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迟子建是中国当代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特色鲜明,意蕴丰厚,以其浓厚的温情风格在文坛独树一帜。2013年,迟子建的新作《晚安玫瑰》问世。这部作者用时最长、篇幅最长的中篇小说,突破了以往温情的风格,显得更加凄绝、苍凉、悲苦。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析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一是对传统死亡主题的突破性叙述;二是爱情主题与女性意识;三是宗教信仰与心灵救赎。
关键词:死亡;爱情;女性;宗教信仰;救赎
作者简介:张磊(1994.4-),女,汉族,辽宁省普兰店市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2
迟子建自八十年代踏入文坛以来,一直笔耕不辍,逐渐成为一位高产且优秀的当代女作家。苏童对她的小说曾如此评价:“迟子建的小说构想几乎不依赖于故事,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个人的内心感受折叠而来,一只温度适宜的气温表常年挂在迟子建心中。因此她的小说有一种非常宜人的体温。如果说迟子建是敏感的,那她对于外部世界的隔膜和疑惑进入小说之后很神奇地转换为宽容,宽容使她对生活本身充满敬意。”[1]迟子建始终以细腻的笔触描摹着故乡北极村和生活在北极村的百姓,描摹生活在都市中的底层市民,她习惯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作品中,所以她的小说总能给人以最真切的感受,而这种情感往往是富于温情的。读迟子建的作品,如饮一杯热茶。
《晚安玫瑰》是迟子建近年来的新作,讲述了一个来自乡村的女孩赵小娥在哈尔滨的各种经历。赵小娥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报社做校对工作,在租房时结识了犹太女人吉莲娜。小说以这两个女性的命运为主要情节,跌宕起伏,打破了传统的温情风格,使读者感到一丝悲苦的气息。本文结合这两位女性的人生经历,从三个方面探析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
一、对传统死亡主题的突破性叙述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死亡是常见的主题之一。她的小说中,死亡多是迅速的、自然的,没有过度的渲染,给读者带来冲击却不显得突兀,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悲伤而不绝望。小说《晚安玫瑰》则是迟子建对死亡这一主题的又一突破性尝试,既保留了原有的死亡叙事风格,又增添了新的元素,即复仇和弑父。
赵小娥来自乡村,但乡村给她带来的回忆却是痛苦的。她的母亲在鬼节那天被强奸,她是强奸犯的女儿。养父性情暴虐,小娥的母亲受尽折磨,在小娥十二岁的时候含恨离世。继母的到来使她的生活更加艰难。长大之后的赵小娥离开故乡克山,来到哈尔滨求学工作。离开家乡以后,她从来不和任何人讲述自己的身世,希望用这种方式掩盖不堪的回忆,重获新生。但在她内心深处,却深埋着永远都忘不掉的恨,她恨自己的生父让她身上流着肮脏的血,这种顽固的情绪在她的内心深处愈来愈牢固。终于,赵小娥在男友齐德铭的父亲创办的工厂中,发现了一丝线索。印刷工人穆师傅同是克山人并且有过犯罪前科,小娥费尽周折接近他,并拿到他的头发做了亲子鉴定。当鉴定结果证实两人的血缘关系时,她便起了复仇之心。最终,在赵小娥的计划之下,生父穆师傅溺水身亡。
八十多岁的犹太后裔吉莲娜和赵小娥一样背负着沉痛的记忆。她的生父被反犹分子打死,继父为实现自己的野心,强迫她嫁给一位日本军官。吉莲娜誓死反抗,还是遭到了日本军官的强暴,最后依靠装疯卖傻才得以摆脱。这件事给吉莲娜的心灵造成了重创,柔弱的她便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她按剂量把砒霜放入继父吸食大麻的烟枪中,长此以往,他的身体开始感觉到不适,最终命丧黄泉。人们以为他是吸食鸦片过度而亡。毒死继父的事成为吉莲娜一生的秘密,折磨着她,成为她痛苦的源头。
赵小娥和吉莲娜温柔善良的性格与她们的“弑父”行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也不难理解,她们不幸的童年在她们心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她们的父亲都是自私冷酷的,试图以强大的父权将她们推向苦痛的深渊,让她们感到万分屈辱。作为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赵小娥和吉莲娜,和作为施虐者的父亲,对立的冲突爆发,便导致“弑父”这一情节的发生。这种矛盾激化导致的死亡和之前小说中用温情掩盖死亡带来的悲伤大相径庭。这种方式意味着在男权压迫之下的女性希望除掉作为施暴者的男性,但是却并不能给女性带来真正的心理安慰,反而把她们推进了心理的煎熬之中。她们虽然性格柔软却也带着尖锐的刺,就像“玫瑰”一样。她们复仇的行为使读者感觉到阴森可怖。作者将女性置于矛盾之中,其隐含的感伤情愫又使小说有了一种凄清的色彩。
小说《晚安玫瑰》中,迟子建仍希望给读者带来美的体验,仍希望用爱来消除心中的恨。温暖的爱和死亡带来的绝望使小说拥有了獨特的叙事美学张力,这种情感的跌宕起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死亡叙事,独具匠心。
二、爱情主题与女性意识
“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总是一个与女性相连的永恒主题,女性文学始终吟唱着爱情的欢歌和悲歌。”[2]迟子建小说中也不乏爱情的元素。《晚安玫瑰》描述了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
吉莲娜是长期生活在哈尔滨的犹太后裔,但这个精致优雅的女人却终生未嫁。她的爱情故事如同一个谜一样让人好奇。后来才知道,她年轻时曾与一个苏联外交官相恋。这段恋情虽然短暂,却让吉莲娜终生刻骨铭心,影响了她的一生。
吉莲娜的爱情犹如一段旷世传奇,相比之下,赵小娥的爱情显得平庸世俗了一些。小说记述了赵小娥三段情感经历。她的初恋来自农村,相貌平平,待人厚道,两人惺惺相惜,最后却因为陈二蛋父母的反对而分手。赵小娥的第二次恋情是通过网络聊天认识的。宋相奎是政府的公务员,离乡背井却每个月都寄钱回家贴补家用,他的孝顺打动了赵小娥,两人走到了一起。但是没想到宋相奎是个表里不一的人,他一心追求利益,对领导卑躬屈膝,对下属高傲自大。赵小娥的一心一意换来的却是他的背叛。宋相奎最终与在哈尔滨有房产的哑女柳琴结了婚。第三段恋情开始的有些戏剧化。齐德铭在超市险些丢掉钱包,在赵小娥的帮助下制服小偷,由此开始感情上的交往。然而,齐德铭却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坚信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旅行箱里一直放着一件寿衣。两人虽有争吵,但也逐渐磨合,就在两人即将修成正果时,外出的齐德铭却因为突发心肌梗塞而不幸去世。三段失败的恋情给赵小娥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刺激。虽然在经过治疗之后,慢慢恢复,但是依然使她变得绝望。 通过对迟子建小说的归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她对女性生活和女性命运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她的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女性主题和女性意识。她的早期作品主张男女两性应当和谐共处,平等相待。然而在《晚安玫瑰》中,我们可以发现,迟子建小说中一贯表现的和谐的两性关系被打破,男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者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传统、封闭、势力、悲观的男性,爱情不再是美好的归宿而是无望的存在。吉莲娜和赵小娥追求爱情的过程也是内心慢慢成熟的过程,她们在经历坎坷的童年之后,终于收获了美好的爱情,然而甜蜜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便坠入了深渊。作为对爱情充满希望的女性,这种打击是残酷的,对她们的人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迟子建超越了传统的男女依附的性别意识,女主人公试图从爱情里寻求慰藉,受挫以后孤立无援,只能自我救赎,独立自主,自立自爱,女性逃离了男权社会的女性规范,更加强大。这部作品也反映了迟子建对爱情的新态度,就是,爱情不是万能的,不是救赎心灵的解药。
三、宗教信仰与心灵救赎
迟子建对生活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她说:“我觉得生活肯定是寒冷的……人就是偶然抛到大地的一粒尘埃,他注定要消失。人在宇宙是个瞬间,而宇宙却是永恒的。所以人肯定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苍凉感,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苍凉的世界上多给自己和他人一点温暖。”[3]在《晚安玫瑰》中,迟子建就塑造了这样的两个角色——吉莲娜和赵小娥,她们的生命是悲苦的,是充满负罪感的。在苍凉的人世间给他人带来温暖是迟子建的追求,体现在小说中就是,犯下错误的主人公需要为自己的罪行赎罪,寻找属于她们的救赎之路。
自我救赎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痛苦。吉莲娜在幼时受到的伤害使她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于是她寻找机会,最终杀掉了她的父亲。这件事给她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无法摆脱的记忆折磨着她。直到她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在信仰宗教的过程中,吉莲娜常常忏悔自己的行为,因而在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她心中的善意和悲悯越来越多,对继父的仇恨也日渐消泯。年过八旬的吉莲娜,终身未嫁,在为外人看来,她本应孤独痛苦,而她自己却说,与神相伴的自己并不寂寞。她生活精致,心地善良,既有风度又不失童心。仇恨随着时间慢慢消解,内心也越来越纯粹。对宗教的信仰使吉莲娜实现了内心的救赎。
认清自己的罪恶这件事在赵小娥身上却进行得并不顺利。起初,赵小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她理直气壮地辩解之时,吉莲娜却在虔诚地反省自己。由于小娥始终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吉莲娜决定用自己的经历宽慰她,她告诉小娥,一个人若是不懂得忏悔,就不会看到另一个世界的曙光。在吉莲娜的感召之下,小娥终于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反思自己杀害父亲的行为,并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赵小娥渐渐释怀,她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钱给她的生父穆师傅买了墓地。吉莲娜去世后,把遗产给了赵小娥,小娥在这栋房子里生活下来,又一段救赎之旅本应从这里开始。但是好景不长,男友齐德铭的突然去世给这个女子带来了强烈的精神刺激,最终使她发瘋。
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对人的影响力是很深的。吉莲娜虽然一生未婚,但是她信仰坚定,内心充盈,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爱对待一切,她的生活永远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失去生机。而在赵小娥的心灵忏悔之旅中,宗教并没有直接对她产生影响。而是吉莲娜的感染,才使她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吉莲娜在赵小娥的生命里似乎如同一个传授者、引路人的角色,为她排忧解难。所以当这个引路人忽然离去的时候,小娥失去了心灵的支撑,因承受不住生活的打击而精神失常。可以说,赵小娥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信仰,所以她的心灵永远没有归宿,因而,她的心灵救赎之路显得更加崎岖。迟子建通过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塑造,向读者传达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救赎,心怀善念是一切苦痛的解药。
小说《晚安玫瑰》中,既有精致唯美的叙事,又不失迂回跌宕,可以说,这部小说是迟子建迄今为止情感最为复杂的作品,写作手法新颖,叙事从容,过渡流畅,让读者思绪和主人公的命运交融,真实而自然,标志着迟子建作为卓越的小说家的完全成熟。
注释:
[1]苏童,《关于迟子建》,当代作家评论[J].2005(1).
[2]李素珍,冯鸿滔,《女性主体意识下的爱情婚姻观——以新时期女性文学为例》,长城[J],2012(10):4.
[3]迟子建,郭力,《现代文明的伤怀者》,南方文坛[J].2008(1):63.
参考文献:
[1]周丽娜.《“弑父”的玫瑰:一个崭新的两性故事——评迟子建新作<晚安玫瑰>》[J].文艺评论.2013(9).
[2]郑宇华.《跋涉在成长的征途上——<晚安玫瑰>的一种解读兼论迟子建的成长小说》[J].名作欣赏.2015(4).
[3]张德明.《流落民间的高贵与忧伤——迟子建<晚安玫瑰>及其他》[J].南方文坛.2014(5).
[4]何芹.李新青.《救赎与皈依——评迟子建中篇小说<晚安玫瑰>》[J].文艺评论.2014(11).
[5]桂璐璐.《一首苍凉而忧伤的歌——评迟子建新作<晚安玫瑰>》[J].名作欣赏.2014(9).
关键词:死亡;爱情;女性;宗教信仰;救赎
作者简介:张磊(1994.4-),女,汉族,辽宁省普兰店市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2
迟子建自八十年代踏入文坛以来,一直笔耕不辍,逐渐成为一位高产且优秀的当代女作家。苏童对她的小说曾如此评价:“迟子建的小说构想几乎不依赖于故事,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个人的内心感受折叠而来,一只温度适宜的气温表常年挂在迟子建心中。因此她的小说有一种非常宜人的体温。如果说迟子建是敏感的,那她对于外部世界的隔膜和疑惑进入小说之后很神奇地转换为宽容,宽容使她对生活本身充满敬意。”[1]迟子建始终以细腻的笔触描摹着故乡北极村和生活在北极村的百姓,描摹生活在都市中的底层市民,她习惯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作品中,所以她的小说总能给人以最真切的感受,而这种情感往往是富于温情的。读迟子建的作品,如饮一杯热茶。
《晚安玫瑰》是迟子建近年来的新作,讲述了一个来自乡村的女孩赵小娥在哈尔滨的各种经历。赵小娥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报社做校对工作,在租房时结识了犹太女人吉莲娜。小说以这两个女性的命运为主要情节,跌宕起伏,打破了传统的温情风格,使读者感到一丝悲苦的气息。本文结合这两位女性的人生经历,从三个方面探析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
一、对传统死亡主题的突破性叙述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死亡是常见的主题之一。她的小说中,死亡多是迅速的、自然的,没有过度的渲染,给读者带来冲击却不显得突兀,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悲伤而不绝望。小说《晚安玫瑰》则是迟子建对死亡这一主题的又一突破性尝试,既保留了原有的死亡叙事风格,又增添了新的元素,即复仇和弑父。
赵小娥来自乡村,但乡村给她带来的回忆却是痛苦的。她的母亲在鬼节那天被强奸,她是强奸犯的女儿。养父性情暴虐,小娥的母亲受尽折磨,在小娥十二岁的时候含恨离世。继母的到来使她的生活更加艰难。长大之后的赵小娥离开故乡克山,来到哈尔滨求学工作。离开家乡以后,她从来不和任何人讲述自己的身世,希望用这种方式掩盖不堪的回忆,重获新生。但在她内心深处,却深埋着永远都忘不掉的恨,她恨自己的生父让她身上流着肮脏的血,这种顽固的情绪在她的内心深处愈来愈牢固。终于,赵小娥在男友齐德铭的父亲创办的工厂中,发现了一丝线索。印刷工人穆师傅同是克山人并且有过犯罪前科,小娥费尽周折接近他,并拿到他的头发做了亲子鉴定。当鉴定结果证实两人的血缘关系时,她便起了复仇之心。最终,在赵小娥的计划之下,生父穆师傅溺水身亡。
八十多岁的犹太后裔吉莲娜和赵小娥一样背负着沉痛的记忆。她的生父被反犹分子打死,继父为实现自己的野心,强迫她嫁给一位日本军官。吉莲娜誓死反抗,还是遭到了日本军官的强暴,最后依靠装疯卖傻才得以摆脱。这件事给吉莲娜的心灵造成了重创,柔弱的她便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她按剂量把砒霜放入继父吸食大麻的烟枪中,长此以往,他的身体开始感觉到不适,最终命丧黄泉。人们以为他是吸食鸦片过度而亡。毒死继父的事成为吉莲娜一生的秘密,折磨着她,成为她痛苦的源头。
赵小娥和吉莲娜温柔善良的性格与她们的“弑父”行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也不难理解,她们不幸的童年在她们心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她们的父亲都是自私冷酷的,试图以强大的父权将她们推向苦痛的深渊,让她们感到万分屈辱。作为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赵小娥和吉莲娜,和作为施虐者的父亲,对立的冲突爆发,便导致“弑父”这一情节的发生。这种矛盾激化导致的死亡和之前小说中用温情掩盖死亡带来的悲伤大相径庭。这种方式意味着在男权压迫之下的女性希望除掉作为施暴者的男性,但是却并不能给女性带来真正的心理安慰,反而把她们推进了心理的煎熬之中。她们虽然性格柔软却也带着尖锐的刺,就像“玫瑰”一样。她们复仇的行为使读者感觉到阴森可怖。作者将女性置于矛盾之中,其隐含的感伤情愫又使小说有了一种凄清的色彩。
小说《晚安玫瑰》中,迟子建仍希望给读者带来美的体验,仍希望用爱来消除心中的恨。温暖的爱和死亡带来的绝望使小说拥有了獨特的叙事美学张力,这种情感的跌宕起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死亡叙事,独具匠心。
二、爱情主题与女性意识
“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总是一个与女性相连的永恒主题,女性文学始终吟唱着爱情的欢歌和悲歌。”[2]迟子建小说中也不乏爱情的元素。《晚安玫瑰》描述了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
吉莲娜是长期生活在哈尔滨的犹太后裔,但这个精致优雅的女人却终生未嫁。她的爱情故事如同一个谜一样让人好奇。后来才知道,她年轻时曾与一个苏联外交官相恋。这段恋情虽然短暂,却让吉莲娜终生刻骨铭心,影响了她的一生。
吉莲娜的爱情犹如一段旷世传奇,相比之下,赵小娥的爱情显得平庸世俗了一些。小说记述了赵小娥三段情感经历。她的初恋来自农村,相貌平平,待人厚道,两人惺惺相惜,最后却因为陈二蛋父母的反对而分手。赵小娥的第二次恋情是通过网络聊天认识的。宋相奎是政府的公务员,离乡背井却每个月都寄钱回家贴补家用,他的孝顺打动了赵小娥,两人走到了一起。但是没想到宋相奎是个表里不一的人,他一心追求利益,对领导卑躬屈膝,对下属高傲自大。赵小娥的一心一意换来的却是他的背叛。宋相奎最终与在哈尔滨有房产的哑女柳琴结了婚。第三段恋情开始的有些戏剧化。齐德铭在超市险些丢掉钱包,在赵小娥的帮助下制服小偷,由此开始感情上的交往。然而,齐德铭却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坚信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旅行箱里一直放着一件寿衣。两人虽有争吵,但也逐渐磨合,就在两人即将修成正果时,外出的齐德铭却因为突发心肌梗塞而不幸去世。三段失败的恋情给赵小娥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刺激。虽然在经过治疗之后,慢慢恢复,但是依然使她变得绝望。 通过对迟子建小说的归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她对女性生活和女性命运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她的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女性主题和女性意识。她的早期作品主张男女两性应当和谐共处,平等相待。然而在《晚安玫瑰》中,我们可以发现,迟子建小说中一贯表现的和谐的两性关系被打破,男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者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传统、封闭、势力、悲观的男性,爱情不再是美好的归宿而是无望的存在。吉莲娜和赵小娥追求爱情的过程也是内心慢慢成熟的过程,她们在经历坎坷的童年之后,终于收获了美好的爱情,然而甜蜜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便坠入了深渊。作为对爱情充满希望的女性,这种打击是残酷的,对她们的人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迟子建超越了传统的男女依附的性别意识,女主人公试图从爱情里寻求慰藉,受挫以后孤立无援,只能自我救赎,独立自主,自立自爱,女性逃离了男权社会的女性规范,更加强大。这部作品也反映了迟子建对爱情的新态度,就是,爱情不是万能的,不是救赎心灵的解药。
三、宗教信仰与心灵救赎
迟子建对生活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她说:“我觉得生活肯定是寒冷的……人就是偶然抛到大地的一粒尘埃,他注定要消失。人在宇宙是个瞬间,而宇宙却是永恒的。所以人肯定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苍凉感,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苍凉的世界上多给自己和他人一点温暖。”[3]在《晚安玫瑰》中,迟子建就塑造了这样的两个角色——吉莲娜和赵小娥,她们的生命是悲苦的,是充满负罪感的。在苍凉的人世间给他人带来温暖是迟子建的追求,体现在小说中就是,犯下错误的主人公需要为自己的罪行赎罪,寻找属于她们的救赎之路。
自我救赎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痛苦。吉莲娜在幼时受到的伤害使她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于是她寻找机会,最终杀掉了她的父亲。这件事给她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无法摆脱的记忆折磨着她。直到她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在信仰宗教的过程中,吉莲娜常常忏悔自己的行为,因而在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她心中的善意和悲悯越来越多,对继父的仇恨也日渐消泯。年过八旬的吉莲娜,终身未嫁,在为外人看来,她本应孤独痛苦,而她自己却说,与神相伴的自己并不寂寞。她生活精致,心地善良,既有风度又不失童心。仇恨随着时间慢慢消解,内心也越来越纯粹。对宗教的信仰使吉莲娜实现了内心的救赎。
认清自己的罪恶这件事在赵小娥身上却进行得并不顺利。起初,赵小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她理直气壮地辩解之时,吉莲娜却在虔诚地反省自己。由于小娥始终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吉莲娜决定用自己的经历宽慰她,她告诉小娥,一个人若是不懂得忏悔,就不会看到另一个世界的曙光。在吉莲娜的感召之下,小娥终于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反思自己杀害父亲的行为,并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赵小娥渐渐释怀,她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钱给她的生父穆师傅买了墓地。吉莲娜去世后,把遗产给了赵小娥,小娥在这栋房子里生活下来,又一段救赎之旅本应从这里开始。但是好景不长,男友齐德铭的突然去世给这个女子带来了强烈的精神刺激,最终使她发瘋。
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对人的影响力是很深的。吉莲娜虽然一生未婚,但是她信仰坚定,内心充盈,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爱对待一切,她的生活永远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失去生机。而在赵小娥的心灵忏悔之旅中,宗教并没有直接对她产生影响。而是吉莲娜的感染,才使她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吉莲娜在赵小娥的生命里似乎如同一个传授者、引路人的角色,为她排忧解难。所以当这个引路人忽然离去的时候,小娥失去了心灵的支撑,因承受不住生活的打击而精神失常。可以说,赵小娥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信仰,所以她的心灵永远没有归宿,因而,她的心灵救赎之路显得更加崎岖。迟子建通过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塑造,向读者传达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救赎,心怀善念是一切苦痛的解药。
小说《晚安玫瑰》中,既有精致唯美的叙事,又不失迂回跌宕,可以说,这部小说是迟子建迄今为止情感最为复杂的作品,写作手法新颖,叙事从容,过渡流畅,让读者思绪和主人公的命运交融,真实而自然,标志着迟子建作为卓越的小说家的完全成熟。
注释:
[1]苏童,《关于迟子建》,当代作家评论[J].2005(1).
[2]李素珍,冯鸿滔,《女性主体意识下的爱情婚姻观——以新时期女性文学为例》,长城[J],2012(10):4.
[3]迟子建,郭力,《现代文明的伤怀者》,南方文坛[J].2008(1):63.
参考文献:
[1]周丽娜.《“弑父”的玫瑰:一个崭新的两性故事——评迟子建新作<晚安玫瑰>》[J].文艺评论.2013(9).
[2]郑宇华.《跋涉在成长的征途上——<晚安玫瑰>的一种解读兼论迟子建的成长小说》[J].名作欣赏.2015(4).
[3]张德明.《流落民间的高贵与忧伤——迟子建<晚安玫瑰>及其他》[J].南方文坛.2014(5).
[4]何芹.李新青.《救赎与皈依——评迟子建中篇小说<晚安玫瑰>》[J].文艺评论.2014(11).
[5]桂璐璐.《一首苍凉而忧伤的歌——评迟子建新作<晚安玫瑰>》[J].名作欣赏.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