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片月

来源 :家庭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nger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秋
  北京旧时过八月十五中秋节,有一样外地没有,而最招孩子们喜爱的怪东西:“兔儿爷”。这又像是玩具,又像是“神灵”的怪东西,凡在北京度过童年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江宁夏仁虎老先生《旧京秋词》道:“银枪金甲巧装排,扑朔迷离总费猜,泥塑纸糊儿戏物,西风抬举上高台。”诗后自注道:“中秋儿童玩具曰兔儿爷,其雌者曰兔儿奶奶,识者所嗤,然愚民或高供以祈福焉。”这是一种什么玩艺呢?简单地说,是一种泥人玩具,说的更具体一些,就是一种用模子脱出来的,人身兔面的泥俑玩具。脸上红白相间,也十分漂亮。说是“兔脸”,也不完全是兔子的样儿,而是人脸,只是嘴是“兔唇”,画成一个红色的三叉形。另外上面有两根大耳朵,做成一个银枪金甲红袍的坐像。兔儿爷有大有小,最大的三尺多高,小的也有四五寸高。有一种嘴唇做成活络的,空心中有线可拉,拿在手中玩,一拉中间的线,嘴唇就乱动,十分好玩,叫做“刮打嘴兔儿爷”。这个名称,不要说在外地,恐怕在北京,也很少有人知道了吧。做的最讲究的兔儿爷,面部贴泥金,背后插彩绸护旗背,像戏台上的武将一样,颇为威风。
  我常常想,历史上有许多不知名的创造家,都很值得人佩服,是谁别具慧心,创造出这么好玩的兔儿爷呢?它的来源似难详考,但在明代就有了。明人纪坤《花王阁稿》记云:“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纪坤是阅微草堂的先人,这条记载,朱彝尊编《日下旧闻考》并未采入。整补所引还是《帝京景物略》的记载,只有“月光纸”,上面“缋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偏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尺,大者丈,工致者金碧缤纷”。我想最早创造做泥人兔儿爷的,大概就是照这“月光纸”上的像塑的。这自然会大受孩子大人的欢迎,因而越造越精,越流传越久,就演变成为历史风俗。《燕京岁时记》也详细记载了当时兔儿爷摊子云:“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最后一句,是针对当时陋俗“相公”说的,现知者寡矣。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摊前簇拥着孩子们。但是孩子们看着高兴,大人们却不见得高兴。端午、中秋、除夕三大节,中秋好过,而还账却是艰难的啊!因为当年平时生活日用,都是赊账,要到节下集中还账。中秋是大节,一夏天的账都是要还的。《道光都门纪略》杂咏道:“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人们看到满街摆出兔儿爷摊子,不免都发愁如何还账了。这首诗是很生动地写出了当年北京中秋节近的街头风光的。
  清人都门竹枝词中说到兔儿爷的也很多,比较早的,为乾隆乙卯,即六十年(一七九五年)杨米人所写。诗云:“团员果共枕头瓜,香蜡庭前敬月华。月饼高堆尖宝塔,家家都供兔儿爷。”诗中说的十分明确,其时去《红楼梦》时代不远,而《红楼梦》中却未写到供兔儿爷的趣事,不免有些遗憾了。创造这个怪玩具的是谁,我虽然不知道,但我总感到它是严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杰作。真是的,那金盔金甲,骑着老虎、大长耳朵、白面红唇、背后插着纛旗雄踞街头的兔儿爷,配上盛开的鸡冠花,多么招人喜爱呢!孩子们有时却唱到:“我看你嘴又豁,眼又斜,好象八月十五的大兔爷……”兔儿爷好玩,但人像兔儿爷则可厌了。前引夏仁虎先生的《旧京秋词》,写于抗战那年秋天。所谓“儿戏物”、“上高台”,诗人微旨,是对当时汉奸上台的辛辣讽刺。
  二、供月
  在人类生活中,想象的东西,有时候比实际的要美丽的多。“阿波罗”飞船,把人载到月球上,那里是死寂一片,并不美丽;但在我们的想象中,确实美丽的嫦娥、玉兔、桂树、广寒宫殿……五十年前,有一年的八月节,在北京一条胡同中一个小小的院子里,母亲把一张高桌,摆在北屋台阶下面,斜着向东南方向,桌前系上桌围,桌下铺上红地毯,供上“月光马儿”(即印有“太阴星君”、“月光遍照菩萨”的神纸)、“兔儿爷”、鸡冠花、两盘月饼、一盘水果、鸭梨、葡萄、沙果、半个西瓜切成花牙形,也放在盘中,摆上“五供”。蜡钎上点上两只四两重的红蜡,烛影摇红,花团锦簇,一切布置就绪之后,差不多已经快晚上七点钟了。这时小院中夜凉似水,碧天无云,少焉,一派寒光由垂华门东南角处冉冉升起,整个院落沐浴在“纱幔”中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