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各种回顾性的活动在不同领域展开。
摄影艺术作品的表现和表达,不仅可以做到凝固瞬间、见证历史的作用,也同样能够体现出不同时代和不同政治环境中摄影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所以,本期专题我们以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以下简称“国展”)为主线,沿着摄影艺术的脉络,从第11届国展(1979年)开始,对中国摄影艺术近30年在创作题材、艺术审美和技术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对中国摄影艺术的深远影响。
1982
第1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彩色作品金牌
新炊间黄粱曾越 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通过政策改革,农村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成为摄影人非常关注的重要创作题材。曾越的《新炊间黄粱》拍摄于1982年,画面以平实的拍摄手法,表现了普通农民家庭生活得以改善的红火景象。环境自然光很好地烘托出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成为后来许多摄影爱好者用光技巧的典范作品。
1984
第1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黑白作品银牌
待发李秀生 摄
1984年,摄影艺术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这种形式感较强的作品很容易吸引评委的眼光。这幅作品采用超广角镜头拍摄,利用夸张的手法,对称的构图形式,表现了蓄势待发的货轮。在当时摄影这种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作品还很少见。作者曾长时间进行船台的拍摄,为工业题材摄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使用超广角镜头拍摄的潮流。
1984
第1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彩色作品银牌
渴求尚共社 摄
十年动乱使很多人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改革开放以后,一代年轻人渴望弥补失去的时间和知识,学习成为当时的热潮。这也自然成为摄影家关注的社会题材。这幅作品抓拍了图书馆中一女青年专注查阅资料的瞬间,完全摆脱了上世纪70年代刻意摆拍的僵化手法,画面生动自然。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
1988
第1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生活摄影奖
武汉市江汉大学新闻系学生刘文姬卖报勤工俭学周国强 摄
这是一幅纪实摄影作品。摄影师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都市里的大学生勤工俭学,走上街头卖报纸的场景。用平实的手法,表现了这个时代大学生更加务实的生活方式。虽然作者没有采用花哨的拍摄技巧,但却体现出纯朴自然的意境。
1999
第1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社会生活与社会风貌类金牌
圆梦吕新平 摄
《圆梦》属于军事题材作品,作者拍摄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整个画面仿佛是一位钢铁巨人屹立在东方,较好地表达了圆“强军之梦、强国之梦”这个主题。据作者介绍,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我驻南使馆,全国人民义愤填膺,《圆梦》这幅作品具有强我国防、壮我国威的内在意义。
2002
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艺术类金牌
圣洁李泛 摄
进入21世纪,摄影作品呈现题材多样化的繁荣景象,人体摄影也逐渐成熟,不仅限于在室内拍摄,人体艺术也融进了大自然。《圣洁》是作者于2001年8月间在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拍摄完成的。是作者“西部人体”摄影创作系列中的一幅,作品中人体、古堡与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悠久的文化遗址再现了古丝绸之路昔日的辉煌,讴歌曾经昌盛过的历史文化。在当时众多人体摄影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2007
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艺术类金牌
海的乐章林清云 摄
2007年举行的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共收到全国各地的参选作品近10万幅(组),在如此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林清云的这幅作品拍摄于广东电白县海边的虎头山山崖,作者居高临下俯拍大海,白色的浪花、深蓝的海水与橘黄的沙滩构成鲜明对比,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007
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艺术类金牌
生命龙福云 摄
21世纪,人们强化了环保的概念和意识。作者采用拟人化的创意构思,利用电脑技术将被捆绑的树干预输液吊瓶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画面上,密集的树干和吊瓶讲述了世界呼唤绿色环保的主题。整体画面简洁清新,颇具新意。
2007
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金牌
老船厂新序曲孙连工 摄
在第22届国展中,记录类部分作品在画面上十分注重光影效果,沙龙味道很浓,这反映了摄影人更加注重技术和艺术表现力的结果。记录类组照不是单幅照片的拼凑,而应是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提炼出一种观念,一组中的每张照片都要具备统一的风格,这比拍摄一个事件难得多。孙连工的这组作品拍摄的是大连船厂的场景,作者采用617胶片相机拍摄,竖向构图和视角赋予作品新意和独特的视觉效果。
摄影艺术作品的表现和表达,不仅可以做到凝固瞬间、见证历史的作用,也同样能够体现出不同时代和不同政治环境中摄影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所以,本期专题我们以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以下简称“国展”)为主线,沿着摄影艺术的脉络,从第11届国展(1979年)开始,对中国摄影艺术近30年在创作题材、艺术审美和技术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对中国摄影艺术的深远影响。
1982
第1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彩色作品金牌
新炊间黄粱曾越 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通过政策改革,农村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成为摄影人非常关注的重要创作题材。曾越的《新炊间黄粱》拍摄于1982年,画面以平实的拍摄手法,表现了普通农民家庭生活得以改善的红火景象。环境自然光很好地烘托出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成为后来许多摄影爱好者用光技巧的典范作品。
1984
第1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黑白作品银牌
待发李秀生 摄
1984年,摄影艺术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这种形式感较强的作品很容易吸引评委的眼光。这幅作品采用超广角镜头拍摄,利用夸张的手法,对称的构图形式,表现了蓄势待发的货轮。在当时摄影这种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作品还很少见。作者曾长时间进行船台的拍摄,为工业题材摄影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使用超广角镜头拍摄的潮流。
1984
第1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彩色作品银牌
渴求尚共社 摄
十年动乱使很多人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改革开放以后,一代年轻人渴望弥补失去的时间和知识,学习成为当时的热潮。这也自然成为摄影家关注的社会题材。这幅作品抓拍了图书馆中一女青年专注查阅资料的瞬间,完全摆脱了上世纪70年代刻意摆拍的僵化手法,画面生动自然。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
1988
第1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生活摄影奖
武汉市江汉大学新闻系学生刘文姬卖报勤工俭学周国强 摄
这是一幅纪实摄影作品。摄影师把镜头对准了生活在都市里的大学生勤工俭学,走上街头卖报纸的场景。用平实的手法,表现了这个时代大学生更加务实的生活方式。虽然作者没有采用花哨的拍摄技巧,但却体现出纯朴自然的意境。
1999
第1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社会生活与社会风貌类金牌
圆梦吕新平 摄
《圆梦》属于军事题材作品,作者拍摄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整个画面仿佛是一位钢铁巨人屹立在东方,较好地表达了圆“强军之梦、强国之梦”这个主题。据作者介绍,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我驻南使馆,全国人民义愤填膺,《圆梦》这幅作品具有强我国防、壮我国威的内在意义。
2002
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艺术类金牌
圣洁李泛 摄
进入21世纪,摄影作品呈现题材多样化的繁荣景象,人体摄影也逐渐成熟,不仅限于在室内拍摄,人体艺术也融进了大自然。《圣洁》是作者于2001年8月间在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拍摄完成的。是作者“西部人体”摄影创作系列中的一幅,作品中人体、古堡与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悠久的文化遗址再现了古丝绸之路昔日的辉煌,讴歌曾经昌盛过的历史文化。在当时众多人体摄影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2007
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艺术类金牌
海的乐章林清云 摄
2007年举行的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共收到全国各地的参选作品近10万幅(组),在如此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林清云的这幅作品拍摄于广东电白县海边的虎头山山崖,作者居高临下俯拍大海,白色的浪花、深蓝的海水与橘黄的沙滩构成鲜明对比,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007
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艺术类金牌
生命龙福云 摄
21世纪,人们强化了环保的概念和意识。作者采用拟人化的创意构思,利用电脑技术将被捆绑的树干预输液吊瓶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画面上,密集的树干和吊瓶讲述了世界呼唤绿色环保的主题。整体画面简洁清新,颇具新意。
2007
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金牌
老船厂新序曲孙连工 摄
在第22届国展中,记录类部分作品在画面上十分注重光影效果,沙龙味道很浓,这反映了摄影人更加注重技术和艺术表现力的结果。记录类组照不是单幅照片的拼凑,而应是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提炼出一种观念,一组中的每张照片都要具备统一的风格,这比拍摄一个事件难得多。孙连工的这组作品拍摄的是大连船厂的场景,作者采用617胶片相机拍摄,竖向构图和视角赋予作品新意和独特的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