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引领 目标导学

来源 :考试·高考数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d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来源于课程标准,教学检测应遵循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如何将课程标准落实到高三复习课上,使复习课的目标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使课堂教学在目标引领下走向有效、高效,一直是高三老师研讨的话题.笔者有幸在无锡市高三复习研讨会上开设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一轮复习课.下面结合本节课谈谈笔者对上述问题的实践与认识.
  
  一、 教学简案
  【课程标准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考试说明要求】
  B级要求,即要求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解决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
  【课程标准解读与分解】
  在高考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考查,如果在小题中出现,解答时可以直观感知,可以根据有关定义、公理、定理严谨推证,也可以通过反例进行否定.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有画图意识.近两年的江苏高考在解答题中都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进行了考查.在应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时,条件不足或条件与结论不符是常见的错误,其中应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题时,找(或作)出经过已知直线与已知平面相交的平面是证题的关键.
  【课时复习目标】
  (1) 能说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并由此判断直线与平面是否平行;
  (2) 能根据图形准确写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符号语言;
  (3) 会运用两个定理证明线线平行与线面平行的综合问题;
  (4) 让学生通过问题的研究,领悟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可以应用于实践.
  【复习过程】
  (一) 知识回顾
  问题1以下四个命题:
  (1) 直线a与平面α没有公共点,直线a与平面α平行;
  (2) 直线a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不相交,直线a与平面α平行;
  (3) 直线a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不相交,直线a与平面α平行;
  (4) 直线a与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直线a与平面 α平行.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说明】问题1属简单题,目设计意图是促进目标1的达成,并引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图1问题2如图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是BB1中点,则B1D与平面AMC的关系是
  【说明】问题2属简单题,设计意图是促进课时目标2的达成.
  (二) 综合举例
  图2例1如图2,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M是SC上的一点,若SA∥面MBD,求证:M是SC的中点.
  变式1:若M是SC的中点,在AB上是否存在一点N,使得MN∥面SAD?若存在,试确定N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变式2:若M是SC的三等分点,在AB上是否存在一点N,使得MN∥面SAD?请证明你的结论.
  问题:你能将上述问题进行推广吗?
  【说明】例1属中档题,设计意图是促进目标3的达成.
  例2如图3是一个长方体木块,要经过平面A1C1内一点P和棱BC将木块锯开,应该怎样划线?图3【说明】例2属中档题,设计意图是进一步促进目标3和目标4的达成.此题以长方体为载体,在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线、面均在面A1B1C1D1与面BB1C1C中,所以把此问题抽象出来就是图4.
  问题1解决本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说明】引导学生明确例2的解决的关键在于解决如下问题:如图4,已知平面α∩平面β=c,a∥c,求证:a∥b.
  问题2你能就图4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并加以证明吗?
  图4【说明】引导学生提出如下新命题:
  命题1如图4,已知平面α∩β平面β=c,a∥b,求证:a∥c.
  命题2已知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交线分别为a,b,c,求证:这三条交线交于一点或平行.
  问题3若将直线a移到平面外,如图5,则需添加什么条件才能得到a∥c?
  图5【说明】引导学生得到可添加的条件为a∥α,a∥β
  (三) 课堂小结略.
  二、 课后反思:
  1. 用课程标准引领复习目标
  从一节好课的标准来看,教师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帅作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学的目标不是来源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而应当来源于课程标准,教学的主题、内容以及活动都是由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决定的.教师必须对在充分、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解构,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课程标准进行重构,形成课时目标,教学目标要先于教学内容存在.在本课时的备课过程中,笔者认真研读这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目标以及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和分解,确立了本节课的复习目标,然后围绕此目标设计问题及例题、练习题等,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受到了与会老师的一致称赞.
  2.将复习目标贯穿于课堂教学
  将课程标准融入课堂教学就其实质来说,是让教师的教学更具有自觉反省的意识,并且提供教师抓手,知道从何处去反省.教师在课堂中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步骤而来,而是随时通过观察、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各种形式来判断学生是否出现表明标准达成的行为,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上述教案中通过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来看学生对于目标1、2的达成程度,通过例1来进一步检测学生对于目标3的达成程度,例2的教学是本节课的精彩所在,它通过学生提出命题,然后由学生直观判断命题的真假,并修改命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由学生证明命题,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本例题的教学紧紧扣住了课本知识,另外由于它的呈现方式的改变使得课堂研究氛围更浓,老师也很容易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判断学生对目标的达成程度,及时调准自己的教学.
  3.将课本知识体现在课堂教学
  课本是高考试题的源头,基础知识是能力提高的根本.高考试题年年有变,但考题很多来源于课本的原题或变式题,试题注重通性通法,体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的方针不会改变.复习中我们要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注意挖掘课本例习题的复习功能,加强知识点覆盖的同时注意知识的综合,以《考试说明》为根本,弄清高考知识点及其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重视基本方法的训练,通过一轮复习,做到基本概念、基本题型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在上述教学设计中,例题的素材全部来源于教材,有的是原题,有的将例题和课后作业题进行了整合,笔者感到,一轮复习时进度可以慢一点,上课难度可以小一点,课后作业可以精一点,综合练习可以晚一点,目标是必须在一轮复习时夯实基础,尽可能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点不留有疑点,为二轮专题复习打好基础.
  4.将多元化评价引入到课堂教学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不仅仅是出题、讲题,也要注重多元化的评价,即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提高程度,评价应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备.在上述教学设计中,例题或练习的呈现的形式有的是老师直接给出,有的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共同探讨出题,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相互交流,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另外,通过问题呈现方式的改变,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加和谐,环境宽松了,学生的思维强度却增加了.相信这样的课堂才是教师追求的,学生向往的课堂.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新课程下的高考立体几何解答题的考查都是“双轨制”:综合法和向量法.初步统计,近九成的考生选择“向量法”和“混合法”(即综合几何法和坐标向量法混合使用).而使用“综合法”的少而又少.其实,向量法并非就是坐标向量法,还包括非坐标向量法,后者的使用比前者更加广泛,更加自由.这样,以模式化的“算”代替“空间想象”造成一些考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但是,立体几何的一个突出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尤为重
期刊
一、 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7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已知集合M={-1,1},N=x|12<2x+1<4,x∈Z,则M∩N=.  2命题x∈0,π2,tanx>sinx的否定是.  3已知复数z1=m+2i,z2=3-4i若z1z2为实数,则实数m的值为.   4已知平面上不共线的四点O,A,B,C.若OA-3OB
期刊
我们知道,数学解题是从已知向未知不断等价转化的过程,要寻求使结论成立的充要条件,但是这个过程常常非常艰难,高中数学中含参问题经常需要分类讨论,在解题中巧妙应用逻辑方法,先寻求使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逐步缩小“包围圈”,常常可以避免“大规模”的分类讨论;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运算量,达到驾简驭繁的目的,从而提高解题效率,提升解题能力.  一、 利用必要条件缩小参数范围,减少分类情况  例1 (2008江
期刊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2》的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节,介绍的是平面解析几何的知识.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平面几何的知识,又可以为选修里面的圆锥曲线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直线与直线在平面中的特殊位置关系.只有掌握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期刊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依据一系列实验的结果,指出了教学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的观念——“最近发展区”.这一思想对新课程改革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利于我们的教学目的的达成.维果茨基指出:“学生发展的任何时候,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至少可以确定学生有两个发展的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必须
期刊
做题如做人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更要“回头身后”.再回首,你会发现身后更美;再回首,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解题作为数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以及包括题目在内的探索则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好品质.作为一名学生也只有在解题的过程之中不断地注意反思和探索,才能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下面我就解题的反思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 反思意义  1.确保解题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解数学题
期刊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它不仅与方程和不等式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所有内容当中都能够看到它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在高考当中的重要地位.函数的值域和最值是函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它涉及到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本文将通过具体的问题,介绍处理函数值域应用的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同学们提高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  一、 给定函数解析式  对
期刊
在讲授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三章不等式的复习题第十一题第三小题“函数f(x)=(m+1)x-mx+m-1,若不等式f(x)>0的解集为R,则m的取值范围是”时,有位学生问:“由x∈R时,x2-x+1>0恒成立,故f(x)>0等价于m>x2-1x2-x+1.构建函数y=x2-1x2-x+1(x∈R),于是m只要大于函数y=x2-1x2-x+1(x∈R)的最大值即可”.在将学生的想法完善时,笔者发现借
期刊
空间向量是数与形的结合体,是立体几何的核心内容,亦是研究立体几何问题的一个“法宝”,它用简明、易懂的代数运算代替抽象、复杂的逻辑论证来研究立体几何问题,从而使立体几何的研究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平行、垂直、角、距离是立体几何中的“四大”典型问题,也是高考的常考点.在探究过程中,很多同学因难以找出平面角或垂线段而望而生畏,但若能适当运用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则无需进行繁、难的几何作图和推理论
期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就是以知识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认知探索活动.要实现这一新理念,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真正做到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