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发展方式“久推难转”。推进难度大,部分地区和领导干部“不愿意转”、不知道“向哪里转”以及应该“怎样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难在何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知易行难。从“九五”到“十二五”,已走过了15年,但总体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经济发展方式能否真正转变,关系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领导干部怎样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缘何缺少动力?转变之路应如何走?
为真实、全面了解领导干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困惑及思考,前不久,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对在学院培训的百名厅局级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108份。从样本的分布情况看,既有来自中央各部委的学员,也有来自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学员,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基本能够反映我国厅局级领导干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看法。
难在何处?
经济发展方式“久推难转”,推进难度大,部分地区和领导干部“不愿意转”、不知道“向哪里转”以及应该“怎样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难在何处呢?
调查发现,超过7成的领导干部认为,GDP考核与财税体制不合理,是目前各地仍坚持粗放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问卷列出的主要原因中,73.2%的领导干部将其归因于“财政体制、政绩考核体制不合理,地方政府不得不崇拜GDP”,说明财政收入及GDP考核对地方强大的“指挥棒”效应;66.7%的领导干部认为“传统发展方式的巨大惯性”;39.8%的领导干部选择“资源价格长期扭曲,粗放型发展仍有一定市场”;6.5%的领导干部认为“企业税负过重,创新动力不足导致不愿转变发展方式”。另有部分领导干部补充指出,“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各级党政领导考核评价、提拔使用的机制不科学”等。
总的来看,大多数受访厅局级领导干部认为,现有政绩考核方式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现行考核方式中存在哪些不足呢?调查结果显示,78.7%的领导干部认为“反映GDP增值的指标权重太大”。74.7%的领导干部选择“重显绩轻潜绩”,致使有些地方热衷做“表面文章”,民众无法有效共享发展的成果。53.7%的领导干部选择“‘一票否决’项目太多”,地方领导有时畏手畏脚,难以全力以赴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51.9%的领导干部选择“考评指标繁多”。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成的领导干部认为,经济发展方式“久推难转”与动力机制缺失存在直接关系。
在当前存在哪些阻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中,45.4%的领导干部选择“政府引导力度不够”,41.7%的领导干部选择“地方政府缺乏动力”,两者合计达87.1%,充分表明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动力不足,中央也缺乏对地方政府有效激励。67.6%的领导干部选择“缺少必要的财税政策和融资方面的支持”。另有28.7%的领导干部认为,“企业积极性不高”是阻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
低碳经济已成为“倒逼”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哪些挑战?
80.6%的领导干部认为“财力投入和技术支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与资金投入不足”。66.7%的领导干部认为“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认识尚待提高,推动积极性不高”:62.9%的领导干部认同“企业担心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丧失竞争力”。58.3%的领导干部认为“全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还不统一,还需要在思想上加以提高”。
收入分配问题既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在当前收入分配结构存在的问题中,“部分垄断集团的收入过高”成为受访领导干部最关注的问题,89.8%的领导干部选择这一选项。
调查中,也有75%的领导干部认为“政府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68.5%的领导干部选择“城镇居民与农民的收入差距过大,且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53.7%的领导干部选择“资本收益过高,劳动者工薪收入过低”。34.3%的领导干部认为“一些私营企业主的收入过高”。
路如何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领域的深刻变革。调查中,66.7%的领导干部认为我国应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经济”,表明中国应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国民幸福的共享式发展道路,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也有47.2%的领导干部认为,我国应走“包容性增长、国民福利能够持续增进”的经济发展道路,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开始意识到协调发展,表明非均衡的发展模式已经过时。另有领导干部补充认为中国发展的目标应是“创新驱动、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没有人选择“继续坚持GDP增长型经济”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型经济”选项,这是一个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信号。
自主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的重要标志。怎样闯出一条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新路呢?
在列出的选项中,按照占比高低排序,依次是“建立健全有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税收政策(75.9%),完善市场准入政策(62.1%),健全金融服务政策(53.7%),创业扶持引导政策(46.3%),切实有效的扩大内需政策(38.9%);产品出口政策(31.5%),境外投资政策(20.4%),土地政策(13.9%)。另有领导干部建议: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改革自主创新的投入、分配、管理评价体系;以法律形式保护创新成果,并在財政、金融货币政策方面给予引导、扶持。
调查结果表明,财税金融与市场准入政策对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至关重要,“十二五”期间必须在这些领域有所作为。而土地政策与企业创新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对企业转变方式效力不大。
国际经验证明,需求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利于实现居民消费率逐步提高,实现由外需为主向内需为主的转型。
95.4%的领导干部指出“增加居民的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尤其是中低阶层的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92.6%的领导干部选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0.7%的领导干部认同“鼓励金融创新,发展消费金融,刺激居民消费”。32.4%的领导干部认可“转变居民传统的消费理念,鼓励他们敢于花钱”;另有14.8%的领导干部认为“降低储蓄利率,降低居民的储蓄倾向,鼓励他们增加消费”。
关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89.8%的领导干部建议从长远着手,科学规划,“政府制定正确规划,积极引导”。78.7%的领导干部建议“产学研结合,加快发展低碳产品与低碳技术”。75.9%的领导干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知易行难。从“九五”到“十二五”,已走过了15年,但总体来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经济发展方式能否真正转变,关系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和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领导干部怎样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缘何缺少动力?转变之路应如何走?
为真实、全面了解领导干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困惑及思考,前不久,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对在学院培训的百名厅局级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108份。从样本的分布情况看,既有来自中央各部委的学员,也有来自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学员,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基本能够反映我国厅局级领导干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看法。
难在何处?
经济发展方式“久推难转”,推进难度大,部分地区和领导干部“不愿意转”、不知道“向哪里转”以及应该“怎样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难在何处呢?
调查发现,超过7成的领导干部认为,GDP考核与财税体制不合理,是目前各地仍坚持粗放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问卷列出的主要原因中,73.2%的领导干部将其归因于“财政体制、政绩考核体制不合理,地方政府不得不崇拜GDP”,说明财政收入及GDP考核对地方强大的“指挥棒”效应;66.7%的领导干部认为“传统发展方式的巨大惯性”;39.8%的领导干部选择“资源价格长期扭曲,粗放型发展仍有一定市场”;6.5%的领导干部认为“企业税负过重,创新动力不足导致不愿转变发展方式”。另有部分领导干部补充指出,“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各级党政领导考核评价、提拔使用的机制不科学”等。
总的来看,大多数受访厅局级领导干部认为,现有政绩考核方式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那么,现行考核方式中存在哪些不足呢?调查结果显示,78.7%的领导干部认为“反映GDP增值的指标权重太大”。74.7%的领导干部选择“重显绩轻潜绩”,致使有些地方热衷做“表面文章”,民众无法有效共享发展的成果。53.7%的领导干部选择“‘一票否决’项目太多”,地方领导有时畏手畏脚,难以全力以赴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51.9%的领导干部选择“考评指标繁多”。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成的领导干部认为,经济发展方式“久推难转”与动力机制缺失存在直接关系。
在当前存在哪些阻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中,45.4%的领导干部选择“政府引导力度不够”,41.7%的领导干部选择“地方政府缺乏动力”,两者合计达87.1%,充分表明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动力不足,中央也缺乏对地方政府有效激励。67.6%的领导干部选择“缺少必要的财税政策和融资方面的支持”。另有28.7%的领导干部认为,“企业积极性不高”是阻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
低碳经济已成为“倒逼”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哪些挑战?
80.6%的领导干部认为“财力投入和技术支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与资金投入不足”。66.7%的领导干部认为“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认识尚待提高,推动积极性不高”:62.9%的领导干部认同“企业担心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丧失竞争力”。58.3%的领导干部认为“全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还不统一,还需要在思想上加以提高”。
收入分配问题既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在当前收入分配结构存在的问题中,“部分垄断集团的收入过高”成为受访领导干部最关注的问题,89.8%的领导干部选择这一选项。
调查中,也有75%的领导干部认为“政府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68.5%的领导干部选择“城镇居民与农民的收入差距过大,且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53.7%的领导干部选择“资本收益过高,劳动者工薪收入过低”。34.3%的领导干部认为“一些私营企业主的收入过高”。
路如何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领域的深刻变革。调查中,66.7%的领导干部认为我国应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经济”,表明中国应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国民幸福的共享式发展道路,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也有47.2%的领导干部认为,我国应走“包容性增长、国民福利能够持续增进”的经济发展道路,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开始意识到协调发展,表明非均衡的发展模式已经过时。另有领导干部补充认为中国发展的目标应是“创新驱动、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没有人选择“继续坚持GDP增长型经济”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型经济”选项,这是一个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信号。
自主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的重要标志。怎样闯出一条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新路呢?
在列出的选项中,按照占比高低排序,依次是“建立健全有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税收政策(75.9%),完善市场准入政策(62.1%),健全金融服务政策(53.7%),创业扶持引导政策(46.3%),切实有效的扩大内需政策(38.9%);产品出口政策(31.5%),境外投资政策(20.4%),土地政策(13.9%)。另有领导干部建议: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改革自主创新的投入、分配、管理评价体系;以法律形式保护创新成果,并在財政、金融货币政策方面给予引导、扶持。
调查结果表明,财税金融与市场准入政策对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至关重要,“十二五”期间必须在这些领域有所作为。而土地政策与企业创新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对企业转变方式效力不大。
国际经验证明,需求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利于实现居民消费率逐步提高,实现由外需为主向内需为主的转型。
95.4%的领导干部指出“增加居民的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尤其是中低阶层的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92.6%的领导干部选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0.7%的领导干部认同“鼓励金融创新,发展消费金融,刺激居民消费”。32.4%的领导干部认可“转变居民传统的消费理念,鼓励他们敢于花钱”;另有14.8%的领导干部认为“降低储蓄利率,降低居民的储蓄倾向,鼓励他们增加消费”。
关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89.8%的领导干部建议从长远着手,科学规划,“政府制定正确规划,积极引导”。78.7%的领导干部建议“产学研结合,加快发展低碳产品与低碳技术”。75.9%的领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