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重化工业是当前必然选择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587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绕我国工业结构变化中的重化工业化现象,近一段时期出现了不少讨论甚至争论。焦点在于:基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我国是否应该加快发展重化工业,或者说,我国是否必须经历重化工业化阶段。尽管我认为发展重化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对于与此相关的一些认识误区,仍然需要加以澄清。其中,关于发展重化工业不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和缓解资源约束压力的片面认识,尤其不应忽视,因为扩大就业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既是“十一五”及今后较长时期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主要任务。
  持重化工业的发展将会增加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较高的人均装备水平决定了其就业投资弹性通常会明显低于具有劳动密集特征的轻工业的就业投资弹性,这样,加快发展重化工业对于扩大就业的作用,自然不如发展轻工业来得更大。如果说在过去资本短缺构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的阶段,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话,那么在资本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当前阶段,影响经济增长从而扩大就业的关键已经不是资本短缺因素,而是需求制约因素。这时,由于重化工业产品更加符合需求发展的方向,因而得以迅速扩张,而轻工业则因资本和技术进入门槛较低则更容易陷入生产过剩的境地。因此,就重化工业与轻工业的比较而言,前者创造的就业机会往往更大。如果再考虑到重化工业具有更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其发展可以带动众多相关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那么其对扩大就业的贡献无疑将进一步增大。
  怎样看待重化工业发展与缓解资源约束压力的关系,是另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加快发展重化工业会造成能源和其他稀缺资源的高度紧张,从而不利于缓解资源约束的压力,并以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已取代重化工业成为增长动力的事例,提出在我国也要进行“减重”。这种观点虽然貌似合理,但如果深入审视,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片面地将发展重化工业与资源的高消耗直接等同起来;二是对于资源约束问题缺乏全面思考,没有准确地把握缓解资源约束压力的正确途径。
  应该看到,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对资源的过高消耗很大程度是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和增长方式粗放造成的,也就是说,关键在于重化工业的发展方式不合理,而不在于重化工业发展本身。另一方面还要看到,重化工业通常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大的技术创新空间,其生产率能持续地保持较高的增长状态,因而从长期看,重化工业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水平并不一定就比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高。近年来,我国重化工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改善的事实也说明,重化工业对资源的高消耗只是一种阶段性特征,其中蕴含着很大的提高余地。以耗能大户钢铁产业为例:2005年与1990年相比,我国吨钢综合能耗已由1.611吨下降到0.741吨,当年生产1吨钢所需的能耗到目前已经可以满足2吨以上钢的生产需要。
  对于已经迈入快速增长轨道的我国而言,资源约束压力日益加重的确是一种客观现实,但是,这并不是我国所独有的现象。迄今为止的工业化历史表现出来的资源消耗规律是: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变的发展过程中,人均资源消耗迅速增长;而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变的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但人均资源消耗量的变化不大;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以后,在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人均资源消耗量又呈较快增长;即使是在最发达国家,直到今天也没有出现高资源利用效率与低资源消耗量并存的格局,至于将来是否存在资源消耗量下降的可能性,目前看得并不清楚。资源消耗的上述变化规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对于如何缓解我国的资源约束压力这个问题,关注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而不是去设法减少资源的消耗量上。那种期望通过抑制重化工业发展来缓解资源约束压力的思路如果付诸实施,除了将影响到重化工业的正常发展外,必然还会由于抽掉了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支撑而给国民经济带来难以承受的严重后果,最终也将难以实现持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中长期目标。
其他文献
[目前世界公认的大型城市群有五个,它们是: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法国巴黎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并预测:再过若干年,全世界十大城市群,有五个可能在中国。]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
[近日,由商务部、中国贸促会、中国进出口银行等主办的“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目前,中国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及其经营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领域不断拓宽。但存在的问题是,走出去企业的总体水平依然偏低,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次举办的研讨会,就是要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战略,为中国企业搭建开展跨国投资的服务平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在“中国企业跨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