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积极生活方式的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_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希望孩子有更加美好的人生,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健壮的身体。但我们得承认,现在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教育存在一些弊端,在行为、观念上旧痕迹太多,这些是不会让孩子适应当下社会环境的。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可见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分不开的。马克思说过,一副好的心情顶十副良药,还能化解生理的疲惫和痛苦。说明心理健康影响着身体健康,这两点是培养学生积极生活的重要条件。
  一、身体健康是积极生活方式的基础
  1. 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对营养的需求非常广泛,特别是大脑所需的营养来源于肝脏储藏的能量,如果大脑缺少能量,处于知我抑制状态无法正常使用,身体会感到疲劳无力。这就要求孩子每天要摄取一定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保证身体的平衡。现代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理应不存在营养问题。但在实际上,却看到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宠爱迁就,致使孩子任性娇惯,只吃想吃的,结果饮食中出现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许多孩子都有挑食的习惯。这就造成每天吸取的营养不均衡甚至某一项严重缺乏,造成我们常说的营养不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必须让孩子注意全面饮食,帮助孩子克服挑食的毛病。
  2. 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不良的恶习则会贻害孩子一生。长期的生活习惯,身体就会形成一种生物钟,如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学习、几点锻炼、几点睡觉。长期下去我们形成了一种规律大脑就不会去思考,到时候自然就该做什么做什么,减轻大脑的负担力才会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这就是所说的一种定式倾向,就是喜欢用熟悉的动作、语言和思维去处理事务。因为熟悉的办法最省力,小孩子也不例外。
  3. 培养孩子加强锻炼。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培养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才会从事社会各项活动。家长要带领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和相应的社会活动有助于孩子增强听说意识,激发听说欲望、参加一些活动有利于加强思维思考锻炼,提升思维锻炼、加强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远动量。可把跑、跳、投掷、体操和游戏结合进行。孩子在活动中有了兴趣,锻炼了身体,尝到了甜头,就有利于养成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活动和增强身体锻炼习惯,这样将会大大激发孩子在各各方面的锻炼热情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水平。
  二、心理健康是积极生活方式的核心
  所谓的心理健康,广义是指人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健康的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适应社会生活的节奏与人正常的交往。
  1. 注重孩子的情绪波动。孩子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事业的成败。当孩子感到心理压力时,表现情绪紧张,心情不安、抑郁、反应迟缓、注意了不集中这直接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影响身心健康,实验证明孩子心情愉悦时掌握知识持久,理解能力较快,思维较为活跃。作为家长要注意对于孩子情绪的异常表现应及时进行引导交流和沟通。
  2. 注重孩子的心理特点。作为家长,要注意孩子实际年龄行为是否协调一致,因为孩子的每一段年龄都会有与年龄相应的表现和行为,如婴儿时饿的时候就会哭或者大小便时也会哭,高兴了、吃饱了就手舞足蹈等现象。所以,当发现孩子做出异常的表现或行为时说明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偏离正常孩子的轨道。这时家长应该注意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沟通、引导以保障孩子的心理向正常发展。同时家长并审时度势地多作表扬和鼓励。来自家长和亲友的正面肯定无疑有助于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它便学会指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它便学会好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它便学会忧心忡忡;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它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中,它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它便学会相信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它便学会觉得世界是多么美丽。
  所以,作为老师要积极地关心孩子的健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做一名生活的老师,忠实的听众;只有这样,才可能促进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加学识,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