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孩子是交流的失败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alian1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小朋友将邻居家的小朋友打哭了,爸爸很生气地将他拉到跟前教训:“说,你是怎么把人家打哭的,少跟我玩心眼,你心里怎么想的我可是看得透透的。”
  作为父母的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呢?
  下面来看一位父亲的叙述:
  我小的时候,有一次爸爸给我5元钱用来交学费,我却花掉2角钱买了一块蜜糕吃。因少了钱,所以学费不能按时上交。老师向找讨要过多次,我只推说爸爸还没给我。老帅亲自找到爸爸要学费,于是,我做的错事就露底了。
  爸爸找到我问话:“为什么不交学费?”
  听到爸爸的问话,我的大脑先是一片空白,然后就开始说谎:“我本来是想交钱的,但是在路上钱丢了两角。”
  我把在口袋里装了许多天的钱交给爸爸看。爸爸数了数,果然只少了两角。这时,我多么期望爸爸能相信我的谎言,然后我再也不敢偷花钱了。
  爸爸数完了钱,站起来,在我面前踱来踱去,并要求我看着他的眼睛。当我抬头看爸爸时,分明能感觉得到自己内心那份巨大的慌乱。
  爸爸生气地说:“你也敢跟我玩花样。我一看你的眼睛,就知道你在说谎,我看得透透的。说,是不是在说谎?”
  被爸爸看透了心灵,我刹那间慌得不知所措。我紧张得出汗了,几乎要哭起来……
  这次经历,让我感觉到当无助的孩子面对一个能看透他心灵的人时,孩子需要去承担一份无法承担的心理压力。面对“精明”的爸爸,我的内心遭遇过无边无际的慌乱,有一种无助的恐惧在心灵深处蔓延,这是对孩子稚嫩心灵的一种伤害。所以我坚信,能将孩子的内心“看透”,并不是父母的骄傲,而是父母与孩子交流中的一种失败,因为“看透”将让孩子的心灵无法躲避责问的压力。
  现在,我也是一个6岁孩子的爸爸了,小家伙很淘气,有时也和我玩花招。每当儿子与我玩心眼时,我总是故意将自己的日光变得“短浅愚钝”一点,为的是不将儿子“看透”。比如,有一次儿子在小朋友家里玩时,看到人家的玩具好,就偷偷拿出来玩。我问:“唉,这么好玩的玩具是从哪里来的?”儿子就慌张地对我说:“爸爸,是前楼的小朋友借给我的。”
  我能发现儿子因说谎而透露出来那种慌乱,但我却故意假装没有看透儿子在说谎,而是说:“噢,是这样子,明天还给人家好吗?我可是天天能见到前楼小朋友的。”儿子便松一口气,因为我“相信”了他的谎言,并且给他留出了弥补错误的时间,第二日,儿子果然将玩具物归原主了。
  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有权拥有一处可以躲避责问的空间,只有拥有了这个空间,孩子的心灵才有可能得以喘息,然后渐渐归入正道。
  不要将孩子看透,这应该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智慧吧。
其他文献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教育大都来自妈妈,妈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为了研究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特意选出50名在各自的行业中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功人上,同时又选出50名被判刑的罪犯,然后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回忆一下母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  在他们的回信中,有这样两封信令心理学家震撼不已!一封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另一封来自监狱里的服刑犯人。奇怪的是,他们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