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古诗文教学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de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春期。青春期不仅是青少年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尽管人们的思想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不可以忽视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形成与教育密切相关,而语文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价值法则,促进他们形成民族精神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语文教育;民族精神;传统文化
  如今我们的中学生背不出字字珠玑的古诗文,但是却可以唱出意境浅显的流行歌曲;同学们对中国古典名著敬而远之,却个个捧着日本动漫看得津津有味。他们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和意义,也不知道每朝每代的民族英雄,可以说,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失去了最为本质的东西。当今社会人性道德缺失,精神底蕴淡薄,这些都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逐渐丢失所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为此,语文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下面简要介绍几种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
  (1)通过诵读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在古诗词中,有许多音韵美的句子和诗句,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这样的音频资料,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从抑扬顿挫的诗句朗读中去感受古诗文的优美。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本身的朗读魅力,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沉浸在优美的诗歌意境中,体味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2)通过吟唱法进行教学。比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这些传世佳作已经被人们谱成曲,融入到了现代流行歌曲当中,成为现代音乐的一部分,同时,这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和他们一起聆听吟唱,这样既可以感受音乐美,还可以感受诗歌美。借助这种优美的旋律来完成初中诗文的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让学生发现诗歌的意境美。
  (3)利用我国古诗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大特点,让学生在不断诵读之后,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通过画面表现出诗歌的内容。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都有比较不错的美术基础,而且他们也非常喜欢这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美术的爱好移接到古诗文的学习中,让他们自己去发掘诗歌中美的意境,并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呈现到画中,展示出一幅幅异彩纷呈的作品。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提升诗歌的意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抓住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进行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的文明标志,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一部精神史。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一颗颗爱国之心,如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操,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韧意志,以及屈子投江、苏武手持旌节牧羊十八年的高尚情操,等等。这些激扬的文字,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象征。这些民族魂、英雄情,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抓住学生对英雄的崇拜和尊敬之情,触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传统的文化永远地扎根于他们的心中。
  (5)鼓励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過程中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地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不仅可以了解到作品创作本身的背景,还可以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奠定重要的基础。有一句诗就很好地形容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就是传统文化所要诠释给我们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应鼓励他们广泛阅读优秀的古代作品,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还可以借助百家讲坛,接收一些比较直观的教育,学生长期在这种阅读环境中浸染和熏陶,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以此来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总而言之,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走入传统文化这片森林里,使得他们“复前行,欲穷其林”。教师要从各个角度和侧面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审美素质,去感受古诗文中优美凝练的文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而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吕世虎.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李泽厚. 中国美学史 [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贵州省松桃县民族寄宿制中学)
其他文献
我有幸在2011年11月25日参加了江苏省张家港市第13届“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外出听课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努力推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旨在努力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促进学生终身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从本学期以来,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提出了要“打造高效课堂”,也就是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师个人专业素质。下面我结合到
初二(11)班杨伟达同学自初一入学乃至整个初一年级,都是一个让老师头疼的后进生:多次参与校内外打架,吸烟、旷课、顶撞老师、欺负女同学……为此,学校从班主任、级长到学生处主任对其进行过耐心、严厉的教育,并多次找家长来校配合,均无效果。在初一下学期因再次打架,受到记过处分。但这些都没有引起他的警觉与悔过,成绩也在年级后50名;是一个不折不扣、全校有名的后进生。  令人惊奇的是,经过初二第一个学期的教育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内容  教师环境创设前,应考虑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墙面所处的位置等,选择合适的表现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应该让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进行环境创设。如大班孩子准备创设“绿色家园”的主题环境,在孩子们的热烈讨论下,决定通过画和剪贴的方式来完成,主题内容也是由孩子们自己确定的。  2.运用多种装饰材料  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材料也是幼儿
没有自由的空间,便没有创新的人才。多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影响,众多教师在无形中垄断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今,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扬新课改精神,使学生爱上数学课。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在教学当中运用疑问。针对学生喜欢趣味性问題、好奇心强等
摘要:高三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之下,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的生活很是沉重。为了能上理想的大学,他们“压力山大”,有的甚至患上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总的来说,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家长期望过高、学生人际关系不良以及不现实的自我期许是导致这类学生学习和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因此,本文从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如何减压这两个角度着手来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高三学生;压力;学习方法;缓减压力  “老师,这道题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广博的人才,更看重其是否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江苏省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学习任务驱动下的小学生阅读学习活动的案例研究》课题重点就研究在小学阶段教师如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巧妙地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在任务的完成中指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内趋力,培
编者按: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华语、英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四种官方语言。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马来语为新加坡国语。因曾是英国直辖殖民地,所以政府机构一直采用英语。华人占总人口74.1%(2011年数据),新加坡政府在1979年推广“讲华语运动”,目的是要扭转华人使用方言的习惯,改以华语(普通话)作为新加坡华裔的沟通语言,效果显著。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华文日渐式微,使用人数和水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的文章无法打动读者,真挚的感情需要学生回归“真、美、善”三心:拥有真心倾诉真情;常怀美心体悟生活;铸就善心关注社会。对于教师来说,要致力于唤醒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催进内心精神动力;唤醒读者意识,激发内在写作动机。  关键词:真心;美心;善心;主体意识;读者意识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这句至理名言诠释了“文”
我们知道,“倒推”的策略属于特殊教学策略,它是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事物或数量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他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这是一节“策略”教学的课堂,“策略”高于解题方法,而又低于数学思想,以往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往往会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教给学生解应用题的方法,而淡化了策略的形成,所以今年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对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做了调
新课改不但传承了美术文化,而且体现了人文性质。强调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使每个学生的美术基础有所发展、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一、转变角色定位,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转变角色定位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需要教师的认可与赞赏,在欣赏的目光下,他们就会投入教学活动,主动地认识、感知、体验和学习。所以广大教师应善于观察、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