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程与学生的能力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贯穿着素质教育的科学课程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探讨了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科学课程 能力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科学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自然知识外,应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造就具有高素质人才上下功夫。科学教学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着重探讨了科学教学中这三种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1.重视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兴趣,在演示实验中,教师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现象是实验教学的关键所在。例如:可以通过木炭、硫、铁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形状、颜色特征,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揭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定义、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知识,实验后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2.加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观察的重要手段。因此,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采用学生上讲台操作或布置适当的家庭小实验等形式,并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撰写成小论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节时,让学生对照木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自行演示并完成观察报告。
  3.尊重实验事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除引导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观察实验现象外,还应养成学生做好翔实实验记录的习惯,这样既可防止遗忘,又能培养学生使用准确、精练的文字进行表述的能力。例如,学生必须学会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沉淀、溶解、稀释等描述试验现象的标准用语。用规范的语言翔实记录实验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 思维能力的培养
  
  1.诱发思维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巧妙地设置实验或问答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例如,在学“热传导”时,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金鱼,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加热,当上部水沸腾时,下面的小金鱼却安然无恙。像“煮小金鱼”这类生动有趣的实验,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实验现象,使他们兴趣大增,他们很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此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揭开其中的奥秘。
  2.营造思维的活跃性。思维的兴趣和积极性还需要自由之水去浇灌,才能开花、结果。这就需要科学教学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活泼的、无压抑的空间和氛围,鼓励学生用质疑的眼光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与老师探讨甚至于争论问题,鼓励学生自我质疑、自我提问,让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认为:研究问题的“神奇的好奇心”,除了需要鼓励外,还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会夭折。
  3.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是创新思维和思维全面性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多种可能性或设计出解决问题的众多方案,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例如,在讲解水的浮力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们会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提出可能与物体的形状、密度、重量、大小(体积)、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等有关。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即要让学生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方法和观念的束缚,不依常规地去探究真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缺乏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他人(尤其是权威)已有知识的迷信;二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的迷信;三是怕失败和自身思想上的惰性。这种思想上的禁锢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2.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学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开拓者,与教师合作解决科学探究道路上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究得到各种真实体验,如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苦恼以及探究真理的艰辛,锻炼其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意志。同时,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同一个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基本自然知识的主要阵地,故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应从两个方面入手:(1)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未知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营造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巧设疑问,生动再现物理现象的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然后,以疑问之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有计划地引导,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和好奇心后,我们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摆脱书本和教师思维的束缚,按自己的方式进行科学的思考并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
  总之,初中科学课程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是联系紧密的,其中的大量素材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只要我们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认真研究,努力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广泛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认真引导和启迪学生,就能够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1]徐玉波.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镇江高专学报.
  [2]王艳春.初中化学课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方法初探.孙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3]李丛华.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函授学报.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金融、科技、文化间的联系与交流不断深化,诸多场合听懂、会说英语显得至关重要。在21世纪的今天,这也是众多单位招募人才的标准之一。怎样才能顺利地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用英语极其流利地表达出来,这涉及个人的听力水平和口语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山区,多数英语教师仍然沿袭老套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学习的依旧是“哑巴
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即以校为本的教育教研、教育科研活动。校本教研是校本培训的主渠道,是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校本教研不仅能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能改变教师自身的生活方式,感悟自己职业的生命价值,从而实现学校办学水平跨越式发展。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如何确立校本教研的主体地位,使校本教研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剂,成为摆在我们
摘 要:医学双语教学是医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跨世界性的交流日益频繁,为了适应这一形势,高等学校的医学双语教学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主要谈谈搞好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高等院校 医学双语教学 发展交流    医学双语教学是教师上课时采用中英文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用英文讲课的基础上,也可用汉语去讲解一些医学专业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让学生们在英语课以外的专业课
“口语交际”这部分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就是培养小学生“能说会道”的主要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程标准进一步针对各个学段中提出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得出,课程标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美术课教学中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发现,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课堂中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诱发无穷的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 活动 体验 探究 愉悦 创新精神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