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纵观张洁关于婚姻爱情题材的几部代表作品,她塑造了一批20世纪女性的形象,探索了中国妇女的婚姻爱情问题,揭示了妇女解放的艰苦历程。
关键词 梦 编织 追寻 实现 重构
张洁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具女性意识、最富才情的女作家。她以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以女性作家特有的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给新时期文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小说中,她以妇女解放的先驱——知识女性为主要关照对象,适时地传达了新时期女性在不同生活阶段,对爱情、婚姻、家庭、幸福的现实性要求。严峻地展示了女性全面解放的艰苦磨难历程,创造了一个既洋溢着炽热的理想主义,又贯穿着激烈的现实批判精神的反差强烈的世界,从而显示出她对妇女问题的倾心关注及探讨的深度。
本文谨借对张洁小说的剖析,来论述妇女解放的艰苦历程。
梦的编织
在《爱,是不能忘记的》,小说中,张洁描写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梦。
钟雨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作家,虽然生得并不漂亮,可是优雅,淡薄,象一幅淡墨的山水画。年轻时,因追求那浅薄而无聊的东西,因别人的起哄,和一个相当漂亮的公子哥似的人物结了婚。她从没爱过他,他也不爱她。两人分手后,钟雨带着女儿过着独身的生活。渐渐地,她有了所爱,这种爱是刻骨铭心的。她爱他,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没有他。什么都显得是有缺陷的,不完满的。而且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弥补的。二十多年来,这个人占有着钟雨全部的情感,可是她却从未发出过呼唤。因为她所爱的人是一个老干部。他有结发的妻子。虽然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可是生活的和睦、融洽,就象一个人的左膀右臂。钟雨固执地认为自己与他不能结合。因为她怕伤害另一个人的生活。怕妨碍另一个女人的幸福。因此钟雨一直只是顽强地固守着幽闭着自己那颗灼人地、充满爱情和痛苦的心。从不向所爱的人发出呼唤。可她的精神明明日日夜夜都和他在一起,就象一对恩爱的夫妻。她把笔记本当作是他的替身。在这上面和他倾心交谈,每时。每天,每月,每年;她把他送的那套契诃夫选集视为珍宝,不论上哪出差都带上,并且连相依为命的女儿都不能碰一下;窗后的柏油路上曾留下他和老干部散步的身影。因此她经常在那条小路上慢慢踱来踱去。有时是彻夜不眠后的清展,有时甚至是月黑风高的夜晚。哪怕是“峭历的风象发狂的野兽似的吼叫,卷着沙石劈里啪啦地敲打着窗棂”的冬天……,这在常人看来是难以忍受的,但钟雨分明至死都感到幸福,因为她真正爱过。虽然。她不能象普通人一样和自己心爱的人长久的厮守在一起,不可能过着两人世界。但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她和他永远相爱,那套书、那条路是她对老干部的精神支柱。见物犹见人,因此她并不在乎两人是否能够自由生活在一起,而是注重精神上的对应、和谐。女主人公就在这种刻骨铭心而结合无望的爱情中度过了幸福而痛苦的一生。她所追求的爱情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灵与肉相分离的精神企恋,由重人身的自由转向精神的自由,不再看重两人是否结合,而是看重精神上的结合是爱的获取。钟雨是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她所追求的是超世俗的精神之爱,她认为爱情是心灵的呼唤,精神的感应。
梦的寻找
理想如同一个美好的梦想,张洁一直追寻着她的实现。如果说钟雨始终生活在爱情的梦中,冥冥中希冀着彼岸的幸福,到了《方舟》中的梁倩们,则开始了把梦想变成现实的痛苦寻找。
小说的三个主人公曹荆华、柳泉和梁倩,是中学时代很要好的同学,但当她们从青年走向中年之后,各自经历了艰难的人生旅途,分别与自己的丈夫离了婚又住进同一个单元的宿舍,即所谓“寡妇俱乐部”里,同病相怜的生活在一起。继续接受着现实生活的种种磨难。曹荆华是一个理论工作者,多年来她认真研究辩证唯物主义。“文革”中,她为了养活被打成“反动权威”的父亲和因而失去生活保障的妹妹,同一个森林工人结了婚。她自我决定做了人工流产受到丈夫打骂,她给父亲和妹妹寄生活费也受到丈夫的阻拦,这迫使她在与丈夫生活六七年后终于离婚并调回北京。粉碎“四人帮”后,她针对思想战线上存在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写文章论证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不仅是物质上的解放,还包括精神上的解放等观点。但论文发表后却受到某些人的攻击和批评,支部书记支持她却招来流言飞语。柳泉毕业于外语学院,具有较强的翻译能力。“文革”初期,父亲一夜之间成了里通外国的“间谍分子”,她的丈夫却不体谅她家的冤苦,而是当着一个派别的小头目,踌躇满志的希图飞黄腾达。柳泉离婚后在一个公司上班,公司经理却对她心存邪念。她要调到外事局工作。却受到外事局办公室主人出尔反尔的刁难和某些人流言的中伤。梁倩是一个级别较高的干部的女儿,她与那个为人庸俗浅薄而且烟酒无度的丈夫白复山难以共同生活下去。就商定了一个所谓的“君子协定”,双方各行其是,互不干涉,虽未履行手续但实质上已离婚。梁倩曾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高才生,事业心很强。她花费极多心血导演的一部电影。却因白复山的流言和一些人的别有用心而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枪毙”了。
曹荆华、柳泉、梁倩这三个主人公追求真正的爱情婚姻幸福,她们要求充分认识妇女自身的价值。她们勇于追求,敢于抗争,为实现女性的自我价值,不惜以牺牲爱情、丧失家庭为代价。她们也需要丈夫的爱。渴望得到家庭的扶持,然而。严酷的生活使她们都不得不抛弃了应该享有的一切。婚姻应该是以爱情为基础的。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理想,没有共同的生活原则。这对于任何人都是难堪的,更何况这是三个受过高等教育、还未丧失对事业和理想追求的女子。为了妇女自身价值的真正实现,即独立人格、个人事业和理想追求,她们宁可忍受爱情婚姻的不幸。她们在这种灼痛的不断袭击当中。仍然坚持斗争,坚持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追求为社会多做贡献。《方舟》写出了女性对真正爱情的追求,写出了政治自主和经济独立仅仅是女性踏上解放之路的第一步,其后的道路漫长而艰险。
梦的实现
理想人生对于梁倩们,始终还是一个未能实现的梦。最终,完成这个梦的实现。完成张洁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是曾令儿这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闪烁着理想光辉的形象。
《祖母绿》中的主人公曾令儿以自己坎坷的一生和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实现了“无穷思爱”的崇高信念,从而走完了道德自我完善的全部历程。她本是渔家的后代,靠自己的拼搏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大学时爱上了风度翩翩的左葳,并自愿为他冒生命危险,政治上代他受过,生活中独自承受他们私生子带来的社会压力。但当左葳出于良心的谴责提出和她结婚时,她却拒绝了,因为她知道左葳并不真爱她。她要的是真正的爱情,而不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但磨难并未因此而停息,她生活的精神支柱——唯一的儿 子又在玩水时淹死了。一系列的灾难却并没能压垮曾令儿,她很快从毁灭性的精神打击中恢复过来,把所有的爱和精力投入到事业中,而且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而后来经过激烈复杂的思想斗争,决心心平气和的和左葳平等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则象征着她已从个人的“情海”跳出而进入到了“博爱”之大海,标志着她灵魂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和道德的完善。
在《祖母绿》中,张洁着力褒扬的是曾令儿的智慧与博爱,是她精神上的革新与解放。曾令儿的精神“超度”正是她妇女意识的实质所在。曾令儿所经历的一切,向人们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即造福于整个人类,对整个人类的爱。这也是张洁为现实中痛苦着、追求着的诸多知识女性所昭示的精神彻底解放的一剂良方。
梦的重构
虽然在《祖母绿》中作者为妇女们的爱情追求开出了一剂良方,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但这个结果仍未能摆脱爱情“乌托邦”的虚幻,显得如此的虚无缥缈。2002年张洁推出的又一划时代新作《无字》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了思索和解答。与以往的作品相比,该小说中作者的爱情之梦虽然仍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但却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进行了重构。
小说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三代女性的婚姻故事。墨荷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性,嫁出去就成为婆家不花钱的佣人了,可怜的墨荷死于难产,婆家娘家走走形式,宴请村人一顿丧饭后,她蒙昧而凄凉的一生就走完了。不久,新的媳妇来替代了她。叶莲子温顺善良且勤劳坚韧,即便丈夫顾秋水尽不到一个丈夫、父亲的责任,但她仍然把他当作精神依靠,认为一家之主非男人莫属,独自咀嚼着他们婚姻中短暂的回忆,默默地忍受了一生。吴为是听着墨荷、叶莲子的苦难故事长大的,她深知自强,自立对一个女人的重要性,但又难以割舍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她倾心于胡秉宸的传奇经历、才华魅力和高雅气质,在历经磨难终于与胡秉宸结婚后,吴为才发现胡秉宸是“人”而不是“神”,他的一切缺点被吴为追求理想与完美的镜子无限放大。于是矛盾丛生、摩擦不断,最终感情破裂。
从墨荷到吴为的故事,正是20世纪中国女性所走过的道路,同时也是张洁女性爱情问题的一个总结。《无字》冷峻的告诉我们:爱情和理想、信仰一样,是形而上的,它要受到现实和传统多种因素的制约,而现实和传统是受男权支配的。加上爱情本身又是茅盾的、脆弱的、流动的,追求真正爱情的阻力正如吴为所说“外部阻力虽已消失,但我们可能面临更大的障碍——我们自身的障碍”。张洁把爱情思考的重点由外部转向内部。凸现了爱的“自身障碍”,充分表现了爱的矛盾性、脆弱性、流动性,以及它在性别差异中难以克服的悲剧性。
《无字》是献给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的书。在它凄楚的爱情绝唱中,人们听到的是祭奠过去、祈求未来的声音。
关键词 梦 编织 追寻 实现 重构
张洁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具女性意识、最富才情的女作家。她以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以女性作家特有的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给新时期文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小说中,她以妇女解放的先驱——知识女性为主要关照对象,适时地传达了新时期女性在不同生活阶段,对爱情、婚姻、家庭、幸福的现实性要求。严峻地展示了女性全面解放的艰苦磨难历程,创造了一个既洋溢着炽热的理想主义,又贯穿着激烈的现实批判精神的反差强烈的世界,从而显示出她对妇女问题的倾心关注及探讨的深度。
本文谨借对张洁小说的剖析,来论述妇女解放的艰苦历程。
梦的编织
在《爱,是不能忘记的》,小说中,张洁描写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梦。
钟雨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作家,虽然生得并不漂亮,可是优雅,淡薄,象一幅淡墨的山水画。年轻时,因追求那浅薄而无聊的东西,因别人的起哄,和一个相当漂亮的公子哥似的人物结了婚。她从没爱过他,他也不爱她。两人分手后,钟雨带着女儿过着独身的生活。渐渐地,她有了所爱,这种爱是刻骨铭心的。她爱他,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没有他。什么都显得是有缺陷的,不完满的。而且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弥补的。二十多年来,这个人占有着钟雨全部的情感,可是她却从未发出过呼唤。因为她所爱的人是一个老干部。他有结发的妻子。虽然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可是生活的和睦、融洽,就象一个人的左膀右臂。钟雨固执地认为自己与他不能结合。因为她怕伤害另一个人的生活。怕妨碍另一个女人的幸福。因此钟雨一直只是顽强地固守着幽闭着自己那颗灼人地、充满爱情和痛苦的心。从不向所爱的人发出呼唤。可她的精神明明日日夜夜都和他在一起,就象一对恩爱的夫妻。她把笔记本当作是他的替身。在这上面和他倾心交谈,每时。每天,每月,每年;她把他送的那套契诃夫选集视为珍宝,不论上哪出差都带上,并且连相依为命的女儿都不能碰一下;窗后的柏油路上曾留下他和老干部散步的身影。因此她经常在那条小路上慢慢踱来踱去。有时是彻夜不眠后的清展,有时甚至是月黑风高的夜晚。哪怕是“峭历的风象发狂的野兽似的吼叫,卷着沙石劈里啪啦地敲打着窗棂”的冬天……,这在常人看来是难以忍受的,但钟雨分明至死都感到幸福,因为她真正爱过。虽然。她不能象普通人一样和自己心爱的人长久的厮守在一起,不可能过着两人世界。但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她和他永远相爱,那套书、那条路是她对老干部的精神支柱。见物犹见人,因此她并不在乎两人是否能够自由生活在一起,而是注重精神上的对应、和谐。女主人公就在这种刻骨铭心而结合无望的爱情中度过了幸福而痛苦的一生。她所追求的爱情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灵与肉相分离的精神企恋,由重人身的自由转向精神的自由,不再看重两人是否结合,而是看重精神上的结合是爱的获取。钟雨是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她所追求的是超世俗的精神之爱,她认为爱情是心灵的呼唤,精神的感应。
梦的寻找
理想如同一个美好的梦想,张洁一直追寻着她的实现。如果说钟雨始终生活在爱情的梦中,冥冥中希冀着彼岸的幸福,到了《方舟》中的梁倩们,则开始了把梦想变成现实的痛苦寻找。
小说的三个主人公曹荆华、柳泉和梁倩,是中学时代很要好的同学,但当她们从青年走向中年之后,各自经历了艰难的人生旅途,分别与自己的丈夫离了婚又住进同一个单元的宿舍,即所谓“寡妇俱乐部”里,同病相怜的生活在一起。继续接受着现实生活的种种磨难。曹荆华是一个理论工作者,多年来她认真研究辩证唯物主义。“文革”中,她为了养活被打成“反动权威”的父亲和因而失去生活保障的妹妹,同一个森林工人结了婚。她自我决定做了人工流产受到丈夫打骂,她给父亲和妹妹寄生活费也受到丈夫的阻拦,这迫使她在与丈夫生活六七年后终于离婚并调回北京。粉碎“四人帮”后,她针对思想战线上存在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写文章论证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不仅是物质上的解放,还包括精神上的解放等观点。但论文发表后却受到某些人的攻击和批评,支部书记支持她却招来流言飞语。柳泉毕业于外语学院,具有较强的翻译能力。“文革”初期,父亲一夜之间成了里通外国的“间谍分子”,她的丈夫却不体谅她家的冤苦,而是当着一个派别的小头目,踌躇满志的希图飞黄腾达。柳泉离婚后在一个公司上班,公司经理却对她心存邪念。她要调到外事局工作。却受到外事局办公室主人出尔反尔的刁难和某些人流言的中伤。梁倩是一个级别较高的干部的女儿,她与那个为人庸俗浅薄而且烟酒无度的丈夫白复山难以共同生活下去。就商定了一个所谓的“君子协定”,双方各行其是,互不干涉,虽未履行手续但实质上已离婚。梁倩曾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高才生,事业心很强。她花费极多心血导演的一部电影。却因白复山的流言和一些人的别有用心而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枪毙”了。
曹荆华、柳泉、梁倩这三个主人公追求真正的爱情婚姻幸福,她们要求充分认识妇女自身的价值。她们勇于追求,敢于抗争,为实现女性的自我价值,不惜以牺牲爱情、丧失家庭为代价。她们也需要丈夫的爱。渴望得到家庭的扶持,然而。严酷的生活使她们都不得不抛弃了应该享有的一切。婚姻应该是以爱情为基础的。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理想,没有共同的生活原则。这对于任何人都是难堪的,更何况这是三个受过高等教育、还未丧失对事业和理想追求的女子。为了妇女自身价值的真正实现,即独立人格、个人事业和理想追求,她们宁可忍受爱情婚姻的不幸。她们在这种灼痛的不断袭击当中。仍然坚持斗争,坚持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追求为社会多做贡献。《方舟》写出了女性对真正爱情的追求,写出了政治自主和经济独立仅仅是女性踏上解放之路的第一步,其后的道路漫长而艰险。
梦的实现
理想人生对于梁倩们,始终还是一个未能实现的梦。最终,完成这个梦的实现。完成张洁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是曾令儿这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闪烁着理想光辉的形象。
《祖母绿》中的主人公曾令儿以自己坎坷的一生和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实现了“无穷思爱”的崇高信念,从而走完了道德自我完善的全部历程。她本是渔家的后代,靠自己的拼搏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大学时爱上了风度翩翩的左葳,并自愿为他冒生命危险,政治上代他受过,生活中独自承受他们私生子带来的社会压力。但当左葳出于良心的谴责提出和她结婚时,她却拒绝了,因为她知道左葳并不真爱她。她要的是真正的爱情,而不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但磨难并未因此而停息,她生活的精神支柱——唯一的儿 子又在玩水时淹死了。一系列的灾难却并没能压垮曾令儿,她很快从毁灭性的精神打击中恢复过来,把所有的爱和精力投入到事业中,而且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而后来经过激烈复杂的思想斗争,决心心平气和的和左葳平等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则象征着她已从个人的“情海”跳出而进入到了“博爱”之大海,标志着她灵魂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和道德的完善。
在《祖母绿》中,张洁着力褒扬的是曾令儿的智慧与博爱,是她精神上的革新与解放。曾令儿的精神“超度”正是她妇女意识的实质所在。曾令儿所经历的一切,向人们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即造福于整个人类,对整个人类的爱。这也是张洁为现实中痛苦着、追求着的诸多知识女性所昭示的精神彻底解放的一剂良方。
梦的重构
虽然在《祖母绿》中作者为妇女们的爱情追求开出了一剂良方,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但这个结果仍未能摆脱爱情“乌托邦”的虚幻,显得如此的虚无缥缈。2002年张洁推出的又一划时代新作《无字》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了思索和解答。与以往的作品相比,该小说中作者的爱情之梦虽然仍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但却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进行了重构。
小说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三代女性的婚姻故事。墨荷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性,嫁出去就成为婆家不花钱的佣人了,可怜的墨荷死于难产,婆家娘家走走形式,宴请村人一顿丧饭后,她蒙昧而凄凉的一生就走完了。不久,新的媳妇来替代了她。叶莲子温顺善良且勤劳坚韧,即便丈夫顾秋水尽不到一个丈夫、父亲的责任,但她仍然把他当作精神依靠,认为一家之主非男人莫属,独自咀嚼着他们婚姻中短暂的回忆,默默地忍受了一生。吴为是听着墨荷、叶莲子的苦难故事长大的,她深知自强,自立对一个女人的重要性,但又难以割舍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她倾心于胡秉宸的传奇经历、才华魅力和高雅气质,在历经磨难终于与胡秉宸结婚后,吴为才发现胡秉宸是“人”而不是“神”,他的一切缺点被吴为追求理想与完美的镜子无限放大。于是矛盾丛生、摩擦不断,最终感情破裂。
从墨荷到吴为的故事,正是20世纪中国女性所走过的道路,同时也是张洁女性爱情问题的一个总结。《无字》冷峻的告诉我们:爱情和理想、信仰一样,是形而上的,它要受到现实和传统多种因素的制约,而现实和传统是受男权支配的。加上爱情本身又是茅盾的、脆弱的、流动的,追求真正爱情的阻力正如吴为所说“外部阻力虽已消失,但我们可能面临更大的障碍——我们自身的障碍”。张洁把爱情思考的重点由外部转向内部。凸现了爱的“自身障碍”,充分表现了爱的矛盾性、脆弱性、流动性,以及它在性别差异中难以克服的悲剧性。
《无字》是献给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的书。在它凄楚的爱情绝唱中,人们听到的是祭奠过去、祈求未来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