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语文中的音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proklklkl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审美角度看,无论本身的音韵节奏声情,还是在情感抒发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起伏顿挫,古典诗文都具有一种音乐美的特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再为学生“分析出”情感,“板书出”语言技巧,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去“倾听”语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将语文的古诗文学习融于自己的审美体验中去,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真正领悟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主旨。
  【关键词】古典诗文 语言 情感 音乐性 审美体验
  
  如果说,语文意味着一种美,那么,我想说,古典诗文是语文中最优美的景、最浪漫的歌!我们应该学会欣赏文学中的景,我们更应该学会倾听和吟唱:语言的音乐,情感的歌!
  一、来自于语言的音乐美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其唇齿间的抑扬顿挫所体现出的音乐性是如此鲜明而具有特色。诗歌,作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载体,更凸显出这一特点!
  中国最早的文学体裁是诗歌。后世种种文学体裁,如词、曲、散文等等归根溯源都源于诗!所以我想以诗歌为例,来探讨来自于语言的音乐美!
  汉语国度里,音乐和诗歌本就是血浓于水的关系。诗歌,原本就是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与音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先秦到两汉期间,绝大多数诗歌是要和乐演唱的。我们都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这个分法恰恰是凭据音乐来分的。及至唐代、宋代的俗乐都是要配以诗词而唱的。
  现代诗人闻一多曾经提出了诗歌三美的主张,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徐志摩尤重音乐美。他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然而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往往更重视诗歌绘画性的特点,而对诗歌的另一种特性——音乐性,则简要谈之,甚至忽略过去。
  中学诗歌教学应让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在语文教学实施中,多数教师对诗歌的韵律往往视而不见,即使偶有顾及,大多是笼而统之的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或用韵得当等,这样的空话、套话完全适用于任何一首有韵的诗歌,至于落实到具体的一首诗歌,其文字的声音和情感、意义有什么关系,往往语焉不详。这样的分析讲解显然是空洞抽象的,学生对诗歌音乐性既不知其然也不知所以然,也是可以预见的。
  我们要学习诗歌语言,不只是学习诗歌的语言理论,语言理论要涉及但不可涉及太多,否则会超出学生的领悟力,反使他们觉得艰涩难懂,失去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我们要让学生学的是情感浸润下的诗歌语言,我们要让学生去感受诗文语言的丰沛的美。
  古人写诗讲究“随情选韵,因情定声”。在中学时代,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诗歌语言知识,讲授一些诗歌平仄押韵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平仄、音律以及声情等,感受汉语语音和情感的联系。
  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渭城”要读长,“朝雨”要读短促,“浥”、“更”、“无”要读成重音,突出诗的内在情感。“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语调上应作如下处理:读升调时音量逐渐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读降调力度从强渐次减弱,语速缓慢,语尾音节低沉且拖长,以表现诗人对友人临别依依、眷恋不舍的情感。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交错对应,以起到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这首诗因其便于吟唱,表留恋送别之情,后被谱成名曲《阳关三叠》。
  再比如讲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分析,学生不难理解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孤寂凄清的心情,而这恰与词人选择的“i”韵入声调密切相关。因为“i”为高元音,开口度小,发音低沉压抑,而入声调发音短促,欲说还休,适宜表现急切、抑郁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之风,被总结为“沉郁顿挫”,这指的不仅是他语言的特点,更是其声情方面的特色。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除了鉴赏动词的妙处以外,诗的用韵更是不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该诗开篇用“号、茅、郊、梢、坳”发音响亮的平声ɑo韵描绘狂风肆虐、横扫一切的景象,以“声”写势。接下来换成“力、贼、得、息、色、黑、铁、裂、绝、彻”短促的开口度小的入声调叹息、感叹个人命运遭际。结尾两次换韵,先是用语气平和的平声调抒发诗人经世济民、忧乐天下的理想抱负,最后以入声韵收篇,表达对天下寒士命运的真挚关切。其贯穿诗歌末尾的声腔气韵,让人如临其境,如感其情!犹如一首豪壮的悲歌,唱出诗人的忧天下之感怀和济天下之抱负。倘若离开对该诗用韵的分析,我们就很难具体感受沉郁顿挫的老杜诗风。
  所以,在古典诗文的教学中,我们如果缺少对语言的分析,就不能真正地感受到诗歌的质感,那么情感的理解犹如空中楼阁,飘飘然难以捉摸。
  重视诗歌的语言教学,实际上是现今语文课程目标所主张的积累与整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更加圆融在一起,改变以往的诗词情感教学和语言知识教学脱轨的现象。
  来自于语言的音乐美,实际上也是一种汉语的语言特色,我们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汉语的责任,所以一定要重视它。
  二、来自于情感的音乐
  汉语的美,美在它的音节和韵律,但“无语则无文”,“无文则无所谓语”,“语文”这个概念本身就融合了二者。那汉语言组建的诗文本身就是也体现着美——内容的美、情感的美,它们犹可以音乐比况之!
  这里,我更想重点谈谈来自于情感的音乐美。
  如果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诗文的情感内容,会不会是一种更直接更贴合文本本身特点而更具有感染力的解读方式呢?
  语言分析和意象理解的最终目标,是把握诗文的情感!画面的转换,伴随着的情感的变化,其实也构成了一种美——乐曲的美。节奏起伏顿挫的情感难道不也是一首回味隽永的乐曲吗?
  这里以另一种重要的古典文学体裁——散文为例。有些抒情散文也带有诗歌押韵的特点,如骈文、赋文等,简直就是诗歌体裁的一种拓展!后来的很多游记以及抒情叙事散文也讲究平仄换韵和节奏。
  散文的篇幅较长一些,所以我以为古典散文的内容情感更加体现出一种音乐性。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选录了两篇古典散文,一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两篇同是被贬后的寄情山水之作,但风格截然不同。如果说诗歌是一支优美感人的独奏,那么散文就是一曲合声!我们将这两篇文章相比较后会发现:它们一首是波澜壮阔的交响乐,一首是轻灵梦幻的轻音乐。
  将《岳阳楼记》比作交响乐的原因正是范仲淹的感情同时兼有忧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犹如交响乐的主旋律一般!
  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景由点到面地铺展开,音乐不温不火地展开它开阔壮美的基调。“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便似一种余音,引领着后面的乐章!
  第三段描述了风雨的晦暗,这是文章中最为低沉的部分:“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雾冥冥,虎啸猿啼。”其冷色调的景致所表现的是作者深沉略带不平的情绪,然一句“登斯楼矣,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则迸发出一种忧心和愤懑,“然”和“矣”字像是一阵长长的叹息声。本段四字句,多押入声韵,显得急促有力,而这两个虚词恰当地缓和了情绪,让音乐舒缓下来,并过渡到下一段的“抒怀”。令人读来听来,并不觉突兀。
  风雨过后,是一片祥和与空明。接下来展现出迥异于先前的景色:有沙鸥、有锦鳞、有芷草兰花、有皓月长烟……这是一曲温暖明净、欢愉平和的音乐。“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里是本段喜悦情绪的高潮,并以此作结!
  结篇之段是作者的所思所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情深沉却不见低沉,真挚却并不显虚华。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的提出,则是用高调奏出这个贯穿全篇始末的主旋律,令人久久叹咏之!
  同是被贬后所作的山水名篇,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记》当算是一首恬淡优美、空灵细致的梦幻轻音乐了。
  同样写山写水,欧阳修这样着笔:“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二深秀者,琅岈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立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景物灵秀清俊、婉转有致,有别于范氏笔下“衔远山,吞长江”的粗豪泼墨。它的乐声应是细腻婉转而又沉缓圆润的洞箫之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接摹景,超尘脱俗,空灵清逸,几个“而”字更使得每一句都显得柔婉悠扬,四至八言不等的句式使其语调起伏变化、极富情致。此处用陶笛伴奏,更能表现作者恬淡平和的内心世界。
  这支“轻音乐”清新恬美,却也不乏活泼灵动的曲调!“醉翁”与民同乐,宴游山间,“临溪而渔”,“酿泉为酒”,“觥筹交错”,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不仅是“山水之乐”,更是“与人相交之乐”了。一句“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十分生动,略带诙谐之味,显示出作者虽然遭贬,却安然自得的乐观心境。
  活泼热闹之后,又将归于平静。“夕阳在山,人影散乱”,这首轻音乐由此渐入尾声。“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更是文章的一句神来之笔、乐曲的天籁之音。将“乐”推向一个很高的境界,情、景、理交融其中,显得韵味无穷、隽永而耐人寻味!
  在这两篇散文中,我们竟能听到如此曼妙的音乐。所以我想——如果,我们不再是那样枯燥地去教授诗歌;如果,我们不再是由意象“分析”出情感;如果,我们不再是我们在黑板上板书出古典诗文的语言技巧;如果我们带领孩子们去倾听,倾听语文的声音、作者的声音,更仔细地去倾听我们自己的心声,那么,我们不仅会着迷于语言文字的魅力,更会醉心于它所谱写的一曲浪漫情感之中!我们才是真正实现了教授古典诗文的初衷,达到我们教授语文这门学科的目的了吧!
  传统古典文学博大精深,如大海广博,如苍穹浩渺!她是华夏文化的艺术奇葩,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为一体,琅琅上口、音韵无穷、意境无尽。这些凝聚千年智慧的文学瑰宝必将会成为后代丰厚的文化食粮。
  今天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对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这些重担就落在我们身上,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无以承,何以扬?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刻苦钻研,提高自身文学文化素质和文学修养,在古典诗文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反思总结,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更好地传扬下去。
  ★作者单位:安徽省繁昌县职教中心;安徽省铜陵市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楚辞》中的《渔父》一篇设计了渔父这一人物,在文中他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一般将其解释为随波逐流,与世浮沉的人,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观点。  【关键词】《楚辞》 《渔父》 形象分析    《渔父》是《楚辞》里的一篇作品,里面写了两个人物——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其中渔父这一形象是作为屈原的对
【摘 要】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批准号为D/2008/02/176,主持人,赵长河)的中期汇报成果。该课题研究和探索了如何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从而促进作文教学及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教材开发 作文教学 教学效果    一、拙妇难为有米之饮    1.作文教学的现状  时代的进步,带来了生活的多彩和思想的多元。学生的作文天地比以前宽广得
【摘 要】新课改以来,阅读课堂教学的最大变化,就是在“怎么教”的“理念”上有着翻新出奇、翻空出奇的“新变”。但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怎么教”,却大都总是在“盲人摸象”般的热闹、“邯郸学步”般的滑稽、“东施效颦”般的蹩脚的层面上,继续着“聋子的对话”的“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的迷醉痴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恐怕还得在“既要好看(形式恰当),还要好吃(趣味雅致),更要好营养(素养提升)”三方面,多多地讲
【摘要】当前,作文教学出现了严重的急功近利倾向,从深处看来,这是整个社会审美畸变的反映。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从而矫正社会的审美标准,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品位。只有这样,中学作文教学才能真正纯净,学生才能写出真正优美的篇章。  【关键词】作文教学审美畸变审美品位原生态    我曾经一度困惑思索:高中作文教学到底怎么进行?是倡导
【摘 要】李白诗歌充满自由的精神与神奇的想象,在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突出的表现。本文以细致的文本分析入手,论述了作品中蕴涵的思想内涵,从而揭示出李白豪放、自由、飘逸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李白 自由精神 救世责任    人们都知道李白的诗歌大都是积极向上、豪迈奔放的,这是时代赋予他的精神和气质。李白又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诗人,他的自由之志在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不愿事
【摘要】《方山子传》的写作主旨应该包含四点内容,一是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个性的赞赏,二是抒发同为“不遇”的感慨,三是对当朝用人体制的揭露和批判,四是表达有识之士对明主的渴求。文章通过这丰富异常的主旨,最大限度地彰显了文人志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情怀。  【关键词】《方山子传》写作主旨理想情怀    广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二)是唐宋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是人物传记。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外引”,可以给教学增添现实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内联”,则可以把课内相关知识有机地融为整体,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外引内联”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外引 内联 文本 拓展    新课程理念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要使
【摘要】人们都追求课堂教的“活”,反对“闷”。但是有些课堂看似“活”,实则“闷”,有些课堂看似“闷”,实则“活”。关键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课堂教学;活跃沉闷;体验;思维    教学开放日,连听了几节公开课,内容都是文言文。几位老师的课各有特色,评课时引发了一场关于课堂教学的“闷”与“活”的争论。下面以一节阅读鉴赏课为例,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课堂教
近期,英国医学会、医学研究慈善机构协会、促进科学与工程协会、癌症研究所、工业联合会、物理学会、皇家学会、皇家工程学会、罗素大学集团、英国大学联盟10个英国最有影响的大学、科研和企业组织结成联盟,代表英国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界发表共同声明,呼吁新政府在制定英国“脱欧”后的发展规划时,将促进科研和创新放在核心地位。  该声明呼吁保守党领导人应致力于确保英国在科研和创新方面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承诺支持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实现阅读教学高效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阅读教学的过程出发,论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系列措施:展示魅力,点燃兴趣;感悟生活,培养兴趣;树立榜样,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延续兴趣。  【关键词】阅读兴趣 魅力 生活 榜样 习惯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具有传播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训练思维等功能。这样,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就显得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