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握手Visa,明天会更好

来源 :金融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19870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银联与Visa从对手到握手,双方将在支付创新、支付安全及金融普惠等方面展开合作。
  就在Apple Pay落地中国市场一周后,中国银联与Visa公司在上海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达成一致,将在支付创新、支付安全及金融普惠等方面展开合作。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与Visa公司首席执行官夏尚福共同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该备忘录的签署,让中国银联与Visa将结合双方各自的优势,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共同促进开放式卡组织市场服务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包括消费者、商户、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内的参与方从中受益。根据备忘录,双方将围绕支付安全、支付创新和金融普惠等领域展开重要合作。
  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期间,那场同时开战、激烈程度不亚于绿茵场大战的中国银联与Visa的“通道之战”呢?或许即便曾经参与过报道的媒体记者也早已忘记了,但现在拼搏在第一线的媒体记者们绝大多数都没有参与过,银联与Visa的关系在当时可以说达到了“冰点”。
  但是,中国银联在2010年末,分别于万事达卡和美国运通(AE)签署了业务合作备忘录,增进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而此时正是银联与Visa的“通道大战”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经过五年多的修复,中国银联与Visa双方终于握手,而此时的中国支付市场与几年前的景象已經今非昔比,中国银联也已经成长为与Visa、万事达卡比肩而立的转接清算行业中的巨头,2015年中国银联首次在交易总额上超过visa,成为全球交易量最大、发卡量最大的国际卡组织。
  卡组织问的这种竞争、开放、合作的模式,是促进全球支付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即便是Visa和万事达卡这样两个相互感叹“既生瑜何生亮”的老对手,联手发起制订了EMV标准,成为银行卡从磁条卡向智能Ic卡转移的全球统一技术标准,同时,在1999年2月成立了EMVCo组织,用来管理、维护和完善EMV智能卡的规格标准。2013年5月,中国银联宣布成为国际芯片卡标准化组织EMVCo成员,旨在顺应全球支付行业向芯片卡迁移的趋势,将共同推动全球芯片卡标准的开发和实施,并促进银联金融Ic卡在全球发行和受理。
  卡组织在科技创新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早在1959年美国运通就推出首张塑料介质的信用卡;visa、万事达卡在支付安全领域不断推陈出新,都成立有支付创新实验室,共同推出Token令牌技术;中国银联近几年在支付科技方面投入也是有目共睹,2015年大力推动了闪付品牌,同时建立了云闪付平台,让NFC技术重新焕发了活力,甚至现在最为火热的“二维码支付”,都是由银联开发出来,但因顾及安全问题未进入商用。
  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尽管从2011年启动了“牌照”制度,但是实际情况中却是一直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对收单商户拒付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在“互联网金融”这个光环的映衬下,让很多支付从业者忘乎所以,似乎打着“互联网”的旗号装几台POS机就是“支付创新”,他们的创新就能“颠覆”传统支付行业。看到过网络上流传的一张照片,其中的一句宣传口号是“别让用户刷卡、告别银联”等内容的字样,如果这张照片是真实的,足以反映出这些人的心态,甚至不懂什么是“支付”。
  Visa首席执行官夏尚福1月份在北京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强调,Visa不会为了单纯抢夺其他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而进入到一个市场;Visa并不掌握持卡人的信息,对大数据的使用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对交易的风险管控上。visa利用其数据库中积累的数据,针对支付习惯和趋势进行追踪和判断分析,以此来降低整个支付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同样,Apple Pay也正是由于只提供支付技术,而不参与支付流程,更没有“颠覆”传统支付行业的规则,从而最终落地中国这块最大的支付市场,并得到合作银行的“追捧”。
  任何“游戏”都是有规则的,任何参与者都应该遵守规则。实际上,即便是支付领域中的国际巨头PalPay都不得不遵守卡组织的一些相关规定,还要向他们支付费用。以前一直有某支付机构为对抗银联,直接联手国际卡组织的传闻,笔者认为也许是空穴来风,一旦了解国际卡组织的规则,恐怕限制比银联有过之而无不及,三方模式与四方模式之间的冲突就不可能平衡。
  去年4月,《国务院关于实施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管理的决定》颁布,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也已经征集,相信在2016年关于银行卡转接清算市场会有所突破。如今,银联与Visa从对手到握手,双方表达出强烈的合作意愿。遵循银行卡支付的“四方模式”,维护卡组织的品牌权益,保障支付安全网络,是中国银联、visa、万事达卡、美国运通、JcB等卡组织共同的立场。
其他文献
很多人谈车联网、物联网都很兴奋,但真的深入行业,就会发现那些每天把无人驾驶挂在嘴上的人,内心最感兴趣的却是估值。  不要说无人驾驶,目前市面上联网车辆都不多,具备高用户体验车联网服务的更少。即使是最牛的车企和互联网公司组局搞联网车辆用户运营,也不过就是搞几场活动热闹热闹,既没有创造C端使用价值,也没有创造B端盈利价值。  说到底,没有大规模的万物互联,去谈智能网联汽车怎么改变汽车消费生态都是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