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课堂教学的目标应来源于课程标准,教学检测应遵循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如何将课程标准落实到高三复习课上,使复习课的目标真正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使课堂教学在目标引领下走向有效、高效,一直是高三老师研讨的话题.笔者有幸在无锡市高三复习研讨会上开设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一轮复习课.下面结合本节课谈谈笔者对上述问题的实践与认识.
一、 教学简案
【课程标准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考试说明要求】
B级要求,即要求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解决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
【课程标准解读与分解】
在高考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考查,如果在小题中出现,解答时可以直观感知,可以根据有关定义、公理、定理严谨推证,也可以通过反例进行否定.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有画图意识.近两年的江苏高考在解答题中都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进行了考查.在应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时,条件不足或条件与结论不符是常见的错误,其中应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题时,找(或作)出经过已知直线与已知平面相交的平面是证题的关键.
【课时复习目标】
(1) 能说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并由此判断直线与平面是否平行;
(2) 能根据图形准确写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符号语言;
(3) 会运用两个定理证明线线平行与线面平行的综合问题;
(4) 让学生通过问题的研究,领悟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可以应用于实践.
【复习过程】
(一) 知识回顾
问题1以下四个命题:
(1) 直线a与平面α没有公共点,直线a与平面α平行;
(2) 直线a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不相交,直线a与平面α平行;
(3) 直线a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不相交,直线a与平面α平行;
(4) 直线a与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直线a与平面 α平行.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说明】问题1属简单题,目设计意图是促进目标1的达成,并引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图1问题2如图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是BB1中点,则B1D与平面AMC的关系是
【说明】问题2属简单题,设计意图是促进课时目标2的达成.
(二) 综合举例
图2例1如图2,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M是SC上的一点,若SA∥面MBD,求证:M是SC的中点.
变式1:若M是SC的中点,在AB上是否存在一点N,使得MN∥面SAD?若存在,试确定N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变式2:若M是SC的三等分点,在AB上是否存在一点N,使得MN∥面SAD?请证明你的结论.
问题:你能将上述问题进行推广吗?
【说明】例1属中档题,设计意图是促进目标3的达成.
例2如图3是一个长方体木块,要经过平面A1C1内一点P和棱BC将木块锯开,应该怎样划线?图3【说明】例2属中档题,设计意图是进一步促进目标3和目标4的达成.此题以长方体为载体,在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线、面均在面A1B1C1D1与面BB1C1C中,所以把此问题抽象出来就是图4.
问题1解决本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说明】引导学生明确例2的解决的关键在于解决如下问题:如图4,已知平面α∩平面β=c,a∥c,求证:a∥b.
问题2你能就图4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并加以证明吗?
图4【说明】引导学生提出如下新命题:
命题1如图4,已知平面α∩β平面β=c,a∥b,求证:a∥c.
命题2已知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交线分别为a,b,c,求证:这三条交线交于一点或平行.
问题3若将直线a移到平面外,如图5,则需添加什么条件才能得到a∥c?
图5【说明】引导学生得到可添加的条件为a∥α,a∥β
(三) 课堂小结略.
二、 课后反思:
1. 用课程标准引领复习目标
从一节好课的标准来看,教师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帅作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学的目标不是来源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而应当来源于课程标准,教学的主题、内容以及活动都是由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决定的.教师必须对在充分、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解构,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课程标准进行重构,形成课时目标,教学目标要先于教学内容存在.在本课时的备课过程中,笔者认真研读这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目标以及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和分解,确立了本节课的复习目标,然后围绕此目标设计问题及例题、练习题等,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受到了与会老师的一致称赞.
2.将复习目标贯穿于课堂教学
将课程标准融入课堂教学就其实质来说,是让教师的教学更具有自觉反省的意识,并且提供教师抓手,知道从何处去反省.教师在课堂中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步骤而来,而是随时通过观察、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各种形式来判断学生是否出现表明标准达成的行为,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上述教案中通过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来看学生对于目标1、2的达成程度,通过例1来进一步检测学生对于目标3的达成程度,例2的教学是本节课的精彩所在,它通过学生提出命题,然后由学生直观判断命题的真假,并修改命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由学生证明命题,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本例题的教学紧紧扣住了课本知识,另外由于它的呈现方式的改变使得课堂研究氛围更浓,老师也很容易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判断学生对目标的达成程度,及时调准自己的教学.
3.将课本知识体现在课堂教学
课本是高考试题的源头,基础知识是能力提高的根本.高考试题年年有变,但考题很多来源于课本的原题或变式题,试题注重通性通法,体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的方针不会改变.复习中我们要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注意挖掘课本例习题的复习功能,加强知识点覆盖的同时注意知识的综合,以《考试说明》为根本,弄清高考知识点及其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重视基本方法的训练,通过一轮复习,做到基本概念、基本题型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在上述教学设计中,例题的素材全部来源于教材,有的是原题,有的将例题和课后作业题进行了整合,笔者感到,一轮复习时进度可以慢一点,上课难度可以小一点,课后作业可以精一点,综合练习可以晚一点,目标是必须在一轮复习时夯实基础,尽可能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点不留有疑点,为二轮专题复习打好基础.
4.将多元化评价引入到课堂教学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不仅仅是出题、讲题,也要注重多元化的评价,即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提高程度,评价应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备.在上述教学设计中,例题或练习的呈现的形式有的是老师直接给出,有的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共同探讨出题,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相互交流,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另外,通过问题呈现方式的改变,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加和谐,环境宽松了,学生的思维强度却增加了.相信这样的课堂才是教师追求的,学生向往的课堂.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 教学简案
【课程标准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考试说明要求】
B级要求,即要求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解决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
【课程标准解读与分解】
在高考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考查,如果在小题中出现,解答时可以直观感知,可以根据有关定义、公理、定理严谨推证,也可以通过反例进行否定.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有画图意识.近两年的江苏高考在解答题中都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进行了考查.在应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时,条件不足或条件与结论不符是常见的错误,其中应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题时,找(或作)出经过已知直线与已知平面相交的平面是证题的关键.
【课时复习目标】
(1) 能说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并由此判断直线与平面是否平行;
(2) 能根据图形准确写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符号语言;
(3) 会运用两个定理证明线线平行与线面平行的综合问题;
(4) 让学生通过问题的研究,领悟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可以应用于实践.
【复习过程】
(一) 知识回顾
问题1以下四个命题:
(1) 直线a与平面α没有公共点,直线a与平面α平行;
(2) 直线a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不相交,直线a与平面α平行;
(3) 直线a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不相交,直线a与平面α平行;
(4) 直线a与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直线a与平面 α平行.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说明】问题1属简单题,目设计意图是促进目标1的达成,并引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图1问题2如图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是BB1中点,则B1D与平面AMC的关系是
【说明】问题2属简单题,设计意图是促进课时目标2的达成.
(二) 综合举例
图2例1如图2,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M是SC上的一点,若SA∥面MBD,求证:M是SC的中点.
变式1:若M是SC的中点,在AB上是否存在一点N,使得MN∥面SAD?若存在,试确定N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变式2:若M是SC的三等分点,在AB上是否存在一点N,使得MN∥面SAD?请证明你的结论.
问题:你能将上述问题进行推广吗?
【说明】例1属中档题,设计意图是促进目标3的达成.
例2如图3是一个长方体木块,要经过平面A1C1内一点P和棱BC将木块锯开,应该怎样划线?图3【说明】例2属中档题,设计意图是进一步促进目标3和目标4的达成.此题以长方体为载体,在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线、面均在面A1B1C1D1与面BB1C1C中,所以把此问题抽象出来就是图4.
问题1解决本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说明】引导学生明确例2的解决的关键在于解决如下问题:如图4,已知平面α∩平面β=c,a∥c,求证:a∥b.
问题2你能就图4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并加以证明吗?
图4【说明】引导学生提出如下新命题:
命题1如图4,已知平面α∩β平面β=c,a∥b,求证:a∥c.
命题2已知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交线分别为a,b,c,求证:这三条交线交于一点或平行.
问题3若将直线a移到平面外,如图5,则需添加什么条件才能得到a∥c?
图5【说明】引导学生得到可添加的条件为a∥α,a∥β
(三) 课堂小结略.
二、 课后反思:
1. 用课程标准引领复习目标
从一节好课的标准来看,教师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帅作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学的目标不是来源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而应当来源于课程标准,教学的主题、内容以及活动都是由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决定的.教师必须对在充分、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解构,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课程标准进行重构,形成课时目标,教学目标要先于教学内容存在.在本课时的备课过程中,笔者认真研读这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目标以及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和分解,确立了本节课的复习目标,然后围绕此目标设计问题及例题、练习题等,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受到了与会老师的一致称赞.
2.将复习目标贯穿于课堂教学
将课程标准融入课堂教学就其实质来说,是让教师的教学更具有自觉反省的意识,并且提供教师抓手,知道从何处去反省.教师在课堂中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步骤而来,而是随时通过观察、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各种形式来判断学生是否出现表明标准达成的行为,并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上述教案中通过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来看学生对于目标1、2的达成程度,通过例1来进一步检测学生对于目标3的达成程度,例2的教学是本节课的精彩所在,它通过学生提出命题,然后由学生直观判断命题的真假,并修改命题,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由学生证明命题,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本例题的教学紧紧扣住了课本知识,另外由于它的呈现方式的改变使得课堂研究氛围更浓,老师也很容易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判断学生对目标的达成程度,及时调准自己的教学.
3.将课本知识体现在课堂教学
课本是高考试题的源头,基础知识是能力提高的根本.高考试题年年有变,但考题很多来源于课本的原题或变式题,试题注重通性通法,体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考查的方针不会改变.复习中我们要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注意挖掘课本例习题的复习功能,加强知识点覆盖的同时注意知识的综合,以《考试说明》为根本,弄清高考知识点及其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重视基本方法的训练,通过一轮复习,做到基本概念、基本题型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在上述教学设计中,例题的素材全部来源于教材,有的是原题,有的将例题和课后作业题进行了整合,笔者感到,一轮复习时进度可以慢一点,上课难度可以小一点,课后作业可以精一点,综合练习可以晚一点,目标是必须在一轮复习时夯实基础,尽可能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点不留有疑点,为二轮专题复习打好基础.
4.将多元化评价引入到课堂教学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不仅仅是出题、讲题,也要注重多元化的评价,即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和态度,重视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提高程度,评价应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备.在上述教学设计中,例题或练习的呈现的形式有的是老师直接给出,有的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共同探讨出题,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相互交流,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另外,通过问题呈现方式的改变,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加和谐,环境宽松了,学生的思维强度却增加了.相信这样的课堂才是教师追求的,学生向往的课堂.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