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比较明显的优点,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缺点中,从每一次的过错行为当中发现学生潜在闪光点,通过巧妙地激发和引导,使他们取得进步。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善于分析学生的行为动机,了解学生内心的渴望。
[关键词]闪光点 一分为二 行为动机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208-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进行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就是强调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帮助学生克服身上的缺点。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比较明显的优点,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缺点中,从每一次的过错行为当中发现潜在的闪光点,通过巧妙地激发和引导,使他们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取得进步。
一、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当学生做了错事的时候,教师不可只看学生的缺点而简单粗暴地进行批评,一定要冷静处理,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力求以独到的眼光发现学生身上潜在的闪光点。也许这一优点很微小,但只要引导得法,“星星之火”也可“燎原”。
有一个著名的“四块糖果”的教育故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时,有一次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就让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一见面,陶行知却没有一句批评,而是先后掏出四块糠果送给他,分别奖励他:“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此时王友已是感动至极,泪流满面。
在这一事件当中,陶行知先生进行了认真的了解分析,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学生身上一个又一个优点,进行表扬鼓励,从而深深地感动了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虽然没有一句批评,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学生的行为动机
面对学生的过错行为,教师在采取教育措施之前,一定要客观地了解一下他的行为动机,很可能从中发现优点。因为学生心理不成熟,往往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行为,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
笔者有一次上课时提问一名男同学回答问题,有人说:“他没来,有病了!”可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他来了。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充满激情地说:“周明同学来了,却说没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对自己回答不上问题而感到内疚,这说明他是有自尊心、有上进心的,这是优点,应该表扬!我相信他下一节课一定能回答问题!”他眼里流露出感激的目光。课后他对我说他本以为我刚给他们上课不久,不会认出他来。没想到我却认出了他,而且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使他深受感动。从此他上课时一直表现非常积极。
笔者之所以获得成功,就在于发现了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积极动机,抓住这一潜在的优点进行表扬,从而激励学生觉醒,改正了错误。
三、了解学生内心的渴望
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表扬,特别是犯了错误的学生更渴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原谅。有时面对学生的过错行为,我们可以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他们大胆地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让他们明确勇敢地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优点。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把错误夸大,而要尽量把错误缩小,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小学生陈锐的铅笔盒被同学偷去了。班主任老师没有声张,非常平静地对大家说:“可能是哪位同学因为喜欢、好奇而把陈锐同学的铅笔盒拿去观赏了。我们知道乱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可是我们谁没做过错事呢?做错了就要大胆承认,能认识错误,以后不再犯了就好孩子。”接着班主任讲了中外伟大人物小时候做了错事能大胆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故事,最后,班主任说:“如果拿铅笔盒的同学能大胆承认错误,交还铅笔盒,我们大家不但会原谅他,还要表扬他诚实、勇敢!”话音刚落,一位学生慢慢站起来承认了错误,班里响起了熱烈的掌声。
这件事当中,班主任不但鼓励学生大胆承认错误,而且把“偷”说成了“拿”,巧妙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进而激起了学生改正错误的勇气。
总之,只要教师对学生怀有一颗爱心,充分相信学生,全面地了解和分析问题,就一定能发现学生身上一个又一个潜在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江建红.在反思教学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J].学前教育研究,2008(11).
[2]刘华.让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J].学前教育研究,2002.
[3]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杨翠蓉.教师专业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张贵新,杨玉宝.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M].东北师大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闪光点 一分为二 行为动机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208-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进行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就是强调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帮助学生克服身上的缺点。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比较明显的优点,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缺点中,从每一次的过错行为当中发现潜在的闪光点,通过巧妙地激发和引导,使他们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取得进步。
一、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当学生做了错事的时候,教师不可只看学生的缺点而简单粗暴地进行批评,一定要冷静处理,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力求以独到的眼光发现学生身上潜在的闪光点。也许这一优点很微小,但只要引导得法,“星星之火”也可“燎原”。
有一个著名的“四块糖果”的教育故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时,有一次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就让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一见面,陶行知却没有一句批评,而是先后掏出四块糠果送给他,分别奖励他:“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此时王友已是感动至极,泪流满面。
在这一事件当中,陶行知先生进行了认真的了解分析,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学生身上一个又一个优点,进行表扬鼓励,从而深深地感动了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虽然没有一句批评,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学生的行为动机
面对学生的过错行为,教师在采取教育措施之前,一定要客观地了解一下他的行为动机,很可能从中发现优点。因为学生心理不成熟,往往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行为,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
笔者有一次上课时提问一名男同学回答问题,有人说:“他没来,有病了!”可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他来了。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充满激情地说:“周明同学来了,却说没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对自己回答不上问题而感到内疚,这说明他是有自尊心、有上进心的,这是优点,应该表扬!我相信他下一节课一定能回答问题!”他眼里流露出感激的目光。课后他对我说他本以为我刚给他们上课不久,不会认出他来。没想到我却认出了他,而且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使他深受感动。从此他上课时一直表现非常积极。
笔者之所以获得成功,就在于发现了学生内心深处潜在的积极动机,抓住这一潜在的优点进行表扬,从而激励学生觉醒,改正了错误。
三、了解学生内心的渴望
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表扬,特别是犯了错误的学生更渴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原谅。有时面对学生的过错行为,我们可以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鼓励他们大胆地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让他们明确勇敢地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优点。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把错误夸大,而要尽量把错误缩小,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小学生陈锐的铅笔盒被同学偷去了。班主任老师没有声张,非常平静地对大家说:“可能是哪位同学因为喜欢、好奇而把陈锐同学的铅笔盒拿去观赏了。我们知道乱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可是我们谁没做过错事呢?做错了就要大胆承认,能认识错误,以后不再犯了就好孩子。”接着班主任讲了中外伟大人物小时候做了错事能大胆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故事,最后,班主任说:“如果拿铅笔盒的同学能大胆承认错误,交还铅笔盒,我们大家不但会原谅他,还要表扬他诚实、勇敢!”话音刚落,一位学生慢慢站起来承认了错误,班里响起了熱烈的掌声。
这件事当中,班主任不但鼓励学生大胆承认错误,而且把“偷”说成了“拿”,巧妙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进而激起了学生改正错误的勇气。
总之,只要教师对学生怀有一颗爱心,充分相信学生,全面地了解和分析问题,就一定能发现学生身上一个又一个潜在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江建红.在反思教学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J].学前教育研究,2008(11).
[2]刘华.让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J].学前教育研究,2002.
[3]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杨翠蓉.教师专业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张贵新,杨玉宝.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M].东北师大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