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中的对话教学浅述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k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是最具活力、最有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精神品位的学科,但传统教学把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促使教师为应付中考与高考搞“拉网式”知识点专项训练和专题技能训练,语文教学中的人味、情味、趣味消失了,即使是阅读训练,也因为唯参考答案是尊而使学生失去了品读佳作的积极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融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理解尊重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这种教学形势下,对话教学应运而生。
  
  一、忠实于文本——对话教学的核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全国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则是一种基于阅读文本的对话;脱离了文本,就丧失了对话的根基。因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发生在通常语境下,它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多方参与的教学过程。因此,可以这样说,这种对话的背景是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对话的对象是阅读教学中的学生、教师、文本;而对话过程中的‘话题’,毫无疑问就是文本本身,以及由文本衍生而又与文本切近的‘论域’。”从他的这一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与“对话”相伴相存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提升学生对话能力的不可或缺的对话伙伴。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待文本直接关系到对话的质量,教师必须维护文本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抛开文本向学生灌输一些抽象的思想情感,学生也不能脱离文本进行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的言说、交流,将对话指向文本本身。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有创意地理解、感悟和引申,进行二度创作,不设标准答案,但这不意味着学生可以脱离文本进行多义性解读,教师可以无原则地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的误读。
  
  二、教师理解文本——对话教学的基石
  
  新课标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学生的阅读经验毕竟不足,他们需要老师的指导。因而,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深入钻研文本、理解文本就成了对话的基石,教师的提问和发言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师要介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场,并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自己必然要先与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
  教师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应充分思考、挖掘课文中值得延伸的信息,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找到发展学生的价值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抒发情感,激发想象,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这种内容的拓展是教学生成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对话教学的主线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学生是一切教学因素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要素而存在的,因而在阅读教学对话中,主线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高中新课标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学生的阅读体验对文本意义有着建构的作用,即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的阅读体验中才能生成,学生的体验会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是学生在阅读体验基础上的自主创造。文本自身存在着许多空白点与未定性。一方面,文本中自身存在着许多空白点,需要学生在阅读中去填补和具体化,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富含创造的契机,诗歌教学尤其如此。
  
  四、对话教学中的师生视界融合
  
  对话教学要求师生双方视界融合,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背景与人生经历不同,对文本的理解有时会有冲突,师生敞开心扉,交流彼此对作品的理解,在交流碰撞中达成彼此的理解,从而形成新的认识。钟启泉教授在《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一文中指出:“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观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钟启泉教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师生之间的对话式教学可以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能力。师生互动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发挥“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对学生适时点化,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对问题的追问,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内在矛盾,使学习内容不断得以深化。
  
  五、对话教学中的生生合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两个人手中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每个人手中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以后,每个人则有两种思想”。这说的都是与人切磋、与人合作的必要性。小组讨论是一种常见的与人合作的教学方式,学生在阅读中萌生的疑惑或对文本的质疑,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能够传达个人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认识,解答在阅读中不理解的细节,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拓展解读的渠道。
  小组讨论改变了过去语文课堂过于沉闷的现状,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小组讨论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外表热闹,课堂却缺乏实效。我个人认同这样看法,当学生认知处于知与不知的矛盾时,不适宜安排讨论,而当学生认知矛盾是知得少与知得多、知得浅与知得深时可安排讨论交流。
  对话教学走过一段摸索的道路,时至今日,人们对对话教学的认识逐渐成熟,教学中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对话,我们都必须回归文本阅读,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语文教学搞得有声有色,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地提高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特别是汉语言更是具备无限的美感,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范文,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展现着汉语言的美,语文教学就是要开发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美育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语文美育做到家了,语文
语文教学注重和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语文教材充满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在诗词教学中只有将审美教育寓于诗词的鉴赏和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诗词学习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启发学生因审美活动产生对诗词的兴趣,享受审美乐趣,提高审美能力。    一、领会景境,把握诗词主旨,感受自然美    诗词作品中往往是寄情于景,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作者笔下之景语,胸中之情调,是乐景还是哀景,
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激发双模SU(2)相干态| M,ξ;m》=AMξma+mb+m| M,ξ》的非线性高阶差压缩--N次方X压缩效应.结果表明:对于激发双模SU(2)相干态,光场存在着非线性高阶差压缩(即N
文学鉴赏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与审美观察能力。我们要求初中学生只是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也就是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语言文字以及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感知、体验、判断、评价的能力。那么语文老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一、注重文学作品的形象感染  文学作品是作者在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进行观察、思考、选择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我们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
品读鲁迅的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尤其是人物的姓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出鲁迅小说创作的严肃性和深刻性,是我们走近鲁迅的又一途径。1934年1
设想:搭建学生作文与名篇的桥梁  《背影》感人,而学生的作文少的就是让人怦然心动的东西。难道名篇学生就学不过手?虽说学生没有那个年代的那些遭际,但就增加文章感人的分量,难道不能从《背影》中学点什么?于是我设想在《背影》与学生之间搭建桥梁,引导学生借鉴《背影》写感人文章。  关键:寻找感人瞬间    在《背影》中父亲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家境下说的安慰话:“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