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卡夫卡协会主席弗拉迪米尔·泽莱兹尼日前宣布,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获得了今年的卡夫卡奖。米兰·昆德拉现居巴黎,他通过电话回应了自己获奖的消息。他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奖项,表示对此感到很荣幸。尤其是因为这是卡夫卡奖,卡夫卡是一位比他身边的其他作家更优秀的作家。现年91岁的昆德拉出生于捷克,1975年以来他一直生活在法国,他将成为这个授予当代作家的国际文学奖的第20位获奖者。泽莱兹尼说,评委团非常欣賞昆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夫卡协会主席弗拉迪米尔·泽莱兹尼日前宣布,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获得了今年的卡夫卡奖。米兰·昆德拉现居巴黎,他通过电话回应了自己获奖的消息。他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奖项,表示对此感到很荣幸。尤其是因为这是卡夫卡奖,卡夫卡是一位比他身边的其他作家更优秀的作家。现年91岁的昆德拉出生于捷克,1975年以来他一直生活在法国,他将成为这个授予当代作家的国际文学奖的第20位获奖者。泽莱兹尼说,评委团非常欣賞昆德拉毕生的作品,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了40多种语言,为捷克文化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昆德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用法语写作。弗朗茨·卡夫卡奖以往的获奖者包括菲利普·罗斯、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哈罗德·品特、村上春树、伊夫·博纳富瓦、彼得·汉德克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昆德拉他不仅在前捷克斯洛伐克期间写作了《玩笑》(1967)这样的杰作,在移民期间也贡献了诸如《生命不可承受之轻》(1984)和《不朽》(1990)这样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被捷克斯洛伐克被禁止后,又他发表了小说《笑忘书》(1978)。两年后,他获得了法国国籍。2019年,昆德拉也获得了捷克公民身份。今年早些时候,他的最新小说《庆祝无意义》(2013)以捷克语翻译出版,这是他的第一本被翻译成他母语的法语著作。
其他文献
加拿大蒙特利尔“蓝色都市”国际文学节组委会日前宣布,将本年度的“多元文化奖”授予中国作家薛忆沩,表彰他第一部被译成英文的短篇小说集Shenzheners对当地文化生态做出的贡献。这是蒙特利尔最大的文学节创办二十年来第一次向中国作家颁奖。Shenzheners中的作品全部出自薛忆沩2013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出租车司机——“深圳人”系列小说》。Shenzheners去年9月出版以
朱成玉的《漩涡与涟漪》是一组以水来隐喻人物命运、探寻生命存在价值的散文作品,漩涡与涟漪是人物命运的某种缩影。透过对漩涡与涟漪的书写,朱成玉探讨的是人的现实处境与精神困境。具体说来,不论是《远听》中川端康成与三岛由纪夫选择死亡时的孤独与决绝,还是《活泼的涟漪》中采莲子的女人对待生活的热诚与较劲,朱成玉叙述的重心在于呈现人与所处世界之间的微妙互动,以及探究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这些也是朱成玉不少作品的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①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监泰州西溪盐税,迁大理寺丞,徙监楚州粮料院,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
周华诚,稻田工作者,文创项目“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写作者。当过医生、机关干部、记者。作品散见《散文选刊》《江南》《芒种》《山西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报》等报刊。出版作品有《草木滋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下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造物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我有一座城》(浙江大学出版社)等15部。“父亲的水稻田”摄影作品入展2016黄山国际乡村摄影节。策划并主编“
作家阿来日前在北京谈及《百年孤独》时称,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与一众拉美作家复活本土文化意识的努力密切相关,而在本土文学中寻找资源是本土文学的使命。阿来在肯定这部经典作品永恒价值与魅力的同时表示,“我特别担心,那个遥远的、曾经十分喧闹的、匪夷所思的、已经重新陷落于记忆的马孔多镇会被中国文学当成所有超凡想象的唯一源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绝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之前有着长期积累”,阿来认为,当
《上海传》作者叶辛日前谈论上海文化,他试图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娓娓道出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渊源。一碗阳春面、一碟生煎,这些看似寻常不过的饮食,在叶辛眼中是上海文化的重要一部分。葉辛的一位上海旧友目前在国外一所高校任教,他告诉叶辛,这些上海美食对于漂泊在异乡的他来说,成了对故乡的追忆。对此,叶辛感同身受,“要为上海写传,这些美食不得不提及”。叶辛说,《上海传》是新星出版社大型城市传记丛书“丝路百城传”的开篇
余华日前在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现实与梦想”文学讲座。面对青年学子,余华围绕踏入文坛的经历,近几年所遇到的荒诞又真实的故事侃侃而谈,通过风趣的语言道出自己的感悟。当得知《活着》仍然受到年轻读者欢迎时,他笑称“《活着》创作完成后,我只重读了一遍,哭得不行”。同时他还表示:“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的作品这些年来能持续受到不同年龄层读者的欢迎,或许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历久弥新。”余华透露:“《活着》是一部
我喜欢读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的作品,也读过一些打着自然主义标牌,为自己贴上时尚的商标。他们的自然不过是写了家中养的一盆草,去公园和游玩时看过的一簇花草,加上小情感的佐料,空壳上市,没有真实学的人生感受,和对大地的思考,只是徒具形式的事物。 读土家族谭功才发表在《中国民族报》的《枞树》,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枞树是一种常见的树种,作为文中的灵魂,在每个字中游动。作家通过树的描写,道出的是人的生存状况,
作为俗世之事中的一句俗语,“新婚快乐”无疑包含了我们被生活碾压之后所剩无几的明亮与美好。当我们在光鲜亮丽的婚礼上,面对娇嫩的新郎新娘说出这句祝福时,刹那间,我们被庸常生活磨得模糊的面目被耀亮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于是成为散落在日子里的钻石与珍珠:发光,价昂,稀有。 但是,包倬偏偏要用一个内在肌理颇为丰繁的故事告诉我们,“新婚”不但不“快乐”,反而是一个令新人及其父母亲朋难堪的仪式,而且很可能藏
六十三岁的奥地利作家罗伯特·梅纳塞凭借讽刺小说《首都》获颁2017年的德国书奖,并得到两万五千欧元的奖金,外加决选作家人人有份的两千五百欧元,合共约值人民币二十一万四千元。故事发生在欧盟首都布鲁塞尔。梅纳塞为写此书,曾搞了四年的专门研究,着力表现官僚主义的内在机制和外露的种种人性缺陷。他对布鲁塞尔可谓爱恨交加。书中集合了悲剧式的英雄、权力场上的输家和不自觉的共谋,既有讽刺,也有分析和评论,更将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