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解放的艰苦历程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di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纵观张洁关于婚姻爱情题材的几部代表作品,她塑造了一批20世纪女性的形象,探索了中国妇女的婚姻爱情问题,揭示了妇女解放的艰苦历程。
  关键词 梦 编织 追寻 实现 重构
  
  张洁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具女性意识、最富才情的女作家。她以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以女性作家特有的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给新时期文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小说中,她以妇女解放的先驱——知识女性为主要关照对象,适时地传达了新时期女性在不同生活阶段,对爱情、婚姻、家庭、幸福的现实性要求。严峻地展示了女性全面解放的艰苦磨难历程,创造了一个既洋溢着炽热的理想主义,又贯穿着激烈的现实批判精神的反差强烈的世界,从而显示出她对妇女问题的倾心关注及探讨的深度。
  本文谨借对张洁小说的剖析,来论述妇女解放的艰苦历程。
  
  梦的编织
  
  在《爱,是不能忘记的》,小说中,张洁描写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梦。
  钟雨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作家,虽然生得并不漂亮,可是优雅,淡薄,象一幅淡墨的山水画。年轻时,因追求那浅薄而无聊的东西,因别人的起哄,和一个相当漂亮的公子哥似的人物结了婚。她从没爱过他,他也不爱她。两人分手后,钟雨带着女儿过着独身的生活。渐渐地,她有了所爱,这种爱是刻骨铭心的。她爱他,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没有他。什么都显得是有缺陷的,不完满的。而且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弥补的。二十多年来,这个人占有着钟雨全部的情感,可是她却从未发出过呼唤。因为她所爱的人是一个老干部。他有结发的妻子。虽然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可是生活的和睦、融洽,就象一个人的左膀右臂。钟雨固执地认为自己与他不能结合。因为她怕伤害另一个人的生活。怕妨碍另一个女人的幸福。因此钟雨一直只是顽强地固守着幽闭着自己那颗灼人地、充满爱情和痛苦的心。从不向所爱的人发出呼唤。可她的精神明明日日夜夜都和他在一起,就象一对恩爱的夫妻。她把笔记本当作是他的替身。在这上面和他倾心交谈,每时。每天,每月,每年;她把他送的那套契诃夫选集视为珍宝,不论上哪出差都带上,并且连相依为命的女儿都不能碰一下;窗后的柏油路上曾留下他和老干部散步的身影。因此她经常在那条小路上慢慢踱来踱去。有时是彻夜不眠后的清展,有时甚至是月黑风高的夜晚。哪怕是“峭历的风象发狂的野兽似的吼叫,卷着沙石劈里啪啦地敲打着窗棂”的冬天……,这在常人看来是难以忍受的,但钟雨分明至死都感到幸福,因为她真正爱过。虽然。她不能象普通人一样和自己心爱的人长久的厮守在一起,不可能过着两人世界。但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她和他永远相爱,那套书、那条路是她对老干部的精神支柱。见物犹见人,因此她并不在乎两人是否能够自由生活在一起,而是注重精神上的对应、和谐。女主人公就在这种刻骨铭心而结合无望的爱情中度过了幸福而痛苦的一生。她所追求的爱情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灵与肉相分离的精神企恋,由重人身的自由转向精神的自由,不再看重两人是否结合,而是看重精神上的结合是爱的获取。钟雨是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她所追求的是超世俗的精神之爱,她认为爱情是心灵的呼唤,精神的感应。
  
  梦的寻找
  
  理想如同一个美好的梦想,张洁一直追寻着她的实现。如果说钟雨始终生活在爱情的梦中,冥冥中希冀着彼岸的幸福,到了《方舟》中的梁倩们,则开始了把梦想变成现实的痛苦寻找。
  小说的三个主人公曹荆华、柳泉和梁倩,是中学时代很要好的同学,但当她们从青年走向中年之后,各自经历了艰难的人生旅途,分别与自己的丈夫离了婚又住进同一个单元的宿舍,即所谓“寡妇俱乐部”里,同病相怜的生活在一起。继续接受着现实生活的种种磨难。曹荆华是一个理论工作者,多年来她认真研究辩证唯物主义。“文革”中,她为了养活被打成“反动权威”的父亲和因而失去生活保障的妹妹,同一个森林工人结了婚。她自我决定做了人工流产受到丈夫打骂,她给父亲和妹妹寄生活费也受到丈夫的阻拦,这迫使她在与丈夫生活六七年后终于离婚并调回北京。粉碎“四人帮”后,她针对思想战线上存在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写文章论证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不仅是物质上的解放,还包括精神上的解放等观点。但论文发表后却受到某些人的攻击和批评,支部书记支持她却招来流言飞语。柳泉毕业于外语学院,具有较强的翻译能力。“文革”初期,父亲一夜之间成了里通外国的“间谍分子”,她的丈夫却不体谅她家的冤苦,而是当着一个派别的小头目,踌躇满志的希图飞黄腾达。柳泉离婚后在一个公司上班,公司经理却对她心存邪念。她要调到外事局工作。却受到外事局办公室主人出尔反尔的刁难和某些人流言的中伤。梁倩是一个级别较高的干部的女儿,她与那个为人庸俗浅薄而且烟酒无度的丈夫白复山难以共同生活下去。就商定了一个所谓的“君子协定”,双方各行其是,互不干涉,虽未履行手续但实质上已离婚。梁倩曾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高才生,事业心很强。她花费极多心血导演的一部电影。却因白复山的流言和一些人的别有用心而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枪毙”了。
  曹荆华、柳泉、梁倩这三个主人公追求真正的爱情婚姻幸福,她们要求充分认识妇女自身的价值。她们勇于追求,敢于抗争,为实现女性的自我价值,不惜以牺牲爱情、丧失家庭为代价。她们也需要丈夫的爱。渴望得到家庭的扶持,然而。严酷的生活使她们都不得不抛弃了应该享有的一切。婚姻应该是以爱情为基础的。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理想,没有共同的生活原则。这对于任何人都是难堪的,更何况这是三个受过高等教育、还未丧失对事业和理想追求的女子。为了妇女自身价值的真正实现,即独立人格、个人事业和理想追求,她们宁可忍受爱情婚姻的不幸。她们在这种灼痛的不断袭击当中。仍然坚持斗争,坚持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追求为社会多做贡献。《方舟》写出了女性对真正爱情的追求,写出了政治自主和经济独立仅仅是女性踏上解放之路的第一步,其后的道路漫长而艰险。
  
  梦的实现
  
  理想人生对于梁倩们,始终还是一个未能实现的梦。最终,完成这个梦的实现。完成张洁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是曾令儿这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闪烁着理想光辉的形象。
  《祖母绿》中的主人公曾令儿以自己坎坷的一生和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实现了“无穷思爱”的崇高信念,从而走完了道德自我完善的全部历程。她本是渔家的后代,靠自己的拼搏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大学时爱上了风度翩翩的左葳,并自愿为他冒生命危险,政治上代他受过,生活中独自承受他们私生子带来的社会压力。但当左葳出于良心的谴责提出和她结婚时,她却拒绝了,因为她知道左葳并不真爱她。她要的是真正的爱情,而不是没有爱情的婚姻。但磨难并未因此而停息,她生活的精神支柱——唯一的儿 子又在玩水时淹死了。一系列的灾难却并没能压垮曾令儿,她很快从毁灭性的精神打击中恢复过来,把所有的爱和精力投入到事业中,而且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而后来经过激烈复杂的思想斗争,决心心平气和的和左葳平等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则象征着她已从个人的“情海”跳出而进入到了“博爱”之大海,标志着她灵魂的净化、精神的升华和道德的完善。
  在《祖母绿》中,张洁着力褒扬的是曾令儿的智慧与博爱,是她精神上的革新与解放。曾令儿的精神“超度”正是她妇女意识的实质所在。曾令儿所经历的一切,向人们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即造福于整个人类,对整个人类的爱。这也是张洁为现实中痛苦着、追求着的诸多知识女性所昭示的精神彻底解放的一剂良方。
  
  梦的重构
  
  虽然在《祖母绿》中作者为妇女们的爱情追求开出了一剂良方,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但这个结果仍未能摆脱爱情“乌托邦”的虚幻,显得如此的虚无缥缈。2002年张洁推出的又一划时代新作《无字》对这一问题继续进行了思索和解答。与以往的作品相比,该小说中作者的爱情之梦虽然仍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但却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进行了重构。
  小说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三代女性的婚姻故事。墨荷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女性,嫁出去就成为婆家不花钱的佣人了,可怜的墨荷死于难产,婆家娘家走走形式,宴请村人一顿丧饭后,她蒙昧而凄凉的一生就走完了。不久,新的媳妇来替代了她。叶莲子温顺善良且勤劳坚韧,即便丈夫顾秋水尽不到一个丈夫、父亲的责任,但她仍然把他当作精神依靠,认为一家之主非男人莫属,独自咀嚼着他们婚姻中短暂的回忆,默默地忍受了一生。吴为是听着墨荷、叶莲子的苦难故事长大的,她深知自强,自立对一个女人的重要性,但又难以割舍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她倾心于胡秉宸的传奇经历、才华魅力和高雅气质,在历经磨难终于与胡秉宸结婚后,吴为才发现胡秉宸是“人”而不是“神”,他的一切缺点被吴为追求理想与完美的镜子无限放大。于是矛盾丛生、摩擦不断,最终感情破裂。
  从墨荷到吴为的故事,正是20世纪中国女性所走过的道路,同时也是张洁女性爱情问题的一个总结。《无字》冷峻的告诉我们:爱情和理想、信仰一样,是形而上的,它要受到现实和传统多种因素的制约,而现实和传统是受男权支配的。加上爱情本身又是茅盾的、脆弱的、流动的,追求真正爱情的阻力正如吴为所说“外部阻力虽已消失,但我们可能面临更大的障碍——我们自身的障碍”。张洁把爱情思考的重点由外部转向内部。凸现了爱的“自身障碍”,充分表现了爱的矛盾性、脆弱性、流动性,以及它在性别差异中难以克服的悲剧性。
  《无字》是献给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的书。在它凄楚的爱情绝唱中,人们听到的是祭奠过去、祈求未来的声音。
其他文献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业走向了一个繁荣和蓬勃发展期。韩国国内众多导演及其作品在世界级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其中韩国战争题材电影作品又是其最为主要的一个类型。当代韩国电影崛起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韩战片的大热和成功,不仅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经济现象,同样是值得反思和参照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 韩战片 民族主义 电影分级制 好莱坞创作模式    从90年代末姜帝圭执导的《生死谍变》开始,韩国电影就已经
【摘要】《我的团长我的团》不只是一部以抗日为题材的战争片,它更是一部从人性和文化的角度来探寻“反思战争,反思国人,追寻生命的本真”这一主题的勇敢的电视剧。它提出了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表达了一个草根国人对国土,对百姓的最直接、最本真的爱。这一独特的主题意义显现在叙事特点上主要突出为采用主观的叙述视角,运用交叉的时空叙述以及对白中的独特语言表达。  【关键词】叙述视角 时空 语言 人性    随着《士
[摘要]动漫产业是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扶植的_项文化产业,与动漫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并不成熟。2001年日本新锐动画导演新海诚的一部个人作品《秒速5厘米》成功推出,给日本动画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这部动画影片从制作到后期推广的很多方面,与日本动画业传统制作流程相比,属于革命性探索,时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动漫产业 知识产权 情节 主题    “社会环境是人类生
很久以前,青梅竹马、童贞无邪的小女孩天真地问小男孩:“你说我哪儿长得最好看?”小男孩看着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你的眉毛长得最好看,像童话故事里的小公主,细细的弯弯的。”“那你说,我哪儿长得最好看?”小女孩忽闪着大眼睛看了一会儿说:“你的嘴最好看,牙齿又白又整齐!”   十几年过去了,他们两人相爱了。一个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一个长成了英俊少年。少女依偎在青年怀里,撒娇地问:“我哪儿最迷人?”青年仔细
[摘要]国家一级导演、戏剧学博士王晓鹰执导的话剧《哥本哈根》,是2000年获美国普利策奖和托尼奖的话剧力作的中国版。围绕着科学史上著名的“哥本哈根之谜”,三个人物——海森堡(梁国庆饰)、波尔(何瑜饰)、玛格瑞特(杨青饰)展开的对话和思考。  [关键词]交流 事实 科学 爱国    一、“交流的无奈”    《哥本哈根》给我最大震撼是“交流的无奈”(美国传播学者彼得斯语),是speakinginto
刚刚过去的2009年,数码单反领域热闹非凡。各厂家发布的不少新品不但丰富了数码单反相机的种类,也让各自的产品线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索尼推出的α550以其强大的配置和多项功能成为本刊在2010年第一期杂志中的年度热门推荐机型,而所谓的入门并非意味着一台低端相机。如今的产品线中,“入门级”可能同时意味着不同定位的几台相机。新年伊始,索尼发布了新的数码单反α450,其外观乍看起来与α550和α500似
把自己拍摄的照片传送到“Google Earth”等网络地图的相应位置,让全世界没去过照片拍摄地的人也能从你的图片中一睹当地风采,是不是一件很酷的事?特别是那些人迹罕至的瑰丽奇观,一定能震撼很多人心,同时也能让他们记住作为拍摄者的你,很有意义吧。想做到这一点其实不难,只需要给照片加载上GPS信息就可以。ATP Photo Finder mini就是这样一个目前市场上为数不多的给照片导航的小工具之一
如果沿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回溯影史而审视,会发现在20年代中国电影长达六年的商业类型电影浪潮中,已经生发出了神怪类型片这一大陆“土生土长”的电影类型。这场以商业为导向的类型流变,大致经历了从古装片到武侠片再到神怪武侠片的历程。当时,标志性的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一经公映,其非凡的奇观化镜像所生发的影响力,便“烧”遍大江南北,引人叹为观止。而以《火烧红莲寺》为代表的这类神怪武侠片,正是对武侠片的
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今天的强起来,是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亲历这个时代,是每个中国人的幸运,也是每个摄影人的幸运。用镜头记录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是我们每个摄影人的长项和责任。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无论是人物还是环境,我们都可以发现很多精彩的创作题材。但要让眼前所见的场景更提炼突出富强的主题,还需要创作者对镜头较高的把控能力。简单直白的记录很难给人留下
摘要 电影《色·戒》的基本情节来源于“郑苹如刺丁案”,所以被人指责为歪曲英雄,美化汉奸的作品。厘清从“郑苹如剌丁案”到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再到电影《色·戒》的细节,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郑苹如剌丁案”变化的过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张爱玲、李安的创作心态。  关键词 郑苹如刺丁案《色·戒》张爱玲 李安 创作心态    《色·戒》这部电影将一对绝望的男女和他们既无法信任对方又彼此迷恋的情绪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