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情态动词“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原型范畴理论可用于对情态动词“肯”的定位。根据其基本特征可以确定情态动词“肯”在情态中的中心地位,其语义扩展机制为概念隐喻和换喻。而空间合成理论则可以用于对“肯”的在线理解。与“肯”连用的情态动词主要是认识情态。“肯”有积极性特征,一般只能选择“正向义动词”做“主动词”;负向义的动词一般不出现在“肯”的肯定式里,但可以出现在“肯”的否定式、疑问式或条件句里。
  关键词:“肯” 概念隐喻 换喻 空间合成 语法结构范式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一 情态动词的定义与分类
  在Langacker(2004:270)的语法体系里,英语情态属于背景。英语情态的至关重要的特征为:指称一个具有抽象图式特征的过程、该过程的发生是潜在的、有实现该过程的力量。普通动词和情态动词的区别在于,后者具有主观性。情态动词突显关系的落脚点不再是客观的参与者,而是主观构建的参照点。这种主观性也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非典型情态,其潜能的关系仍然得到突显;后者是典型情态,其潜能所针对的过程被突显。Langacker基本上赞同Sweeter对情态的划分,认为情态可分为根情态和认识情态。认识情态的意义是表示一个指定过程的可能性。认识情态是主要动词的相反级,其潜能源已经不是特定的力,而是泛指的力。认识情态评价这种前进力是否能使过程得到实现。认识情态属于推理域。而根情态则存在着导致过程实现的潜能的概念,如义务、允许、愿望及能力等。根情态的潜能源可能是说话人,也可能是物质或社会世界。根情态属于社会域。
  已有学者(朱冠明:2003;2005)探讨了“能”和“必须”,但尚未有学者对情态动词“肯”进行研究。我们将首先探讨“肯”在情态动词中的中心地位,继而探讨其语义扩展机制以及语法结构范式(以下所使用的例句来自于国家语委语料库检索系统以及CCL系统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
  二 “肯”在情态动词中的地位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维特根斯坦,2001:49)用游戏为例,指出游戏不是因为有共同点而被称谓。各种游戏具有的相似之处形成盘根错节的复杂网络,而家族相似则是表达这些相似性特征的最好说法。基于家族相似性理论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是完全相等的。范畴的成员靠家族的相似性联系起来,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原型范畴即范畴中的典型代表,是范畴的中心成员,它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人们因为对原型范畴的认识因而对事物进行概括、建立范畴和获得语义。
  范畴成员的确认可以通过对照理想化认知模式来实现。结合huddleston(1976)和palmer(2007)等人的理论,以及汉语研究者(转引自彭利贞,2007:92-93)的理论,我们可以构建出情态动词的理想化认知模式:1、情态动词可与否定同现;2、提问时倒装;3、代码化;4、没有祈使语气;5、可以单独回答问题;6、可以放在“X不X”的格式里形成正反问句;7、可以用“不”或“没”否定;8、可以连用;9、不能重叠;10、不能带后缀“了”、“着”、“过”等标记。
  下面我们对照情态动词的理想化认知模式来分析“肯”在情态动词中的地位。“肯”可以与否定同现,如“不肯”;“肯”在提问时无需倒装,而是使用语气词“吗”等实现。“肯”有代码化现象,如“他肯帮忙,我还不肯呢。” “肯”没有祈使语气“*肯吃饭吧!”。“肯”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如“你到底肯不肯做啊?-肯。”;“肯”可以放在“X不X”的格式里形成正反问句,如:“他肯不肯过来?”。“肯”可以用“不”来否定,如:“项羽一听就懂,可是略略懂得个大意,又不肯深入钻下去了。”“肯”可以与其他情态动词连用,如:“他不会不肯认帐的。”“肯”不能重叠使用,如“*他肯肯做出牺牲。”肯也不能带后缀“了”、“着”、“过”等标记。“*肯了,肯着,肯过”都是不能让人接受的表达。综上所诉,“肯”除了第二条提问时倒装以外,与情态动词理想化认知模式符合。因而“肯”在情态动词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情态动词的典型成员。
  三 “肯”的语义特征
  1 “肯”的概念隐喻和换喻扩展机制
  概念隐喻和换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该理论认为隐喻和换喻是我们日常生活赖以思维的方式。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2003:4)的观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便是隐喻。隐喻一般是从一个比较熟悉又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不熟悉又难理解的目标域。隐喻是一种神经现象,隐喻中的映射是一种物质联系。由于隐喻映射是我们大脑的一部分活动,所以不管我们愿意与否,我们都会隐喻式的思考或说话。其实质是通过一件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件事物。
  隐喻机制的心理基础是意象图式。“意象图式以我们的身体经验为基础的用于描述诸如空间关系的概念结构,可以通过隐喻机制从外部的和具体的域向内部的和抽象的域延伸”(转引自Saeed2000:318)。作用力图式是意象图式的一个例子,它可分为3种。推动力图式:外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会沿着外力的方向移动;障碍物图式:如果外力碰到障碍,外力会有不同的反应,或反弹变向,或推动障碍物继续前行,或绕过障碍物;障碍物移除图式:障碍物被另外因素移除后,作用力得以继续以原方向前进。
  换喻同样也基于我们的经验,是我们日常思考、行为、行动的一部分。换喻是用部分代替全体或用一种实体去指另外一个相关的实体。部分代替整体来自于我们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起来这一经验。下面我们用概念隐喻和换喻理论来阐述“肯”意义的延伸机制。
  据《说文解字》(殷寄明:91-92)的解释,“肯”本指固定在骨头上的肉。这一视觉上的固定联系引申为心理上的固定联系。该意义是通过概念隐喻机制从物理空间域向心理空间域投射的结果。对事物的肯定以及愿意做某事,一般包含着认定某件事是固定会发生的。因此心理上的固定又通过换喻的机制进一步引申为“对事物的肯定,对某件事的认可或许可”以及至今为人延用的“愿意,心甘情愿、乐意”。如果用作用力图式来解释,那么“肯”便涉及到作用力图式从物质世界到心理世界的投射。“肯”是消除心理上的障碍物,从而愿意做某事。
  2 “肯”的心理空间模式
  有学者使用空间理论对情态进行解释。李从禾(2008)认为“情态动词为心理空间构造语,用以激活相应的心理空间。情态话语(即情态动词所在话语)的意义就是以该话语的显义、隐义和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为输入空间,听话者通过这些心理空间的映射和复合获知具有最佳关联的复合情态空间,即所谓的新显空间。”所谓空间复合,就是指从空间输入中有选择性地提取部分结构,并将之整合到一个新的心理空间。这个新的心理空间往往源于对语境的某种推理结果。空间合成成功一经核实,新显结构便自然产生。概念复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话者从各个输入空间中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确证的过程。我们将利用该观点来解释“肯”的在线机制。
  “肯”作为心理空间构造语的一种,可以激活意愿心理空间,并与其后所跟动词所构成的空间一起投射到合成空间,并形成层创结构。比如我们在阐述以下这句话的在线理解过程时,就可以使用心理空间理论。“现在别说周炳这样的人不肯投降,也不说你们振华纺织厂的工人一直坚持罢工,你可知道,现在我们省城的形势多么危险哪!”“肯”激活了周炳的意愿心理空间,继而与后面的投降所构成的空间一起投射到合成空间,并形成层创结构。这种概念合成使“肯”的输入空间和“投降”的输入空间之间进行了映射。听话者通过这种映射和复合获知具有最佳关联的复合情态空间,即新显空间。
  四 “肯”的语法结构范式
  Langacker(1990: 264)认为认知语法是使用基础上的语言结构,对语言结构的总结应该是最大化的、非减缩的,从下至上的。所以langacker主张将范式(schema)和例示(instantiation)结和起来考察语法现象。语言使用者可以直接激活具体的例示,或者也可以使用图式来推算。我们将使用该模式来研究“肯”的范式和例示。
  1 与其它情态连用的范式
  宋永圭(2007:170-171)认为:情态动词连用时,除了会出现以下4种排列组合:认识情态——道义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认识情态——动力情态、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还应该有认识情态——认识情态、道义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动力情态、认识情态——认识情态——动力情态的组合。但是与肯连用的情态动词主要是认识情态。如:(1)当警察就要肯吃苦。(2)饭店哪能肯做蚀本生意?(1)中的“要”在认识情态中表示必然性,(2)中的“能”表示可能性。
  2 “肯”的语气结构范式
  “肯”的肯定式极少。比如在CCL语料库第二页里,共计有50个“肯”的例子,但是其中肯定式只有4句,其余均为否定句、疑问句或条件句。在肯定式里情态动词“肯”后面出现的一般是正向义的动词结构。在肯定陈述句里,负向义一般不能出现在动词结构的位置上,这是因为“肯”有积极性特征,一般只能选择“正向义动词”做“主动词”。“肯”后的所表示的情况一般均具有较强的合意倾向性。也就是说,“肯”后所表示的情况对主语来说是合乎意愿的。如(3)必须眼睛向下,甘当群众的小学生,群众才肯讲真话、真的情形、真的想法。(4)间接训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自己采取积极的态度,遇事肯负责任……。
  在反问句中,表面上看其后可以出现负向义,但整个句式表达的是否定语义,相当于不肯。如(5)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她都等在总机班的那位朋友的话机旁,好不容易等到市长散了会,她怎么肯放弃这几分钟的时间。
  负向义一般不出现在“肯”的肯定式里,但可以出现在“肯”的否定式、疑问式或条件句里。根据数据库资料显示,否定式和疑问式条件式里既可以跟正向义的动词,也可以跟负向义的动词。如(6)这类朋友,像你的一个小小的秘密,是你私有,不大肯公开,只许你对他嘻笑怒骂。(7)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情态动词“肯”。原型范畴理论可用于使我们确定情态动词“肯”的地位。通过对照理想化认知模式,“肯”符合该模式中的大多数条件,在情态动词中处于中心地位。概念隐喻和换喻理论可以很好地阐述“肯”的语义扩展机制;“肯”意义的发展是物理空间域向心理空间域投射的结果。对“肯”的在线理解也可以由空间合成理论合理地解释。将范式和例示结合起来考察“肯”,可以构建出“肯”的范式:1、与“肯”连用的情态动词主要是认识情态。2、“肯”有积极性特征,一般只能选择“正向义动词”做“主动词”;负向义的动词一般不出现在“肯”的肯定式里,但可以出现在“肯”的否定式、疑问式或条件句里。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社项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与当代语用学”(项目标号:08SJB7400006)。
  
   参考文献:
   [1] Lakoff.George.Metaphors we Live by[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4.
   [2] Langacker.R.W.Concept,image,and symbol: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 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0:264.
   [3] 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II]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70.
   [4] Saeed,J.I.Semantics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18.
   [5] 殷寄明:《〈说文解字〉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李丛禾:《英语情态动词意义的认知构建》,《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7]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 维特根斯坦,陈嘉映译:《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 朱冠明:《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机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0] 朱冠明:《情态动词“必须”的形成和发展》,《语言科学》,2005年第3期。
   [11]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否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杨洪艳,女,1973—,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在洛阳修建了汉地第一所佛寺——白马寺。三国孙权时期,僧人康僧会于赤乌十年(247)来到建康(今南京),孙权为其建立江南第一座佛寺——建初寺,由此开
汉语中的“给”及相关句式使用复杂,四种典型句式之间存在着部分变换关系;且“给”在韩语中有两种对应形式,而四种句式在韩语中只表现为三种。这两方面都造成了韩国学生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