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对中国北方毁林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l_ding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近代众多来华西方人士撰写的游记、考察报告等原始外文文献的翻检,对美国林学会、工程学会等学术共同体的多种刊物以及中西英文报刊资料的系统整理,从近代西方人关注中国森林的背景、收集信息的主体人群、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传播过程、质疑与争论等五个方面,对近代以来,欧洲、美国从传教士、科学家、工程师到政府等社会各个层面对中国北方形成毁林刻板印象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认为,美国学者对中美地理环境高度相似性的充分认识是近代美国比欧洲更加持续关注中国森林的背景;而当时美国面临与中国类似的森林危机,亟须通过反面
其他文献
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创新质疑则是创新的先导,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发现和思考问题中深入进行再阅读,从中培养学生创新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现就阅读教学的创新质疑模式分类例说如下:  一、多向性质疑  从多方面来认识对象,围绕对象沿着不同角度设计提问,引导
使用单层纳米氧化石墨烯(GO)、纳米SiO 2、陶瓷粉对环氧树脂进行改性处理,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VARTM)工艺分别制备了[±45/0/90]S、[908]T、[08]T三种铺层角度
患者,男性,61岁,2019年10月因发现下腹部包块1 d于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入院治疗。专科检查:右下腹阑尾区扪及一大小约6 cm×4 cm的包块,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位置固定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单一的收付实现制会计确认方法已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不能适应高校日益复杂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需要。为了加强高校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