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抵达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时候,时间已近傍晚。洛林汽车旅馆就坐落在这个城市的西部,距离平缓开阔的密西西比河只有几个街区。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汽车旅馆。40年前的1968年4月4日,也是在这样一个傍晚,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这座旅馆的二层阳台上遇刺。一颗从街对面公寓射出的步枪子弹从他的右脸颊射入,穿过脊髓,进入左肩。1小时后,39岁的金博士在当地医院去世。
在美国南方各州旅行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不期然地与马丁·路德·金的脚步相遇。2008年8月,当非洲裔美国人奥巴马被历史性地提名为民主党2008年总统候选人时,我们看到,金博士的脚步又向前跨进了深具象征意义的一步。
今日的亚特兰大是一个漂亮而繁华的大都会。这个城市因为举办了1996年夏季奥运会而为中国人所熟知。在市中心的奥林匹克公园里,我们很容易地就找到了铭刻着邓亚萍、刘国梁、伏明霞和熊倪等人名字的大理石。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特兰大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大都会,城市定位也迅速从美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国际大都会。
在这样一个光鲜亮丽的大城市,美国南方的味道似乎已经不浓了。这座城市像是漂浮在整个南方上的一个孤岛,就像马丁·路德·金和他夫人的坟墓。他们长眠在离金博士故居一个街区的地方——一池长方形的碧水当中的一个“孤岛”上,前面是一团常明火。
其实我是很怀疑金博士本人是否喜欢这“奉若神明”的墓地。人死了,活着的人把坟墓修得庄严乃至神圣,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今天,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教材读本,都已经把马丁·路德·金及其事业作为美国人“自由史”的一部分。可以说,金已经被置于神坛。从金的墓地,我们看不到民权运动中曾经的冲突、紧张与流血。也看不到历史的细微复杂之处:民权运动内部当时存在着各种矛盾与分裂;金的“非暴力”曾经招致“自己人”的强烈批评;金与美国政府之间既斗争又合作的历史;传说中金博士在私生活上的放浪形骸,以及他与苏联间谍的关系……很多关于他的谜团仍未被解开,但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不会像纪念符号那样简单而美好。
阿拉巴马:张力与暴力
从佐治亚往西,田纳西往南,就进入真正的南方核心地带阿拉巴马。这里大片肥沃的土地曾被称为“黑色地带”,遍布棉花种植园,黑奴在内战前占据该州人口的近一半。这里也长期是对黑人种族隔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阿拉巴马州最大的城市伯明翰,市中心的16街旁有一座基督教浸信会教堂。如今这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教堂。1963年,黑人民权领袖以这里为聚会地点,推动结束伯明翰公共场所的种族隔离,并且初步达成了协议。9月15日,三K党徒在这座教堂中安置了炸弹,炸死了四名黑人小女孩。
那一年,出生并居住在伯明翰的现任美国国务卿赖斯8岁。四名遇难女孩中的一位,是赖斯童年的玩伴。后来赖斯回忆说:“当时我没有见到(爆炸),但是我听到了,我也感觉到了,那里距离我父亲的教堂只有几个街区。那声音我永远不会忘记,将会一直在我耳朵里回响。”
在16街教堂的斜对面,如今建有一个街心花园。马丁·路德·金的塑像在街心花园中心凝视着对面的教堂。街心花园内,一组雕塑再现了当年民权运动中间的暴力与紧张。两只高高跃起露出犬牙的警犬向你扑来;一个警察揪起一个少年的衣襟挥拳要打;两个人蜷缩在墙角,高压水枪正对着她们。马丁·路德·金领导了爆炸案后的善后与抗议活动。伯明翰的市长与警察局长则公然站在维持种族隔离政策一边,宣称美国最高法院要求结束种族隔离的判决导致了爆炸案。
我们行走在这个街心花园里,阅读介绍文字,回想那段历史。几个黑人青年一直在花园里闲逛。在我们上车前,一个黑人青年走过来,伸出手对我说:“我饿,能给我点钱吗?”眼前这个健康却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好像在提示我,所谓种族间的平权,是一条多么漫长的道路。法律与政治意义上的平权容易,社会与经济上的平权则要艰难得多。
在阿拉巴马州首府蒙哥马利有马丁·路德·金担任牧师的第一个教堂。那是一个在州议会前面的极小的教堂。他在这里领导了著名的蒙哥马利抵制公交车运动。可以说,这里不仅是马丁·路德·金民权事业的起点,也是美国黑人民权动的起点。当年民权活动分子罗莎·帕克斯拒绝给白人乘客让座、并被警察逮捕的地点,现在除了一块牌子,已经完全没有历史感。一所博物馆、一个当地大学占据了街道旁边的建筑。很难想象,马丁·路德·金与被他鼓舞和领导的美国人,从这里出发,向前走了那么长的路。
蒙哥马利有一座民权运动纪念碑。纪念碑由两部分组成。一个黑色的圆锥形石盘,水流从石盘中间流出,盘上刻着40个民权运动死难者的名字和历史事件;按照华裔设计者林璎的构想,水具有舒缓和疗救创痛的功能。在这个圆盘的后面,则是一面黑色的墙体,水流从墙顶端流下,不断冲刷着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我们不会满意),直至公正似水奔流,正义如泉喷涌。”
我喜欢这里的水,至柔,抚慰着受伤的心灵;至刚,冲刷出更公正的社会。而马丁·路德·金,只不过是圆锥石盘上的一个牺牲者的名字而已。
在美国南方各州旅行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不期然地与马丁·路德·金的脚步相遇。2008年8月,当非洲裔美国人奥巴马被历史性地提名为民主党2008年总统候选人时,我们看到,金博士的脚步又向前跨进了深具象征意义的一步。
今日的亚特兰大是一个漂亮而繁华的大都会。这个城市因为举办了1996年夏季奥运会而为中国人所熟知。在市中心的奥林匹克公园里,我们很容易地就找到了铭刻着邓亚萍、刘国梁、伏明霞和熊倪等人名字的大理石。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特兰大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大都会,城市定位也迅速从美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国际大都会。
在这样一个光鲜亮丽的大城市,美国南方的味道似乎已经不浓了。这座城市像是漂浮在整个南方上的一个孤岛,就像马丁·路德·金和他夫人的坟墓。他们长眠在离金博士故居一个街区的地方——一池长方形的碧水当中的一个“孤岛”上,前面是一团常明火。
其实我是很怀疑金博士本人是否喜欢这“奉若神明”的墓地。人死了,活着的人把坟墓修得庄严乃至神圣,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今天,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教材读本,都已经把马丁·路德·金及其事业作为美国人“自由史”的一部分。可以说,金已经被置于神坛。从金的墓地,我们看不到民权运动中曾经的冲突、紧张与流血。也看不到历史的细微复杂之处:民权运动内部当时存在着各种矛盾与分裂;金的“非暴力”曾经招致“自己人”的强烈批评;金与美国政府之间既斗争又合作的历史;传说中金博士在私生活上的放浪形骸,以及他与苏联间谍的关系……很多关于他的谜团仍未被解开,但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不会像纪念符号那样简单而美好。
阿拉巴马:张力与暴力
从佐治亚往西,田纳西往南,就进入真正的南方核心地带阿拉巴马。这里大片肥沃的土地曾被称为“黑色地带”,遍布棉花种植园,黑奴在内战前占据该州人口的近一半。这里也长期是对黑人种族隔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在阿拉巴马州最大的城市伯明翰,市中心的16街旁有一座基督教浸信会教堂。如今这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教堂。1963年,黑人民权领袖以这里为聚会地点,推动结束伯明翰公共场所的种族隔离,并且初步达成了协议。9月15日,三K党徒在这座教堂中安置了炸弹,炸死了四名黑人小女孩。
那一年,出生并居住在伯明翰的现任美国国务卿赖斯8岁。四名遇难女孩中的一位,是赖斯童年的玩伴。后来赖斯回忆说:“当时我没有见到(爆炸),但是我听到了,我也感觉到了,那里距离我父亲的教堂只有几个街区。那声音我永远不会忘记,将会一直在我耳朵里回响。”
在16街教堂的斜对面,如今建有一个街心花园。马丁·路德·金的塑像在街心花园中心凝视着对面的教堂。街心花园内,一组雕塑再现了当年民权运动中间的暴力与紧张。两只高高跃起露出犬牙的警犬向你扑来;一个警察揪起一个少年的衣襟挥拳要打;两个人蜷缩在墙角,高压水枪正对着她们。马丁·路德·金领导了爆炸案后的善后与抗议活动。伯明翰的市长与警察局长则公然站在维持种族隔离政策一边,宣称美国最高法院要求结束种族隔离的判决导致了爆炸案。
我们行走在这个街心花园里,阅读介绍文字,回想那段历史。几个黑人青年一直在花园里闲逛。在我们上车前,一个黑人青年走过来,伸出手对我说:“我饿,能给我点钱吗?”眼前这个健康却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好像在提示我,所谓种族间的平权,是一条多么漫长的道路。法律与政治意义上的平权容易,社会与经济上的平权则要艰难得多。
在阿拉巴马州首府蒙哥马利有马丁·路德·金担任牧师的第一个教堂。那是一个在州议会前面的极小的教堂。他在这里领导了著名的蒙哥马利抵制公交车运动。可以说,这里不仅是马丁·路德·金民权事业的起点,也是美国黑人民权动的起点。当年民权活动分子罗莎·帕克斯拒绝给白人乘客让座、并被警察逮捕的地点,现在除了一块牌子,已经完全没有历史感。一所博物馆、一个当地大学占据了街道旁边的建筑。很难想象,马丁·路德·金与被他鼓舞和领导的美国人,从这里出发,向前走了那么长的路。
蒙哥马利有一座民权运动纪念碑。纪念碑由两部分组成。一个黑色的圆锥形石盘,水流从石盘中间流出,盘上刻着40个民权运动死难者的名字和历史事件;按照华裔设计者林璎的构想,水具有舒缓和疗救创痛的功能。在这个圆盘的后面,则是一面黑色的墙体,水流从墙顶端流下,不断冲刷着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我们不会满意),直至公正似水奔流,正义如泉喷涌。”
我喜欢这里的水,至柔,抚慰着受伤的心灵;至刚,冲刷出更公正的社会。而马丁·路德·金,只不过是圆锥石盘上的一个牺牲者的名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