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標准>>指出:在第一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低年级的学生知识比较少,综合思维能力比较低,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低年级如何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呢?
一、利用课前收集信息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我们的身边存有大量的数学信息,教师要把这些鲜活的信息引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为学生搭建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收集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各方面信息,并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和探讨;另一方面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一年级“小小商店”活动课.由于平时学生都有过直接或间接购物的经验。因此我课前先发动学生找出各种玩具、学习、生活用品等,再指导学生分类陈设物品、合理布置“模拟超市”,调查好各类物品价格,学生推荐出“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选,其他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还有哪些促销手段,在“超市”中进行展示。。,整个活动模拟买卖东西。在活动中学生要买什么东西,买多少等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价格等作出决定。设计一些与活动有关的开放性题,如:“拿5元钱买1个皮球,剩下的钱还能买点儿什么?学生争着答到:“可以买气球、铅笔、练习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多种方法解答。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在活动课中你碰到了什么问题,能把它告诉同学们吗?”这一问题一经提出,对于那些极爱表现自己,又不怕怯场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简直是大好时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手里拿着一张2元钱的学生说:“我要买一条3元钱的毛巾够不够,还差多少钱?”另一个手里拿着两张10元钱的学生说:“我要买一个16元钱的布娃娃,应找回多少钱?”还有一个手里拿着5张1元、5张2元和1张5元钱的学生说:“我要捐14元钱,可以用哪几张钱?”......由全体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在实践运用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兴趣高涨,既加深了对关于人民币的数学方面知识的理解,更可贵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实践活动课的发展趋势是改变封闭、安静的数学课堂为开放的活动场所,把书本静止的场景变成真实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从而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年级上册《认方向》后,我把活动课堂搬到了学生熟知的校园,到校园中去寻找“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先让学生在校园中认一认“东、南、西、北”各在哪个方向,说一说是怎么辨别的;再指一指自己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哪些景物,看谁观察仔细,记得清楚;然后老师说出周围的一个场所,请学生说说它在自己的哪个方向?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泛参与的机会,学生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理解和记忆,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一年级下册学习了用画“√”的方法《统计》后,我设计了“小小统计员”的实践活动课。在活动中我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统计本领,统计小组内组员的学习用品情况,以达到帮助学校的文具店店主进货的分配情况。这一设计通过让各小组收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感受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三、课后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有价值的数学
新的学大纲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如:测一测:在学过了厘米、米的认识后,让学生回家测一测身高、家具用品、家用电器房间等,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熟练地运用测量工具,而且还丰富的长度的感知。
查一查——在学习了人民币之后,课后多渠道搜集有关人民币的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热爱人民币的意识。
试一试——“今天我当家”,请家长协助,让学生单独采购一些生活用品,并让学生将所购买的东西与所用的钱数统计好,在小组里展示,并说一说购物感受。实践中,学生发现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
要想开展好活动课,教师还要注意做好活动定向的引导,以更好的组织好活动。要帮助学生把活动中的分工细化,要预见活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在备课时一定要去要预想可能碰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想到的越多,在出现突发问题的时候就越不会慌乱。
总之,让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不是简单的流于形式或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操作上。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在活动中锻炼才干,通过活动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愿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课让我们的数学更加丰富多彩!
一、利用课前收集信息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我们的身边存有大量的数学信息,教师要把这些鲜活的信息引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为学生搭建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收集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各方面信息,并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和探讨;另一方面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一年级“小小商店”活动课.由于平时学生都有过直接或间接购物的经验。因此我课前先发动学生找出各种玩具、学习、生活用品等,再指导学生分类陈设物品、合理布置“模拟超市”,调查好各类物品价格,学生推荐出“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选,其他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还有哪些促销手段,在“超市”中进行展示。。,整个活动模拟买卖东西。在活动中学生要买什么东西,买多少等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价格等作出决定。设计一些与活动有关的开放性题,如:“拿5元钱买1个皮球,剩下的钱还能买点儿什么?学生争着答到:“可以买气球、铅笔、练习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多种方法解答。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在活动课中你碰到了什么问题,能把它告诉同学们吗?”这一问题一经提出,对于那些极爱表现自己,又不怕怯场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简直是大好时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手里拿着一张2元钱的学生说:“我要买一条3元钱的毛巾够不够,还差多少钱?”另一个手里拿着两张10元钱的学生说:“我要买一个16元钱的布娃娃,应找回多少钱?”还有一个手里拿着5张1元、5张2元和1张5元钱的学生说:“我要捐14元钱,可以用哪几张钱?”......由全体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在实践运用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兴趣高涨,既加深了对关于人民币的数学方面知识的理解,更可贵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实践活动课的发展趋势是改变封闭、安静的数学课堂为开放的活动场所,把书本静止的场景变成真实地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从而给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年级上册《认方向》后,我把活动课堂搬到了学生熟知的校园,到校园中去寻找“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先让学生在校园中认一认“东、南、西、北”各在哪个方向,说一说是怎么辨别的;再指一指自己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哪些景物,看谁观察仔细,记得清楚;然后老师说出周围的一个场所,请学生说说它在自己的哪个方向?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泛参与的机会,学生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理解和记忆,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一年级下册学习了用画“√”的方法《统计》后,我设计了“小小统计员”的实践活动课。在活动中我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统计本领,统计小组内组员的学习用品情况,以达到帮助学校的文具店店主进货的分配情况。这一设计通过让各小组收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感受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三、课后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有价值的数学
新的学大纲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如:测一测:在学过了厘米、米的认识后,让学生回家测一测身高、家具用品、家用电器房间等,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熟练地运用测量工具,而且还丰富的长度的感知。
查一查——在学习了人民币之后,课后多渠道搜集有关人民币的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热爱人民币的意识。
试一试——“今天我当家”,请家长协助,让学生单独采购一些生活用品,并让学生将所购买的东西与所用的钱数统计好,在小组里展示,并说一说购物感受。实践中,学生发现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生活经验。
要想开展好活动课,教师还要注意做好活动定向的引导,以更好的组织好活动。要帮助学生把活动中的分工细化,要预见活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在备课时一定要去要预想可能碰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想到的越多,在出现突发问题的时候就越不会慌乱。
总之,让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不是简单的流于形式或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操作上。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在活动中锻炼才干,通过活动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愿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课让我们的数学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