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新文科概念,只谈到了新社会科学,但其倡导的“两种文化”的融合,无疑带有新文科性质[1]。
  此后二三十年里,新文科虽无太大动作和影响,但在大学组织的教学实践并未中断。直到2017年10月,美国希拉姆学院进行学科重组,实施了一系列综合课程改革。2018年,希拉姆学院院长洛里·瓦洛特(Lori Varlotta)以《为新文科设计模型》为题,将学院做法和理念通过论文形式予以推广,至此,这种融合了理科、工科内容的文科教育实践被广为人知。
  新文科在我国崭露头角,也始于大学内部。2018年10月,教育部在“六卓越一拔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中,首次增加人文学科,可被视为新文科建设的最初信号。
  2019年5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出台,新文科在全国高校正式启动。“新文科建设是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1]“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国际趋势,新文科建设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与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在高等教育的实践。”[3]差异之处则在于,欧美国家新文科的兴起是自下而上式,我国的新文科则是政府发起并主导的自上而下式,也是进入“大科学”时代国家学科内涵建设的一部分。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是新文科探索方向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新文科场域的源头都是大学。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实施教育教学进行人才培养,因此,发展新文科,不能仅将其限定在学科视域内遵循知识的逻辑开展实践,而且要将其置于教学的视域下遵循教学规律进行建设。基于此,高校新闻出版类专业部校、校企(媒)共建的着力点,也应为教学实践,而非学科建设。考虑到教学涉及的要素较多,本文仅讨论课程要素。   我国高校构建课程体系,通常基于学科内部知识逻辑。但新文科背景下,学科发展逻辑已从“知识逻辑”,发展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政治逻辑”、顺应企业产业发展的“市场逻辑”,以及争取自身发展的“生存竞争逻辑”[4]。
  基于此,当前的部校、校(企)共建课程,要把解决新文科背景下新闻出版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作为目标诉求,适当调整传统新闻出版类专业课程体系,探索构建以新闻学或传播学为主干知识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为重要支撑、融合多种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体系。
  具体课程设计上,要突破“小文科”思维,形成“大文科”视野,首先要加强新闻出版类专业内部课程融合,其次要加快新闻出版类专业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融合,探索基于交叉融合的新的课程增长点。
  另外,尤其要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开发具有明显新文科特征的“数智”新闻出版类课程。同时,考虑到课程思政的要求,可适当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群在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增开系列课程,促进学生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及其背后的哲学基础的理解和把握;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完善学生的价值谱系;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新文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思想政治育人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对于促进学生价值养成有重要作用。
  五、结语
  新文科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遵循新文科发展的综合学科逻辑,开展基于合作、互利、共赢的部校共建、校媒共建是高校新闻出版类专业开展新文科建设的应然选择;遵循新文科发展的目标逻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部校共建、校媒共建无疑具有先天优势;遵循新发展的场域逻辑,遵循教学逻辑而非知识发展的逻辑,部校共建、校媒共建应注重课程改革,以层累式思维构建包括核心层、外层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奎英.“新文科”“超学科”与“共同体”——面向解决生活世界复杂问题的研究与教育[J].南京社会科学,2020(7):130-135.
  [2] 教育资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2050年教育宣言[EB/OL].上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公众号,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E1OTk2Mw==&mid=2650089775&idx=2&sn=3fc1f280379 673c003e3f74ef461c7ba&chksm=f064f3dbc7137acdf-6f5ecc19d17d7fd13189e66cb16a6432411de938e86c-08d797668870684&mpshare=1&scene=23&srcid=0117gjIhBP9QEUa23HSKWb9M&sharer_ s h a r e t i m e = 1 6 2 9 4 4 3 5 5 9 7 7 5 & s h a r e r _ shareid=331aa25d8d2159633055f86c6495a168#rd,2021-01-04.
  [3] 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6):52-59.
  [4] 白强.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与学科建设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20(3):31-38.
  作者简介:姚丽亚(1976—),女,吉林长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出版传媒教育、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
其他文献
提升财政科技资金绩效管理水平和绩效评价质量,是落实“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体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新理念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科技管理现代化水平的迫切要求。本文在剖析我国财政科技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和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统一思想、提高责任意识”“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数据信息、确保评价结果客观真实”“推进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等对策建议。
菩提伽耶是佛陀悟道成佛之地,故备受古今各国佛教徒的尊崇和向往。至迟到11世纪时在南亚出现了用木、石制作的菩提伽耶摩诃菩提寺(院落)模型,而后流传到了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我国西藏是目前发现此类模型最多的区域,其中那塘寺所藏的二组木、石质摩诃菩提寺院落模型之渊源虽与南亚密切相关,但应是通过明廷赏赐的途径经内地输入西藏,是明朝与南亚之间文化交往和政治互动的结果。此类模型虽然原是象征南亚佛教圣地的宗教物品,但却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意涵,成为明朝为经略西藏、团结西藏僧侣而特别加以渲染的一种宗教赏赐品,其背后所蕴藏的
摘要:当前是融媒体时代,本文以媒体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分析融媒体融合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并对媒体融合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进行讨论,相关内容涉及媒介组合度、用户体验度和变现渠道。本文旨在启发行业人员,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媒体综合发展;媒介转型;融合维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014-03  一、前言  传统媒体的
阐述了块煤智能干法选煤在转龙湾煤矿选煤厂的实际应用情况;通过与跳汰选煤工艺的比较,总结了块煤智能干法选煤具有投资费用少、生产效率高、维护及生产方便的优势,并分析了块煤智能干法选煤存在的不足;转龙湾选煤厂增加1套4.00 Mt/a TDS块煤干选智能干选系统后,有效降低了矸石带煤率和煤中带矸率,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微平台应运而生。“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容丰富、黏度高、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以及微平台众多、受众广的特点。当前“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微平台利用不足、平台教育内容形式单一、内容混杂等问题,因此,“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微平台建设,丰富平台内容,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营造良好的微思政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