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专院校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当其冲。通过开设集中实训课程、增加创新实验第二课堂、建立校外综合性实验基地等一系列方法改革化学化工实验教学,逐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实验;教学改革;化工
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化工类专业而言,除了要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实验技能及实践创新能力。实验课程已成为高专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验平台。所谓的创新实验是在给定实验目的和条件下,由学生独立设计方案并加以实现,也包括由学生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并解决问题的实验。创新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还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创造、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下,改革与完善创新实验教学,是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引导者,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引导、培养学生对创新实验的兴趣,造就出创新人才。首先,教师自身需转变、更新观念,必须不断认真学习新理论、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善于发现教学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反复思考与总结,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其次,广大教师应通过对教育理论的研讨、优质课评比、成立教科研立项小组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并在学术研讨过程中,共同促进,共同进步,迸发出创新的灵感。最后,教师要不断的充实和调整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观念,积极参加培训,将所学的教育理论、方法自觉运用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当中。
二、设置集中实训课程
高专院校化工类专业创新实验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创新精神的养成。每学期,学校可根据本学期的专业课及课内实验的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集中实验,即实训。实训的内容既涵盖本学期的重、难点实验,还结合工业生产将此类实验进行拓展、延伸,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我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开设了实验室操作技能练习、工业分析基本技能练习、化学检验基本技能练习等实训课程。通过实训,學生能够自主完成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得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
三、增设创新实验第二课堂
高专院校化工类专业开设的课内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实验种类缺乏多样性,并且实验内容以训练操作技能为主,从而忽略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使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因此,提出增设化学化工创新实验第二课堂,常规教学相互补充。在第二课堂中,教师根据当前的学术动态、热点话题及科研项目拟定创新实验题目,或是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而提出,还可由老师、学生共同讨论决定。通过查阅文献,学生充分理解实验原理,剖析实验方法,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只需为学生提供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并推动第二课堂创新实验项目与社会生产相联系,突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型的学习逐渐向主动型学习过渡,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潜在的创新能力。
四、建立校外综合性实验基地
扩展实验教学的地域范围,与对口的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校外综合实验基地,也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针对不用年级的学生,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校外实践环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有计划的组织其到厂矿、科研单位参观、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于高年级学生,将部分实验学习转移到工厂企业,与企业实际状况相结合,进行实验训练,解决实际问题,并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进行有目的实践性创新实验。同时,在校外实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又可转移到校内实验室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得出的结果既能提高到理论层面又能指导生产实践。实验教学基地的扩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相互转换与结合的能力,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不断改革创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专业特色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层次化、实验教学体系管理的规范化、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及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性。创新实验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必然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探索期及磨合期。因此,必须认真分析改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实验内容、实验管理体系、实验地域范围等方面拟定多种可行性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英华,徐家宁,魏士刚等.基础化学创新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7-9.
[2]李文鑫,黄进,胡甲刚.树立“三创教育”理念 培养“三创”人[J].中国高等教育,2002(5 ):18-21
作者简介:
郭丰艳(1981~),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化学。
关键词:创新实验;教学改革;化工
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化工类专业而言,除了要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实验技能及实践创新能力。实验课程已成为高专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验平台。所谓的创新实验是在给定实验目的和条件下,由学生独立设计方案并加以实现,也包括由学生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并解决问题的实验。创新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还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创造、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下,改革与完善创新实验教学,是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引导者,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引导、培养学生对创新实验的兴趣,造就出创新人才。首先,教师自身需转变、更新观念,必须不断认真学习新理论、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同时善于发现教学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反复思考与总结,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其次,广大教师应通过对教育理论的研讨、优质课评比、成立教科研立项小组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并在学术研讨过程中,共同促进,共同进步,迸发出创新的灵感。最后,教师要不断的充实和调整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观念,积极参加培训,将所学的教育理论、方法自觉运用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当中。
二、设置集中实训课程
高专院校化工类专业创新实验的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创新精神的养成。每学期,学校可根据本学期的专业课及课内实验的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集中实验,即实训。实训的内容既涵盖本学期的重、难点实验,还结合工业生产将此类实验进行拓展、延伸,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我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开设了实验室操作技能练习、工业分析基本技能练习、化学检验基本技能练习等实训课程。通过实训,學生能够自主完成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得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
三、增设创新实验第二课堂
高专院校化工类专业开设的课内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实验种类缺乏多样性,并且实验内容以训练操作技能为主,从而忽略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使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因此,提出增设化学化工创新实验第二课堂,常规教学相互补充。在第二课堂中,教师根据当前的学术动态、热点话题及科研项目拟定创新实验题目,或是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而提出,还可由老师、学生共同讨论决定。通过查阅文献,学生充分理解实验原理,剖析实验方法,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只需为学生提供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并推动第二课堂创新实验项目与社会生产相联系,突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型的学习逐渐向主动型学习过渡,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潜在的创新能力。
四、建立校外综合性实验基地
扩展实验教学的地域范围,与对口的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校外综合实验基地,也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针对不用年级的学生,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校外实践环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有计划的组织其到厂矿、科研单位参观、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于高年级学生,将部分实验学习转移到工厂企业,与企业实际状况相结合,进行实验训练,解决实际问题,并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进行有目的实践性创新实验。同时,在校外实验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又可转移到校内实验室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得出的结果既能提高到理论层面又能指导生产实践。实验教学基地的扩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相互转换与结合的能力,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不断改革创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专业特色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层次化、实验教学体系管理的规范化、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及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性。创新实验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必然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探索期及磨合期。因此,必须认真分析改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实验内容、实验管理体系、实验地域范围等方面拟定多种可行性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英华,徐家宁,魏士刚等.基础化学创新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7-9.
[2]李文鑫,黄进,胡甲刚.树立“三创教育”理念 培养“三创”人[J].中国高等教育,2002(5 ):18-21
作者简介:
郭丰艳(1981~),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