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作文普遍存在着文体不清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不像”作文多,对作文命题中的“文体不限”理解有误。然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记叙、描写、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1]同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2]因此,笔者针对高中生作文中存在的这一突出问题,提出了“高中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的主张,它能较好的促进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使教师的作文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接下来,笔者集中从理论层面上廓清“高中作文教学”及“文体意识培养”两个领域的内容,以期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一是围绕“高中作文教学”廓清高中作文教学的内涵是:通过传授给学生文体样式、表达方式等理论知识,并结合相应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各类文体表情达意的活动;高中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进一步打造学生的文体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二是围绕“文体意识的培养”廓清文体意识的内涵是:能在阅读时辨别常用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并会熟练运用。并在写作过程中将文体知识运用到文章里,自觉注重文体要求,在文体的框架内写作。为了掌握一线高中作文教学的真实情况,笔者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从五个方面获得了当下高中作文教学的信息,一是学生对作文的态度;二是学生作文能力提升情况;三是高中学生文体知识掌握情况;四是教师指导课教学情况;五是教师讲评作文情况。笔者对上述五个问题进一步梳理,认为教师文体意识淡薄是导致学生作文文体不清的直接原因。那么,教师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如下,一是一线作文教学无完整的教学计划;二是应试性训练目的明显;三是教师缺乏对《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了解;四是教师作文教学课堂上文体理论知识缺位;五是对“文体不限”命题存在误读。根据调查分析,笔者提出了“高中作文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的积极策略:一是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课标,构建清晰的文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作文指导环节适时传授文体知识及在作文讲评环节关注文体问题;二是在阅读中加深对文体的理解,注重模仿写作。主要表现在阅读中加深对文体的理解及阅读后进行模仿性写作训练;三是评价学生作文,引发对文体的兴趣。主要表现为注重“眉批、总评语、课堂点评”;四是在审题环节养成确立文体的习惯。主要表现在定文体、立意列提纲、独立修改力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