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应对舆情危机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yuwq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发生以后,一些领导干部反应滞后、应对失当,产生了网络舆情危机,严重地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网络舆情传播迅速,无孔不入,政府部门采取相应举措应对时,如处置不及时或处置不当,反而会使舆情危机进一步升级。因此,一定要把握特点,科学应对。
  一、在应对阶段,增强危机应对与处理能力,及时有效地控制危机中负面舆情的扩散
  一是第一时间公开信息,与“谣言”赛跑。充分利用“黄金4小时”,采取滚动播报、实时更新、主动推送的方式,不断地把掌握情况真实透明地在第一时间公开,打破信息不对称局面。在信息公开中,要勇于披露事实,不能避重就轻,特别在涉及伤亡人数等问题上,更要及时、准确公布。同时注意在快讲事实的基础上慎讲原因,不能未经调查随意发布。
  二是放低姿态,真诚回应民众质疑。面对民众的质疑,要依據事实及时解释和澄清,对于行政失误要承担责任、真诚道歉,不能文过饰非、逃避责任,更不能以强硬对抗的姿态面对民众。
  三是建立健全地方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管理的制度法规,设立相应机构,科学处理危机事件。要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应急处置任务单,从根本上提高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水平。
  四是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建立主流媒体制度化参与途径。通过全面、准确、及时、权威的信息发布,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元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参与,实现信息最大覆盖面以及与公众心理的有效对接,引导舆论回归理性。
  五是警惕“多数人的暴力”,坚持正确政策。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要尊重民众但不盲从于民众。对于经科学决策证明正确的政策,要通过不懈的解释宣传力争获得民众的理解,而不能轻易妥协。地方政府在民众压力下作出草率妥协的行政决策,短期看对于尽快平息事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长远看,不仅对当地正确的发展思路造成伤害,也将在社会中产生负面的示范效果。
  二、在修复阶段,重视善后管理工作,及时修复负面舆情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心理的影响
  一是做好善后管理工作,及时向公众通报进展。要重视事件中传递出的民众意见,重新审视论证已出台的相关政策,并随时向公众通报进展。
  二是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完善制度。从每一次公共危机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反思中寻找制度漏洞和行政失当之处,及时完善制度,制定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新的危机发生。
  三是积极引导舆情,重建民众信任,修复政府形象。应重视危机中负面舆情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及时借助媒体通过文字、图片等向公众传递正面的疏导信息,既要向公众传播善后处理的事实以安民心,又要引导公众通过正确的参与沟通渠道参与社会管理。
  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责编/张立新)
其他文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坚持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 监管。注重永续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农
子罕,春秋时期宋国的大臣,以为官清廉著称于世、彪炳于史。子罕为官清廉,最为著名的就是关于他“以不贪为宝”的故事。  《左传纪事本末》中详细记述了这个故事: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它拿给玉匠看过,玉匠认为它是块宝玉,所以我才敢把它呈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贝,你把玉璧当作宝贝。如果把玉送给我,你和我都失去了自己的宝贝,还不如我们各人都保存自己的
贪官以一“贪”字,概括了其共性,但亦各具个性,细说如下。  “廉洁”的贪官  临汾市煤管局原局长杨吉春,平素生活俭朴,为人低调,从不涉足娱乐场所,各种饭局能推就推。凡煤老板有事相求,送上的礼金,总是拿一半退一半,被称为“有风度、有尺度”,杨也因此成为当地“有口皆碑”的“廉洁局长”,连续5年被市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当选为“影响临汾社会发展十大人物”之一。煤老板们无不以认识“杨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意气风发的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从一无所有的小和尚,到登上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宝座,朱元璋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这使得他在元末明初动荡的社会中迅速地脱颖而出,并最终走向成功。细细分析,朱元璋在用人方面,在立国前后呈现着显著的不同。  由于起自草莽,朱元璋深知笼络人
整理旧藏,见《陆立夫文九篇》手抄课徒稿。文章当时从何而来,无从稽考,文集的扉页有这样一段话:“此集文凡九篇,沔阳陆力(立)夫先生作也。陈义正大,法矩赅备,用笔导源先正,尤能扫去俗氛。授之初学,或足为先路之导也乎。是集所登之文,理不求深,格不求高,意不求多,词不求工,作文之法,略备于此。”显然,这是一位私塾先生或书院的先生为九篇文章写的评语。  陆立夫是陆建瀛(1792-1853)的字,他于乾隆五十
4月1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会议强调,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其中,“照镜子”为四项总要求之首。只有做好“照镜子”的文章,“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才能有的放矢。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正好为领导干部提供了三面“镜子”。领导干部常照为民、务实、清廉之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