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在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认识声音与振动有关。
2、学会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研究,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与思考。
3、意识到科学研究要用证据说话。
二、教学重难点
在探究活动中不断质疑、不断地寻找证据。
三、课前准备
学生材料:尺子、皮筋、音叉、水槽
教师材料:尺子、皮筋、音叉、水槽、水、锣
四、教学流程
(一)倾听声音,提出研究问题。
1、你们课前朗朗地诵读声真好听!现在我们安静下来了,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让我们再安静一点,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平时还听过哪些声音?
2、是啊!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那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在学生发表观点后教师小结:看来对于声音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今天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这一环节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也许学生会认为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也许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于“振动”可能还是一知半解,是没有亲身经历探究过程的。这节课就是期望在亲历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对于声音产生的认识。
(二)制造声音,获取物体发声的个别事实性证据。
1、介绍材料(尺子、皮筋、音叉、水槽),提出研究要求:
(1)逐个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仔细观察每个材料发声时的样子,并及时记录。(材料全部观察完后,可以选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研究。)
(2)锣声响起,停止活动,整理材料。
2、学生活动。
(三)整理分类,寻找物体发声的本质特点。
1、要求:整理记录单,根据物体发声时的样子分分类,把有相同或相似特点的归为一类。
分类不是目的,而是期望通过分类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整理,能够关注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上。
2、学生分类结束后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们组的分类结果。每一类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学生充分描述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像尺子、皮筋发声时上下或左右不断重复的往返运动,我们把它称为振动。
(2)音叉和水槽发声时是否有振动学生可能有争议,分类可能会不同,利用这一冲突让学生继续寻找证据,用事实说话。
(3)引导学生想方法借助于其它物体进行观察研究,看到音叉和水槽发声时的振动。同时再次体验音叉的振动,期望学生发现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没有了。
(4)交流身边的发声物体分别归为哪一类,是否有振动?
汇报交流中适时引发冲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再次寻求物体发声与振动是否有关的新证据。初步建构“声音是和物体振动有关的”这一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想方法借助于其它物体进行观察研究”,同时渗透实证意识。
(四)总结质疑,探究延伸
1、通过今天的研究,你觉得声音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呢?(振动)
可不可以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是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呢?
2、总结: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的声音,希望课后大家能用这节课的研究方法继续寻找证据,并把研究过程记录下来,我们再来交流,相信到时候对于声音和振动的关系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课的结束只要求学生建构起:声音的产生跟振动有关。即使有学生提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教师反而要问:是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呢?期望学生能质疑,能例举。从而将探究继续延伸,让学生明确仅仅凭这几样物体的研究还不能马上下结论,需要研究更多的物体,寻找更多的证据。
附:课后探究记录单
1、你研究了哪些物体发出的声音?
2、这些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吗?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物体名称 发声时是否有振动 观察方法 其它发现
1、在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认识声音与振动有关。
2、学会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研究,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与思考。
3、意识到科学研究要用证据说话。
二、教学重难点
在探究活动中不断质疑、不断地寻找证据。
三、课前准备
学生材料:尺子、皮筋、音叉、水槽
教师材料:尺子、皮筋、音叉、水槽、水、锣
四、教学流程
(一)倾听声音,提出研究问题。
1、你们课前朗朗地诵读声真好听!现在我们安静下来了,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让我们再安静一点,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平时还听过哪些声音?
2、是啊!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那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在学生发表观点后教师小结:看来对于声音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今天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这一环节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也许学生会认为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也许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于“振动”可能还是一知半解,是没有亲身经历探究过程的。这节课就是期望在亲历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对于声音产生的认识。
(二)制造声音,获取物体发声的个别事实性证据。
1、介绍材料(尺子、皮筋、音叉、水槽),提出研究要求:
(1)逐个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仔细观察每个材料发声时的样子,并及时记录。(材料全部观察完后,可以选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研究。)
(2)锣声响起,停止活动,整理材料。
2、学生活动。
(三)整理分类,寻找物体发声的本质特点。
1、要求:整理记录单,根据物体发声时的样子分分类,把有相同或相似特点的归为一类。
分类不是目的,而是期望通过分类这一载体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整理,能够关注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上。
2、学生分类结束后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们组的分类结果。每一类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学生充分描述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像尺子、皮筋发声时上下或左右不断重复的往返运动,我们把它称为振动。
(2)音叉和水槽发声时是否有振动学生可能有争议,分类可能会不同,利用这一冲突让学生继续寻找证据,用事实说话。
(3)引导学生想方法借助于其它物体进行观察研究,看到音叉和水槽发声时的振动。同时再次体验音叉的振动,期望学生发现振动停止了,声音也没有了。
(4)交流身边的发声物体分别归为哪一类,是否有振动?
汇报交流中适时引发冲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再次寻求物体发声与振动是否有关的新证据。初步建构“声音是和物体振动有关的”这一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想方法借助于其它物体进行观察研究”,同时渗透实证意识。
(四)总结质疑,探究延伸
1、通过今天的研究,你觉得声音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呢?(振动)
可不可以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是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呢?
2、总结: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的声音,希望课后大家能用这节课的研究方法继续寻找证据,并把研究过程记录下来,我们再来交流,相信到时候对于声音和振动的关系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课的结束只要求学生建构起:声音的产生跟振动有关。即使有学生提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教师反而要问:是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呢?期望学生能质疑,能例举。从而将探究继续延伸,让学生明确仅仅凭这几样物体的研究还不能马上下结论,需要研究更多的物体,寻找更多的证据。
附:课后探究记录单
1、你研究了哪些物体发出的声音?
2、这些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吗?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物体名称 发声时是否有振动 观察方法 其它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