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永远都是课堂的引领者、驾驭者、建设者,都应当在课前、课中、课后对课堂进行有效组织。
一、课前
这里的课前,是指预备铃声响到教师、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前的这段时间。教师能否抓住上课的开头,即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对这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
【案例1】 教师——课堂的引领者
上课前三分钟预备铃声已经响了,某班教室有些学生在饮水机旁边排队取水,有三五学生一起聊天、打闹,有些学生此时才想起外出上厕所,有些学生戴上耳机正在听音乐,整个教室内外噪声一片,没有上课准备的样子。过了一两分钟,教师才走进教室招呼学生上课,此时学生才慢吞吞地将学习资料拿出来,最后教师真正开始讲课时,学生在最初较长的时间里精力不集中,效果很不理想。而另外有个班某教师上课前秩序非常好,该班级成绩突出。原来这个教师有“候课”的习惯,该教师在上课预备铃响之前就到达教室门口站立、等待上课,并且一直都是这样坚持的,效果非常好。
确实,教师是课堂的召集者、引领者,应该提前到达教室准备带领学生上课。预备铃一响,教师就应该以严肃庄重的态度走上讲台,提醒还没进教室的学生快速进教室坐好,做好上课准备,并用专注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察看学生精神是否集中,课堂所用资料是否准备齐全,然后再开始课堂问候。相互问候时,师生双方都应该精神饱满,行动整齐。如果学生起立后有的东倒西歪、拖拖拉拉时,应整顿后重来。学生坐下后,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些学生还处于课间活动的兴奋状态,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开始讲课,应先平静地沉默片刻,以专注的目光环视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正在等待着他们。
二、课中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管理意识,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比如学生的表情、态度、问答、动作等,要从中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控。
【案例2】 教师——课堂的驾驭者
刚参加工作不久时,学校物理教研组安排我上一节汇报公开课。课堂上我按照课前准备的思路只管自己讲课,没有关注学生的上课行为。本来只有几个学生讲话,最后发展到很多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结果搞得整个课堂闹哄哄的,上课效果很差。课后,听课领导对我提出批评,认为即使是公开课也应该重视课堂纪律,哪怕不讲课都应该先把纪律管理好。从此以后,每次上课时,我除了将精力集中在讲课上,还随时关注着课堂,只要发现有学生讲话的、走神的,立即给予批评教育,课堂纪律是好了,但学生却不喜欢参与课堂讨论、提问了,搞得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效果也不好。后来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经验,使自己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积极的课堂管理要求,积极、认真、宽严适度。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安排学生上台陈述、演算,教师要关注台下学生在干什么。如果有小组讨论、小组实验等,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讨论的目的是什么,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很难在四十分钟的学习时间内一直处于精力集中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一些适当的手段和方法,讲讲练练,不断变换教学形式,节奏缓急有度,使学生不感到单调和疲劳。要把握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另外,在课堂上要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表扬。表扬可以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其修正自己的行为。学生能积极跟着老师的思维活动,能回答一些问题,教师都应该及时提出表扬。表扬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一个肯定的眼神或一个手势。而当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促使他们转移注意对象,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活动上来。
三、课后
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中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充分发动学生自己参与课堂管理,坚持不懈,长抓长管,直到形成良好的课堂群体规范和风气,制约全班的课堂活动,使教师能轻松地进行课堂管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也要有更多的感情投入。
【案例3】 教师——课堂的建设者
某教师上课就来,下课就走,从来不参加班集体活动,也很少跟学生交流,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该学科课堂纪律最差,有时候教师根本没办法把课讲下去,有好几次学生当面顶嘴,该教师被学生气走了几次,次次考试基本上名列倒数第一,班主任面对这种局面也束手无策。
班级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和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整个班集体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让自己尽快融入班级建设中去。
教师要想管理好课堂,也要花工夫在课外。在课余时间里,多与学生交流、探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学生们体会到老师是他们的好伙伴、好朋友,是在真心地关心他们,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渐地让他们对老师产生感情,从而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成绩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同时教师也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课前
这里的课前,是指预备铃声响到教师、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前的这段时间。教师能否抓住上课的开头,即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对这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
【案例1】 教师——课堂的引领者
上课前三分钟预备铃声已经响了,某班教室有些学生在饮水机旁边排队取水,有三五学生一起聊天、打闹,有些学生此时才想起外出上厕所,有些学生戴上耳机正在听音乐,整个教室内外噪声一片,没有上课准备的样子。过了一两分钟,教师才走进教室招呼学生上课,此时学生才慢吞吞地将学习资料拿出来,最后教师真正开始讲课时,学生在最初较长的时间里精力不集中,效果很不理想。而另外有个班某教师上课前秩序非常好,该班级成绩突出。原来这个教师有“候课”的习惯,该教师在上课预备铃响之前就到达教室门口站立、等待上课,并且一直都是这样坚持的,效果非常好。
确实,教师是课堂的召集者、引领者,应该提前到达教室准备带领学生上课。预备铃一响,教师就应该以严肃庄重的态度走上讲台,提醒还没进教室的学生快速进教室坐好,做好上课准备,并用专注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察看学生精神是否集中,课堂所用资料是否准备齐全,然后再开始课堂问候。相互问候时,师生双方都应该精神饱满,行动整齐。如果学生起立后有的东倒西歪、拖拖拉拉时,应整顿后重来。学生坐下后,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些学生还处于课间活动的兴奋状态,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开始讲课,应先平静地沉默片刻,以专注的目光环视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正在等待着他们。
二、课中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管理意识,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比如学生的表情、态度、问答、动作等,要从中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控。
【案例2】 教师——课堂的驾驭者
刚参加工作不久时,学校物理教研组安排我上一节汇报公开课。课堂上我按照课前准备的思路只管自己讲课,没有关注学生的上课行为。本来只有几个学生讲话,最后发展到很多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结果搞得整个课堂闹哄哄的,上课效果很差。课后,听课领导对我提出批评,认为即使是公开课也应该重视课堂纪律,哪怕不讲课都应该先把纪律管理好。从此以后,每次上课时,我除了将精力集中在讲课上,还随时关注着课堂,只要发现有学生讲话的、走神的,立即给予批评教育,课堂纪律是好了,但学生却不喜欢参与课堂讨论、提问了,搞得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效果也不好。后来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经验,使自己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积极的课堂管理要求,积极、认真、宽严适度。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安排学生上台陈述、演算,教师要关注台下学生在干什么。如果有小组讨论、小组实验等,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讨论的目的是什么,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很难在四十分钟的学习时间内一直处于精力集中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一些适当的手段和方法,讲讲练练,不断变换教学形式,节奏缓急有度,使学生不感到单调和疲劳。要把握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另外,在课堂上要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表扬。表扬可以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其修正自己的行为。学生能积极跟着老师的思维活动,能回答一些问题,教师都应该及时提出表扬。表扬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一个肯定的眼神或一个手势。而当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促使他们转移注意对象,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活动上来。
三、课后
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中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充分发动学生自己参与课堂管理,坚持不懈,长抓长管,直到形成良好的课堂群体规范和风气,制约全班的课堂活动,使教师能轻松地进行课堂管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也要有更多的感情投入。
【案例3】 教师——课堂的建设者
某教师上课就来,下课就走,从来不参加班集体活动,也很少跟学生交流,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该学科课堂纪律最差,有时候教师根本没办法把课讲下去,有好几次学生当面顶嘴,该教师被学生气走了几次,次次考试基本上名列倒数第一,班主任面对这种局面也束手无策。
班级学生的良好学习态度和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整个班集体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让自己尽快融入班级建设中去。
教师要想管理好课堂,也要花工夫在课外。在课余时间里,多与学生交流、探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学生们体会到老师是他们的好伙伴、好朋友,是在真心地关心他们,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渐地让他们对老师产生感情,从而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成绩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同时教师也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