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工区的材料是幼儿进行艺术表现与艺术创造的重要保障,也是落实教育目标的物质载体。材料给了幼儿操作的机会,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决定着儿童可能获得什么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不同的材料隐含着不同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当前的兴趣、经验与发展需要,在美工区投放不同的材料,借由不同的材料引发不同类型的艺术活动,使幼儿在与材料的自然互动中,主动地建构学习经验,获得发展。但是,从目前幼儿园美工区材料投放的情况来看,教师更多地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在材料的属性与种类上下功夫,很少从幼儿当下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从美术领域关键经验的发展线索出发,去考虑材料与幼儿学习经验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怎样挖掘材料隐含的学习经验,如何根据幼儿当前经验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有层次地投放材料,并不断调整材料梯度,促进幼儿新旧经验的有效链接,推动幼儿经验的持续生长,仍是一线教师面临的困难。
一、美工区材料投放的现状
(一)种类的多样而非经验的多元
由于教师收集材料時仅考虑了材料的种类,缺少对幼儿在美术领域关键经验的了解,造成了材料看似丰富,实则重复的现象。多样材料的重复指向了同一关键经验的学习,使得幼儿表面上进行着不同的活动,实际上获得的只是单一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美工区柜子的深度、收纳盒的高度等问题,阻挡了幼儿的视线,使幼儿并不十分清楚每种材料的摆放位置,大量的材料甚至长时间深埋于此,从未被幼儿使用。
(二)数量的增加而非经验的增长
教师不断地往美工区投放各类令人眼花缭乱的材料,想以此支持幼儿的自由探索。然而,由于教师对材料的选择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幼儿的选择,使其只满足于对材料本身的探索,始终无法实现对材料的灵活运用。这种投放材料的方式,仅从数量上考虑了幼儿活动的需要,并没有考虑材料作为物质载体,在促进幼儿经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缺乏层次和难易梯度,导致幼儿无法在美工区的前后活动中形成经验上的连接,某种材料的频繁变换更替,造成了幼儿某类经验生长的戛然而止,甚至阻碍了其经验的发展。
(三)活动的延伸而非经验的延续
美工区的活动内容与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是集体教学的延伸。这些活动不是源自幼儿内在的学习需要,每一次活动所指向的学习经验之间,也是零散、孤立、缺乏联系的。幼儿只是被动地运用熟悉的材料和表现方式,完成集体教学中未完成的操作任务,无法形成学习经验的延续,更谈不上新旧经验之间的有效连接。
(四)技能的提高而非经验的提升
幼儿的学习是以自身的学习经验和特有的方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与材料的过程,是在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建构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的过程。美工区的一些材料,直接指向某项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幼儿反复地进行相同内容的涂色、剪纸、折纸等活动,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中,被动地获得某类技能的提高。长此以往,将对幼儿在艺术领域的学习与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基于经验的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
(一)以材料提示经验,创设自由开放、有准备的学习环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的艺术领域目标分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两个子领域的内容,在这两个子领域中,又包含着许多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学习的关键经验,这些关键经验分别指向不同类型的美术活动,如欣赏、绘画、手工制作等。材料是连接幼儿活动与学习经验的中介,教师以各年龄段幼儿在美术领域的关键经验为依据,在同一区域设置了不同的美术活动内容,并通过材料的分类摆放,区分关键经验的不同类型。这种以材料提示关键经验的美工材料分类摆放方式,不仅能够创设开放自由的环境,为幼儿选择、操作材料提供方便,满足和支持幼儿主动操作材料的兴趣和愿望,还能清楚地提示教师了解本班幼儿在不同形式的美术活动中不同的经验发展需要。
如教师巧妙地利用纸盒、笔筒、竹筐等收纳工具,以及墙面、柜面、桌面等不同的空间,将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分类、分桌、分隔、分区摆放。当幼儿进入美工区后,能够清楚地看到每种材料的摆放位置,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轻松自由地选择喜爱的材料,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材料,与材料亲密互动,获得发展。这种灵活、开放的材料取放方式,为幼儿自发的、富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创设了宽松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既满足了幼儿对不同材料的探索愿望,又引发了幼儿不同类型的学习经验。
(二)捕捉经验的发展需要,凸显材料梯度,推动经验的生长
杜威的经验连续性原则意味着,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经验的连续性原则提示我们,人的学习是一个经验不断生长的过程,每一种经验都是建立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当幼儿饶有兴趣地主动探索某类材料时,他的行动中已经包含着一些与活动相关的经验,教师需要观察发现并且及时捕捉这些经验,并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提供富有层次的、由易到难的梯度材料,促进经验进一步地发展。使活动与活动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形成经验的衔接与联系,让前一个活动为后一个活动提供经验基础,后一个活动又成为前一个活动的经验提升,螺旋式地推动幼儿经验持续不断的上升。
1. 从幼儿对材料的探究中,捕捉经验的生长点
在观察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眼中有儿童,心中有目标”,既能对美术领域关键经验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把握,又能敏感地从幼儿当前对材料的兴趣和操作行为中,判断其经验发展的阶段,为促进下一阶段的经验生长,提供活动所需的材料。如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对手工材料区的剪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教师发现幼儿因为不会拿剪刀,在剪纸时出现急躁的撕扯行为时,可及时用细的彩色吸管替换了纸,把材料的难度降到最低,再用拟人化的语言:“张大嘴、咬一口,闭上嘴、嚼一嚼。”手把手地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剪刀抓握方法和“剪”的动作。当发现幼儿已经能够较熟练地用“剪”的动作,自如地将吸管剪成一段一段时,教师再根据幼儿下一步的能力和经验发展需要,先后在手工材料区投放从厚到薄的材料,使幼儿在剪不同材料的过程中,发展“剪”的小肌肉动作,不断提升幼儿关于“剪”的经验。
一、美工区材料投放的现状
(一)种类的多样而非经验的多元
由于教师收集材料時仅考虑了材料的种类,缺少对幼儿在美术领域关键经验的了解,造成了材料看似丰富,实则重复的现象。多样材料的重复指向了同一关键经验的学习,使得幼儿表面上进行着不同的活动,实际上获得的只是单一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美工区柜子的深度、收纳盒的高度等问题,阻挡了幼儿的视线,使幼儿并不十分清楚每种材料的摆放位置,大量的材料甚至长时间深埋于此,从未被幼儿使用。
(二)数量的增加而非经验的增长
教师不断地往美工区投放各类令人眼花缭乱的材料,想以此支持幼儿的自由探索。然而,由于教师对材料的选择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幼儿的选择,使其只满足于对材料本身的探索,始终无法实现对材料的灵活运用。这种投放材料的方式,仅从数量上考虑了幼儿活动的需要,并没有考虑材料作为物质载体,在促进幼儿经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缺乏层次和难易梯度,导致幼儿无法在美工区的前后活动中形成经验上的连接,某种材料的频繁变换更替,造成了幼儿某类经验生长的戛然而止,甚至阻碍了其经验的发展。
(三)活动的延伸而非经验的延续
美工区的活动内容与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是集体教学的延伸。这些活动不是源自幼儿内在的学习需要,每一次活动所指向的学习经验之间,也是零散、孤立、缺乏联系的。幼儿只是被动地运用熟悉的材料和表现方式,完成集体教学中未完成的操作任务,无法形成学习经验的延续,更谈不上新旧经验之间的有效连接。
(四)技能的提高而非经验的提升
幼儿的学习是以自身的学习经验和特有的方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与材料的过程,是在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建构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的过程。美工区的一些材料,直接指向某项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幼儿反复地进行相同内容的涂色、剪纸、折纸等活动,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中,被动地获得某类技能的提高。长此以往,将对幼儿在艺术领域的学习与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基于经验的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
(一)以材料提示经验,创设自由开放、有准备的学习环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的艺术领域目标分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两个子领域的内容,在这两个子领域中,又包含着许多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学习的关键经验,这些关键经验分别指向不同类型的美术活动,如欣赏、绘画、手工制作等。材料是连接幼儿活动与学习经验的中介,教师以各年龄段幼儿在美术领域的关键经验为依据,在同一区域设置了不同的美术活动内容,并通过材料的分类摆放,区分关键经验的不同类型。这种以材料提示关键经验的美工材料分类摆放方式,不仅能够创设开放自由的环境,为幼儿选择、操作材料提供方便,满足和支持幼儿主动操作材料的兴趣和愿望,还能清楚地提示教师了解本班幼儿在不同形式的美术活动中不同的经验发展需要。
如教师巧妙地利用纸盒、笔筒、竹筐等收纳工具,以及墙面、柜面、桌面等不同的空间,将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分类、分桌、分隔、分区摆放。当幼儿进入美工区后,能够清楚地看到每种材料的摆放位置,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轻松自由地选择喜爱的材料,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索材料,与材料亲密互动,获得发展。这种灵活、开放的材料取放方式,为幼儿自发的、富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创设了宽松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既满足了幼儿对不同材料的探索愿望,又引发了幼儿不同类型的学习经验。
(二)捕捉经验的发展需要,凸显材料梯度,推动经验的生长
杜威的经验连续性原则意味着,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经验的连续性原则提示我们,人的学习是一个经验不断生长的过程,每一种经验都是建立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当幼儿饶有兴趣地主动探索某类材料时,他的行动中已经包含着一些与活动相关的经验,教师需要观察发现并且及时捕捉这些经验,并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提供富有层次的、由易到难的梯度材料,促进经验进一步地发展。使活动与活动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形成经验的衔接与联系,让前一个活动为后一个活动提供经验基础,后一个活动又成为前一个活动的经验提升,螺旋式地推动幼儿经验持续不断的上升。

1. 从幼儿对材料的探究中,捕捉经验的生长点
在观察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眼中有儿童,心中有目标”,既能对美术领域关键经验的发展方向有清晰的把握,又能敏感地从幼儿当前对材料的兴趣和操作行为中,判断其经验发展的阶段,为促进下一阶段的经验生长,提供活动所需的材料。如小班幼儿刚入园不久,对手工材料区的剪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教师发现幼儿因为不会拿剪刀,在剪纸时出现急躁的撕扯行为时,可及时用细的彩色吸管替换了纸,把材料的难度降到最低,再用拟人化的语言:“张大嘴、咬一口,闭上嘴、嚼一嚼。”手把手地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剪刀抓握方法和“剪”的动作。当发现幼儿已经能够较熟练地用“剪”的动作,自如地将吸管剪成一段一段时,教师再根据幼儿下一步的能力和经验发展需要,先后在手工材料区投放从厚到薄的材料,使幼儿在剪不同材料的过程中,发展“剪”的小肌肉动作,不断提升幼儿关于“剪”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