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道德教育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技术发展的轨迹难以预测,各种创新层出不穷。虽然这样的速度让人兴奋,但我们也因此经常缺乏时间去考虑技术可能带来的意外的结果。我们发现自己往往无法有效地应对信息时代的诸多敏感事件,如网络欺凌和性短信等,因为它们似乎无孔不入。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设法教育我们的孩子去有意识、有思考地驾驭这个快速变化的数字时代。能否应对好这一挑战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以下有关数字时代儿童教育的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教我们的孩子拥有两种生活还是一种生活?
  “两种生活”的观点认为,学生在学校应该过传统的生活,在学校外过数字化的生活。该观点认为,孩子们能很自然地使用某些技术,但技术本身过于昂贵,而且会带来一些问题,或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使学校数字技术的使用无法实现有效、可靠。该观点还认为,技术生活方式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问题在学校课程中并不重要,而且孩子们将需要在没有教师或教育系统的帮助下,自己独立下一番功夫解决网络安全、技术可靠性和数字公民权等问题。
  与此相反,“一种生活”的观点认为,帮助学生过上一种完整的生活,正是我们教育者的工作。我们应该建议他们不仅在学校使用技术,而且应该在社区和社会等更大范围内去谈论并使用它。
  如果我们期望未来人们不仅是以数量来衡量成功,同时也以人性来衡量成功,那么我们必须帮助数字时代的孩子用个人责任感、社区责任感乃至全球责任感来平衡个人对数字技术使用的权利。学校是一个能帮助孩子成为有能力的数字公民的地方,它能使孩子们不仅能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技术,而且也能有责任感地、明智地使用技术。要实现这一点,我们必须帮助孩子过一种生活(而非两种生活)。
  连接过去与未来
  回顾过去,历史似乎一直很温和。在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间,我们相对停滞了几千年。在信息时代超速运转之前,我们又喘息了几个世纪。而现在这些变化来得如此之快,以致我们不再谈论时间,而改为说“波”,因为“波”只是从顶峰到低谷,持续的时间很短,而且马上为下一个不可预测的可能改变一切的发展腾出空间。这一超速运转的信息时代以因特网已经拥有两亿成员,手机能确切地知道你在哪里、你喜欢吃什么,第一个自我复制的生命形式是计算机所创造的而自豪(文特尔,2010年)。我们可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我们知道这点:未来将呈指数变化。
  有一点没有改变,那就是德图佐斯(Dertouzos,2001)所说的在我们每个人体内的“古人类”。尽管我们可以把那些在空中穿行并降落到半个地球开外、别人屏幕上的信息看作是一些全新的东西,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简单地看做我们在使用工具扩大与他人交流时所做的最新的尝试。扩大交流是人们的基本欲望,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祖先。这两种视角对人们建构数字时代人类境况的全貌都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和数字时代的人类都渴望建立社区,也渴望所有能使社区成为可能的事情,如生存、有效交流、稳定的文化、有目的的教育和创造性的表达等,这是把我们与祖先连接起来的纽带。这些事情的实现一直依赖于一个公民公约的建立。但今天,建立该公约需要我们付出比以前更广泛的社会努力。它需要建立在一个扩大的行为概念上,该概念超越了现实的物质,将虚拟的东西也涵盖进去。
  为了教我们的孩子掌握这个新的公民权,我们需要将他们的数字工具整合到学校的综合流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明智、富有成效地使用这些工具,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将这些工具运用到更大的背景中,如在本地或全球视野内建立群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想象一个健康、多产的未来。如果我们将技术从学校生活中驱逐出去就不能实现这些目标。
  为什么需要道德教育
  现在,K-12学校为应对数字时代的网络欺凌、版权侵犯等各种行为,采用了这样两种措施,即通过具体分析或随意封锁大部分互联网信息,和开除违反了学校任何信息化规定的学生。第一项措施无法确认所有数字事件以最好的方式相关联。第二项措施在教学生如何成为数字公民方面没有任何作用。这两种措施相当于向学生说明,他们需要在学校外面,在周围内有承认的情况下去追求数字利益。
  第三种方法在等着我们,即为数字时代的青年建立有前瞻性的、积极的道德教育项目。这些项目将取代社区情境下的数字活动,而不是将数字活动从学生的个人生活中驱逐出去。
  正式的、非正式的道德教育广泛存在。从柏拉图时代到艾森豪威尔时代,我们曾认为老师可以告诉孩子们去做“正确的事情”。大约到了19世纪6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到道德相对主义和价值澄清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每个人必须自己弄清楚对他而言什么是“正确的事情”。无论我们如何看待这个发展,它都构成了从未知到伦理道德的重要一步。在缺乏由社区定义的、被广泛应用的价值的情况下,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料。
  自20世纪60年代,对将道德教育整合到学校中这一事件,公众支持的声音时起时跌。但由于一些具有社会破坏性的数字技术将永远挑战我们的稳定感和社会感,这种游移不定的时代已经结束。由于网络空间的极端自由、匿名性和普遍性等特点,价值教育和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学校已经非正式地开始解决数字化道德教育问题,它们通过可接受的因特网,使用协议详细说明了学生在网络上的虚拟行为规范。但是,这些规范虽然重要,却还不够。我们需要建立正式的数字公民项目,以深入、直接、全面地进行数字时代的道德教育。
  理想的教育委员会
  想象一个理想的教育委员会,其成员致力于在整体意义上满足数字时代人们的需求。除了用基于项目、基于探究、基于合作的教学方法替代以往以学科为中心、以应试为导向的方法,教育委员会还将为数字公民建立一个道德教育项目,这个项目必须在学区铺开,渗透到整个课程体系当中,并且教育委员会要有持续的审查。
  我们认识到,除非技术与学校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教育委员会重新调整学区的信息技术部门,让它向学校开放互联网,并为学生使用的个人通讯设备腾出空间,否则学校不能领导其学生成为数字公民。教育委员会要为教师提供其所需要的能高效解决数字公民问题的培训。通过培训,教师、图书管理员和学校辅导员能成为帮助学生驾驭与数字化生活方式有关的伦理问题(见“数字公民权问题”)的道德教练。
  理想的教育委员会将如何制定一个面向道德教育项目的价值框架?它将如何鉴定普遍、稳定的且在年轻人所面对的数字时代中同样适用的价值观?
  调整传统价值观以适应数字时代需求
  引领传统道德教育项目的一个根本信念是,这些项目必须以社区的价值观为基础。这意味着要在社区中举行公开会议,社区成员在会议上共同讨论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价值。通常情况下,会议最终将会产生一个包含6~12个价值的价值清单,每个价值都会有其定义,或许还会有解释每个价值的预期行为和技能的组合。
  甚至在数字时代以前,这个方法也经常有争议(尽管有益)。价值必须与数字领域新出现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这一事实使得该方法更加具有挑战性。学校应该呼吁学生进行各种尝试与努力,因为:首先,学生对网络世界中的机会与风险知道的远比大部分成人知道的多;其次,他们的加入给了成年人和青年一个讨论的机会;最后,像成年人一样,学生将更愿意遵守他们自己制定的价值标准,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价值标准。
  尽管目前没有明确规定一所学校或学区的道德教育框架应该包括什么价值,但我们可以从检查州教育部是否已经接受了价值制定任务着手。许多由其他组织创建的清单同样也可以提供讨论的基础。
  例如,由教育领导国际中心开发的“特别品质的12个指导原则”是:适应、同情、沉思、勇气、诚实、创造、忠心、乐观、毅力、尊重、责任和信任(www.leadered.com/guiding_princ.html)。
  由Heartwood学院开发的“7个全球的道德属性”是:勇气、忠心、公正、尊重、希望、诚实和爱(http://heartwoodethics.org/1-approach/framework.asp) 。Heartwood网站上也有“其他道德属性”和“其他道德框架”的链接。
  这些价值似乎在任何时代都适用,但在网络世界中却还需要进行细微的调整。例如,“尊重”对许多价值清单来说都很常见,也可以在本地、全球和数字化的社区群体中对其重新界定。或者以Heartwood学院对“诚实”的定义为例,可以将原来的定义,即“在原则、意图和行为上的光荣品质”修改为“在包括网络空间的任何群体在原则、意图、行为上的光荣品质”。
  在数字时代,一些传统的价值可能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重视。例如“移情”,这一价值日益重要,因为网络的虚拟空间所提供的有关交流信息如何被接受和解释的社会线索很少。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努力,通过不同的技巧来想象别人在感受与理解什么。在数字环境中,其他价值可能还需要加以提炼,尤其是要给予清晰的定义。例如,偷窃与安全问题,在真实生活中其概念非常清晰,但在虚拟世界中却不是这样。
  问题是数字时代道德教育项目的许多微调工作已经完成。聪明的、有爱心的人已经建立了非常有用的价值框架和材料,这些框架和材料所体现的很多智慧是永恒的。接下来的工作是公开讨论这些框架,修改它们以使它们能与人们在任何场所的行为关联起来,不论是真实的或虚拟的,数字的或模拟的,还是局部的或全局的行为,并将这些价值贯穿在整个学校课程中(请参阅“数字道德教育资源”)。
  将技术置于更广泛的社会情境中
  把学生的两种生活结合起来意味着我们需要设定目标,要求学生意识到技术大部分是无形的,要求学生从技术所带来的机会与责任的角度去评价技术。因此,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使用技术,更要帮助学生质疑技术。想象一下,一个学区如果设定以下目标其学生的行为将会有多大的不同:学生要学习他们在学校中使用的每一项技术和媒体应用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将技术从单纯的工具扩大到学习和探究领域,这与二十年的教育技术规划相违背,因为教育技术规划只是致力于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与教学中。然而,如果要我们的学生不仅成为技术的娴熟使用者,同时也成为睦邻,成为见多识广的选民和公民,那么扩大技术的角色正是我们要做的。
  数字公民问题
  以下只是综合数字公民课程所要包含的一部分问题。
  ·平衡。理解技术在过去、现在的作用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培养一种平衡感,有了这种平衡感,人们能将机遇看作责任、将权利看作警示、将个人价值的实现看做社区和全球的幸福。
  ·安全和治安。理解网络活动为什么可能对你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学会保护你自己的隐私、尊重他人、识别不合适的在线交流和一些不良网站(例如包含性内容和其他面向成年人的资源)。
  ·网络欺凌。理解网络欺凌的潜在的破坏性的影响,理解网络欺凌是如何与个人诚信、同情心和负责任的行为的道德原则相违背的。
  ·色情短信。理解使用手机拍摄和传播自己或他人的有关性的照片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版权与剽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并认真思考未经允许使用网络资源是否合法(一个由“正确使用”的指导方针所界定的复杂而模糊的法律领域)且合乎道德。
  数字时代道德教育资源
  这个网站(http://jasonOhler.com/dc)提供了许多数字公民资源的链接。下面是其中一部分。
  ·常识媒体 (www.commonsensemedia.org/educators)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的数字扫盲和公民课程,该课程包括三个方面,即安全和治安、数字公民权、信息素养。此外,还有免费的媒体教育材料供学校和家长使用。
  ·道德教育合作企业(www.character.org)提供了许多资源和出版物,包括道德教育质量标准:学校和学区采用的一个自我评价工具(www.character.org/uploads/PDFs/Pub_Quality_Standards_.pdf)。
  ·因特网使用安全与责任中心(www.cyberbully.org)包含几乎所有领域网络安全与责任的资源。这些资源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和管理人员。
  ·教师先行(www.teachersfirst.com/safety.cfm)提供了一个供所有年龄段学生采用的因特网安全课程和资源的大集合。
  译者注:“两种生活”即校园外的数字化生活和校园内的传统生活;“一种生活”即校园内外均为数字化生活。
  编译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王永丽)
其他文献
近日,福建泉州发现一方清康熙年间临济高僧的墓志铭。该墓志铭高36厘米、宽47.5厘米、厚2.5厘米,黑叶岩质地。墓志最上一行为篆额(从右到左),篆文字径1.7×2.8厘米,正文部分为楷书,字体端庄秀丽,计33行,每行最多27字,直径0.8×0.8厘米,最少8字,总计858字。  粗看该石刻似乎是明末清初闽南一带再普通不过的一方墓志铭。然而,经过研读志文后,笔者立刻发现墓志主人锐锋禅师竟是位不世出的
地沟里的餐桌  有关专家所言,在餐馆吃十次饭,就可能有一次会吃到地沟油。  果如是,地沟里倒影出来的是当代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道德肖像。  这显然不是某一个行业的悲剧。你站在地沟里蒙混别人,别人在牛奶里搞三聚氰胺。你让别人恶心,别人让你寒心。整个中国食物生态,已经被几乎所有食物制造者,搞得几近崩溃。  市场经济的原则是,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但若供给无良知,需求就无保障。人生而追求的不是一再比低的道德底
【摘要】三级跳远是中学阶段的田径教材,对中学生来说,三级跳远相对复杂,有较多的技术细节需要学习和掌握。如何较好地帮助学生练习并掌握三级跳远是当前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入手,根据中学生身体素质,建立三级跳远教学分层推进教学模式,以期突破当前中学三级跳远教学中存在的难题。  【关键词】中学 三级跳远 分层推进 教学模式  三级跳远技术是一项连续性动作,具有内在“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