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中包含一个分支叫做童诗。通常来讲,童诗指的是其接受对象是儿童,并且非常适合儿童进行吟诵、听赏和阅读的诗歌,其中包括成人为儿童所写的诗歌,以及儿童自己所写的诗歌。因为它的读者是儿童这一特定对象,所以它所使用的语言、进行的联想和反映的生活都需要和儿童需求相符,需要是儿童喜欢并能够接受的类型。如此才可以很好地对儿童的思想情操进行培养,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想象力得到丰富,学习童诗能够很好地培养儿童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乡村实景课程的童诗滋养学生的诗心,以此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与文本相结合,培养儿童诗心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农村生活的儿童诗,这一些儿童诗对于提升学生的绿色诗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儿童诗与文本相结合,以此培养学生的绿色诗心。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有一首儿童诗《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梁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这一首儿童诗的诗境给学生出示情境画,在情境画中呈现秋天的景色,在秋天里,雪白的棉花、饱满的大豆、成熟了的高粱和稻子很容易吸引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幅图,说一说描绘了秋天的什么景色,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热情。最后,教师再出示这一首儿童诗,引导学生品读,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儿童诗的语言美,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绿色诗心。
引导审美体验,培养儿童诗心
乡村实景诗属于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将语言形式和意境两者的美结合到了一起。教师要想对现代诗歌进行深入地解读,就要对诗歌进行深入阅读,让自己走进诗歌中,进而对诗歌有一个立体、全面、深入审美体验。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对诗歌有一个深入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展开有效的语用实践。
例如,在对《走,我们去植树》这一诗歌展开教学时,该诗歌的第五自然段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为整体诗歌营造了良好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明白了植树的重要性,知道了只有通过植树才能够防止风沙,让大自然充满鸟语花香。教师基于学生的理解,让他们进行语言实践,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要进行引读,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其中的对仗之美进行感受,体悟诗歌的美感;然后,让学生基于多重朗读进行想象:“在进行植树活动时,少先队员会如何做呢?大家想到了怎样的植树活动场景?”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展开了拓展和想象,让他们深入感知了诗歌的意境,体会到了其中的美。除此之外,教师还通过多媒体将植树后的美丽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诗歌进行仿写,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达到从读迁移到写的目的,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没有单纯地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而是把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展开有效的学习。教师首先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体验,然后基于此搭建语言实践平台,讓他们对诗歌的表达魅力进行感受。
加强思辨对比,培养儿童诗心
在开展童诗教学时,教师要通过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欣赏,通过思考和对比来发现创作所带来的乐趣,体悟童诗的文字美。同时里面包含很多具有独特形态的句式,以及具有独特节律的诗句,这些都非常值得学生去欣赏和学习。
例如,在学习童诗诗意表达这一内容时,教师要通过对比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对诗歌所包含的情感意蕴进行感受,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笔者先将下面一段话念给学生听:“割稻机很爱玩儿,在稻田里跑来跑去不停步,割了很多稻子,人们欢天喜地。”然后出示诗歌:“割稻机很爱玩儿/跑来跑去/不停步/割了很多稻子/人们欢天喜地”此时,学生就发现了前后两段话的区别,他们对这一情况感到好奇:“老师,为何后面展示的诗歌里面不存在标点符号呢?为什么将其换成了行呢?”还有的学生发现,在后面展示的诗歌里面有了“嗨嗨”这一语气词。笔者让大家结合诗歌和原来的句子进行对比,并对其进行朗读,这样学生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此时,笔者让学生在诗歌的后面添加三个字,然后进行朗读。有的学生添加的三个字是“啪啪啪”,有的学生添加的是“打屁股”,有的学生添加的是“当当当”,还有的学生添加的三个字是“敲三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都感到非常兴奋,发现学写童诗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适当的通过对比辨析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游戏,让他们通过游戏来获得童趣,从而在心情很愉快的情况下进行写作。如此一来,学生的童诗创作信心就得到了很大地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拥有的表达能力较弱,不过他们童心很重。教师要将诗歌的种子播撒到儿童心中,让诗歌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他们学习诗歌、欣赏诗歌、创编诗歌,在诗歌中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总小学)
与文本相结合,培养儿童诗心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农村生活的儿童诗,这一些儿童诗对于提升学生的绿色诗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儿童诗与文本相结合,以此培养学生的绿色诗心。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有一首儿童诗《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梁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这一首儿童诗的诗境给学生出示情境画,在情境画中呈现秋天的景色,在秋天里,雪白的棉花、饱满的大豆、成熟了的高粱和稻子很容易吸引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幅图,说一说描绘了秋天的什么景色,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阅读热情。最后,教师再出示这一首儿童诗,引导学生品读,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儿童诗的语言美,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绿色诗心。
引导审美体验,培养儿童诗心
乡村实景诗属于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将语言形式和意境两者的美结合到了一起。教师要想对现代诗歌进行深入地解读,就要对诗歌进行深入阅读,让自己走进诗歌中,进而对诗歌有一个立体、全面、深入审美体验。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对诗歌有一个深入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展开有效的语用实践。
例如,在对《走,我们去植树》这一诗歌展开教学时,该诗歌的第五自然段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为整体诗歌营造了良好的表达效果,让学生明白了植树的重要性,知道了只有通过植树才能够防止风沙,让大自然充满鸟语花香。教师基于学生的理解,让他们进行语言实践,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要进行引读,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其中的对仗之美进行感受,体悟诗歌的美感;然后,让学生基于多重朗读进行想象:“在进行植树活动时,少先队员会如何做呢?大家想到了怎样的植树活动场景?”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展开了拓展和想象,让他们深入感知了诗歌的意境,体会到了其中的美。除此之外,教师还通过多媒体将植树后的美丽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诗歌进行仿写,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达到从读迁移到写的目的,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没有单纯地让学生进行文字训练,而是把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展开有效的学习。教师首先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体验,然后基于此搭建语言实践平台,讓他们对诗歌的表达魅力进行感受。
加强思辨对比,培养儿童诗心
在开展童诗教学时,教师要通过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欣赏,通过思考和对比来发现创作所带来的乐趣,体悟童诗的文字美。同时里面包含很多具有独特形态的句式,以及具有独特节律的诗句,这些都非常值得学生去欣赏和学习。
例如,在学习童诗诗意表达这一内容时,教师要通过对比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对诗歌所包含的情感意蕴进行感受,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笔者先将下面一段话念给学生听:“割稻机很爱玩儿,在稻田里跑来跑去不停步,割了很多稻子,人们欢天喜地。”然后出示诗歌:“割稻机很爱玩儿/跑来跑去/不停步/割了很多稻子/人们欢天喜地”此时,学生就发现了前后两段话的区别,他们对这一情况感到好奇:“老师,为何后面展示的诗歌里面不存在标点符号呢?为什么将其换成了行呢?”还有的学生发现,在后面展示的诗歌里面有了“嗨嗨”这一语气词。笔者让大家结合诗歌和原来的句子进行对比,并对其进行朗读,这样学生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此时,笔者让学生在诗歌的后面添加三个字,然后进行朗读。有的学生添加的三个字是“啪啪啪”,有的学生添加的是“打屁股”,有的学生添加的是“当当当”,还有的学生添加的三个字是“敲三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都感到非常兴奋,发现学写童诗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适当的通过对比辨析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游戏,让他们通过游戏来获得童趣,从而在心情很愉快的情况下进行写作。如此一来,学生的童诗创作信心就得到了很大地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拥有的表达能力较弱,不过他们童心很重。教师要将诗歌的种子播撒到儿童心中,让诗歌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他们学习诗歌、欣赏诗歌、创编诗歌,在诗歌中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五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