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社会充满着更加强烈的竞争性。未来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现代科学技术,拥有很强的实战能力,还应当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生正处于义务教育时期,也正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并希望自己具备很强的生活智慧。小学品德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学科。作为小学品德教师,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只有将小学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才能够保证学生有着一种较强的内化能力,才能够符合这个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之下实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加强品德课程的教学,还应当将其与心理健康教学结合起来,只有对学科内容加以整理和结合,才能从教材之中挖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如何在小学品德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透析教材,找到融合点
对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帮助小学生去认识自我,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自立、创新性的学习精神。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师要善于把握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能力,培养其适应生活的能力。对于刚进入小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时难免会产生很多困惑,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和孤僻的心理,让他们乐于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往,从而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并从中学会交往和谦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关注点可以放在一些贫困家庭和灾区人民的抚慰方面,加强关心他人的教育。在小学品德教材中,还可以增加“与教师学会交换意见”“如何灵活的与他们交流”“怎样做到不自卑、不自信”等学习内容。总之,小学品德课程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而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教学,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更加完整的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一个教师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受到学生的欢迎;其中,能否践行新课程标准实现良好的合作交流是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师而言,第一节课能够带给学生一个好印象,也正是影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动机,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强烈的学习意识。良好的教学课堂,能够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们留下良好的课堂印象,建立稳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以下几点内容当作教学重点:一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而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切活动的源泉都来源于创新。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常常涉及一些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品德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多的给学生实践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为创新思维提供更丰富的原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适当保留一些有趣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进而寻求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团队合作精神日益重要,也不断受到重视,所以应当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合作意识并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的人。小学品德课更是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投身于课堂教学中,哪怕是回答一个问题、发表一点见解。这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带着这份喜悦参与到以后的课堂教学之中。三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往往会有这种现象:当教师提问学生时,让他们集体讨论都会积极主动;不过,当提问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该生往往就不再吭声;即使教师一再强调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学生也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因此,教师应当在品德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免他们产生自卑感。
结束语
小学品德课堂应当着力塑造小学生的美好心理,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笔者认为,小学品德课教师在学生品德教学中,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实践和探索。只要教师富有一定的爱心和诚心,小学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罗白屏.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李丽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4]袁丽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5]余全耿.《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4(3):22-24.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界集中心小学)
透析教材,找到融合点
对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帮助小学生去认识自我,提高他们的生活适应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树立自信、自立、创新性的学习精神。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师要善于把握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能力,培养其适应生活的能力。对于刚进入小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新的学习生活时难免会产生很多困惑,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和孤僻的心理,让他们乐于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往,从而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并从中学会交往和谦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关注点可以放在一些贫困家庭和灾区人民的抚慰方面,加强关心他人的教育。在小学品德教材中,还可以增加“与教师学会交换意见”“如何灵活的与他们交流”“怎样做到不自卑、不自信”等学习内容。总之,小学品德课程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而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教学,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更加完整的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一个教师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受到学生的欢迎;其中,能否践行新课程标准实现良好的合作交流是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师而言,第一节课能够带给学生一个好印象,也正是影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动机,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强烈的学习意识。良好的教学课堂,能够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们留下良好的课堂印象,建立稳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以下几点内容当作教学重点:一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而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切活动的源泉都来源于创新。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常常涉及一些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品德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多的给学生实践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为创新思维提供更丰富的原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适当保留一些有趣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进而寻求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团队合作精神日益重要,也不断受到重视,所以应当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合作意识并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的人。小学品德课更是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投身于课堂教学中,哪怕是回答一个问题、发表一点见解。这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之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带着这份喜悦参与到以后的课堂教学之中。三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往往会有这种现象:当教师提问学生时,让他们集体讨论都会积极主动;不过,当提问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该生往往就不再吭声;即使教师一再强调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学生也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因此,教师应当在品德教学中注重对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免他们产生自卑感。
结束语
小学品德课堂应当着力塑造小学生的美好心理,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笔者认为,小学品德课教师在学生品德教学中,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实践和探索。只要教师富有一定的爱心和诚心,小学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罗白屏.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李丽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4]袁丽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5]余全耿.《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4(3):22-24.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界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