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是最具活力、最有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精神品位的学科,但传统教学把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促使教师为应付中考与高考搞“拉网式”知识点专项训练和专题技能训练,语文教学中的人味、情味、趣味消失了,即使是阅读训练,也因为唯参考答案是尊而使学生失去了品读佳作的积极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融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理解尊重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这种教学形势下,对话教学应运而生。
一、忠实于文本——对话教学的核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全国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则是一种基于阅读文本的对话;脱离了文本,就丧失了对话的根基。因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发生在通常语境下,它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多方参与的教学过程。因此,可以这样说,这种对话的背景是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对话的对象是阅读教学中的学生、教师、文本;而对话过程中的‘话题’,毫无疑问就是文本本身,以及由文本衍生而又与文本切近的‘论域’。”从他的这一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与“对话”相伴相存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提升学生对话能力的不可或缺的对话伙伴。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待文本直接关系到对话的质量,教师必须维护文本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抛开文本向学生灌输一些抽象的思想情感,学生也不能脱离文本进行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的言说、交流,将对话指向文本本身。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有创意地理解、感悟和引申,进行二度创作,不设标准答案,但这不意味着学生可以脱离文本进行多义性解读,教师可以无原则地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的误读。
二、教师理解文本——对话教学的基石
新课标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学生的阅读经验毕竟不足,他们需要老师的指导。因而,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深入钻研文本、理解文本就成了对话的基石,教师的提问和发言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师要介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场,并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自己必然要先与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
教师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应充分思考、挖掘课文中值得延伸的信息,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找到发展学生的价值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抒发情感,激发想象,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这种内容的拓展是教学生成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对话教学的主线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学生是一切教学因素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要素而存在的,因而在阅读教学对话中,主线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高中新课标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学生的阅读体验对文本意义有着建构的作用,即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的阅读体验中才能生成,学生的体验会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是学生在阅读体验基础上的自主创造。文本自身存在着许多空白点与未定性。一方面,文本中自身存在着许多空白点,需要学生在阅读中去填补和具体化,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富含创造的契机,诗歌教学尤其如此。
四、对话教学中的师生视界融合
对话教学要求师生双方视界融合,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背景与人生经历不同,对文本的理解有时会有冲突,师生敞开心扉,交流彼此对作品的理解,在交流碰撞中达成彼此的理解,从而形成新的认识。钟启泉教授在《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一文中指出:“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观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钟启泉教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师生之间的对话式教学可以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能力。师生互动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发挥“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对学生适时点化,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对问题的追问,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内在矛盾,使学习内容不断得以深化。
五、对话教学中的生生合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两个人手中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每个人手中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以后,每个人则有两种思想”。这说的都是与人切磋、与人合作的必要性。小组讨论是一种常见的与人合作的教学方式,学生在阅读中萌生的疑惑或对文本的质疑,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能够传达个人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认识,解答在阅读中不理解的细节,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拓展解读的渠道。
小组讨论改变了过去语文课堂过于沉闷的现状,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小组讨论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外表热闹,课堂却缺乏实效。我个人认同这样看法,当学生认知处于知与不知的矛盾时,不适宜安排讨论,而当学生认知矛盾是知得少与知得多、知得浅与知得深时可安排讨论交流。
对话教学走过一段摸索的道路,时至今日,人们对对话教学的认识逐渐成熟,教学中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对话,我们都必须回归文本阅读,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语文教学搞得有声有色,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地提高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
一、忠实于文本——对话教学的核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全国特级教师史绍典老师说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则是一种基于阅读文本的对话;脱离了文本,就丧失了对话的根基。因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发生在通常语境下,它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多方参与的教学过程。因此,可以这样说,这种对话的背景是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对话的对象是阅读教学中的学生、教师、文本;而对话过程中的‘话题’,毫无疑问就是文本本身,以及由文本衍生而又与文本切近的‘论域’。”从他的这一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与“对话”相伴相存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提升学生对话能力的不可或缺的对话伙伴。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待文本直接关系到对话的质量,教师必须维护文本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抛开文本向学生灌输一些抽象的思想情感,学生也不能脱离文本进行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的言说、交流,将对话指向文本本身。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有创意地理解、感悟和引申,进行二度创作,不设标准答案,但这不意味着学生可以脱离文本进行多义性解读,教师可以无原则地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的误读。
二、教师理解文本——对话教学的基石
新课标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学生的阅读经验毕竟不足,他们需要老师的指导。因而,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深入钻研文本、理解文本就成了对话的基石,教师的提问和发言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师要介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场,并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自己必然要先与文本展开深入的对话。
教师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应充分思考、挖掘课文中值得延伸的信息,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找到发展学生的价值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抒发情感,激发想象,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这种内容的拓展是教学生成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对话教学的主线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学生是一切教学因素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要素而存在的,因而在阅读教学对话中,主线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高中新课标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学生的阅读体验对文本意义有着建构的作用,即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的阅读体验中才能生成,学生的体验会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是学生在阅读体验基础上的自主创造。文本自身存在着许多空白点与未定性。一方面,文本中自身存在着许多空白点,需要学生在阅读中去填补和具体化,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富含创造的契机,诗歌教学尤其如此。
四、对话教学中的师生视界融合
对话教学要求师生双方视界融合,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背景与人生经历不同,对文本的理解有时会有冲突,师生敞开心扉,交流彼此对作品的理解,在交流碰撞中达成彼此的理解,从而形成新的认识。钟启泉教授在《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一文中指出:“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观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钟启泉教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师生之间的对话式教学可以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能力。师生互动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发挥“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对学生适时点化,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对问题的追问,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内在矛盾,使学习内容不断得以深化。
五、对话教学中的生生合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两个人手中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每个人手中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以后,每个人则有两种思想”。这说的都是与人切磋、与人合作的必要性。小组讨论是一种常见的与人合作的教学方式,学生在阅读中萌生的疑惑或对文本的质疑,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能够传达个人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认识,解答在阅读中不理解的细节,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拓展解读的渠道。
小组讨论改变了过去语文课堂过于沉闷的现状,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小组讨论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外表热闹,课堂却缺乏实效。我个人认同这样看法,当学生认知处于知与不知的矛盾时,不适宜安排讨论,而当学生认知矛盾是知得少与知得多、知得浅与知得深时可安排讨论交流。
对话教学走过一段摸索的道路,时至今日,人们对对话教学的认识逐渐成熟,教学中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对话,我们都必须回归文本阅读,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对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语文教学搞得有声有色,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地提高语文素养,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