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yu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获取化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化学;实验;学习;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98
  随着网络、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学校的教学设施也在不断改进与优化,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对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实验器材不断地更新引进,使得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书本上的实验,观察到原先只能靠想象得到的实验现象和靠推理得到的实验结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验对学习化学的作用
  1. 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较快、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他们的学习动机基本都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自己的爱好兴趣为主的。而高中化学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化学的时候,是对化学充满好奇的时候,恰恰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为什么对着水吹气,水不变浑浊,而对着澄清的石灰水吹气,石灰水就变浑浊了?为什么紫色的石蕊是变色龙,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为什么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出蓝色的火焰?这些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更具体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不再干巴巴地学习抽象的理论。
  2. 实验能直观地展示知识
  “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集中了众多的化学基本概念,而且内容比较抽象,这对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有困难的,这个困难的存在有可能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于逐渐丧失刚刚形成的一点兴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怎样把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而又直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实验教法,完成“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这一程序。
  3. 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不仅仅是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工作者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要注重能力的开发,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育学生要由“学会”到“会学”,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在教学进程中,每设置一个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都是有目的的,这就需要学生不仅学会观察,最主要的必须学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即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4. 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高中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面比较窄,见到的事物也较少,在学习的时候会对所学知识中提到的事物不知所云,这样根本不可能让学生继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学到镁的时候,学生根本没见过镁,怎么可能知道它在氧气中燃烧会是什么样子?化学实验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使学生通过真实的实验形成化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如果教师在讲解完之后让学生直接看收集好的二氧化碳,学生不会明白到底是怎么收集的,也不知道收集的是不是二氧化碳。但是,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方法,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收集到二氧化碳之后还可以检验它的存在。这些都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使学生对形成物质这一过程充分了解,把抽象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形成化学概念。
  二、化学实验对学生生活的作用
  1. 通过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除了课堂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化学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例如净水器制作;对一些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废水成分的分析及它们对自然界污染情况、如何进行防治的调查;对钢铁锈蚀的现象如何解释及该怎样进行防护;合成材料的性能和应用的了解;对市场上所卖的海产品是否含有福尔马林的检测。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分组实验中,重视培养学生实验的合作精神。实验过程中分工合作,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同时也培养学生互帮互助。为此,实验教学中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即每一小组中尽量安排有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学生观察能力强或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的学生。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中,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制取二氧化碳装置。要求组内各同学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积极转变角色,以促进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实验过程中通过同学相互讨论、交流,达成共识,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3. 在实验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
  以前,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只是实验操作的机械化重复。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无须太多的思维活动,只要按照教材上的步骤一步步做下去就结束了,甚至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每一步的实验操作目的是什么,更不会分析实验出错时的问题所在,只是将实验结果按照理论上的照本宣科,实验结束了也不知所以然,达不到实验的更深意义,也失去了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化学实验这门课程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论证,使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通过实验技能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不断丰富观察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智力得到开发。
  4.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事先设置好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最终得出所要的结论。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观察什么现象等。比如,学生在做氧气的制取实验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试管口应该向上还是向下倾斜?(2)药品要怎样放置到试管中?(3)收集氧气时应该用什么方法?(4)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5)怎样检验你收集到的是氧气?设置问题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不再盲目地观察而是有目的性的观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效果。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5.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验开始时就有了探究实验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和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想法,再通过教师的鼓励,学生就会敢想、敢做、敢于突破“教师没讲过”的束缚,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调动自己的嗅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官认清物质的本质,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使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对事物有一个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 化学实验教学能够能动地提高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是初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它的实验方法、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研究思维,都是高中和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思想,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指导、实验程序的规范要求、实验数据的简单计算、基本操作方法的指导,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与提高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中学 536000)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知识接受与记忆为主要目的,一般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做练习的教学方法,但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两极分化问题很严重,不少学生沦为英语课上的“差生”,英语学习成功的每个班也就少数几个人,所以,英语教学中出现了“学了忘,忘了学,学了又忘,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的通病。为了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尝试教学法来提高教
目的 比较骨髓涂片、骨髓活组织检查和流式细胞术三种方法对淋巴瘤患者骨髓受累的检测情况,为临床检测骨髓受累提供选择.方法 收集68例恶性淋巴瘤初治患者,观察骨髓涂片、骨髓活组织检查和流式细胞术三种方法检测淋巴瘤患者骨髓受累的阳性率.结果 68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检测骨髓受累时,骨髓涂片、骨髓活组织检查和流式细胞术的阳性率分别为16.2%(11/68)、33.8%(23/68)和10.3 %(7/68),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他人寄养,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这些留守子女人口众多,年龄普遍偏小,有必要引起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点.方法 对3例确诊为ALCL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ALCL临床无特征性改变,病理学组织形态呈多形性,包括不等量的怪异核、马蹄铁或肾形核,其中1例以肉瘤样特征为主.免疫组织化学均表达LCA、CD3、CD4、CD5、CD45Ro、CD30; ALK(2/3)阳性表达;不表达B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完全缓解(CR)后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升高(5%~15%)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ALL CR后幼稚淋巴细胞增多患儿的临床资料,按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5%且≤10%组,>10%且≤15%组,分析各组ALL复发情况.结果 ALL患儿CR后治疗期间出现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占40.54%(30/74),其中骨髓
目的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96例初发AML患者FLT3/ITD突变,分析FLT3/ITD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96例AML患者中FLT3/ITD突变18例(18.8%).其中M22例,M3 11例,M42例,M53例.FLT3/ITD阳性AML患者初发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18.
目的 依据循证医学及医学临床科研设计原则,通过分析中国淋巴瘤治疗领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评估临床试验研究质量,为规范治疗试验、提高研究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万方数据库(1989年至2012年)、中国知网(1979年至2013年),以“淋巴瘤”、“随机”、“对照”、“病人”或“病例”或“患者”为检索词,对中国期刊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发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进行检索.同时以“Chi
目的:观察糖尿病足中西医治疗与护理效果。方法:80例糖尿病足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常规消毒及换药包扎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胰
目的 观察以低剂量硼替佐米一周一次为基础的VCTD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0例初治、2例复发的70岁以上老年MM患者给予硼替佐米0.7 mg/m2,每周1次,静脉注射,第1、8、15天;环磷酰胺400 mg/m2,静脉注射,第1、8天;地塞米松15~20mg/d,静脉注射,第1天至第4天、第9天至第12天;沙利度胺50~100mg/d,口服,第1天至第21天;4~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PPL)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并分析预后.方法 收集10例经病理证实的PP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支气管镜检查、组织病理学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 PPL为少见病,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为肺癌,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胸痛、气短、发热,影像学检查肺部可见结节肿块影,可伴支气管充气征,纤维支气管镜下一般无明显异常改变.结论 PPL需要通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