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2011年9月10日在贵州贵阳举办,共设置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龙舟、秋千、射弩、陀螺、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武术、民族式摔跤、马术和拟增设独竹漂共16个竞赛项目,表演项目160多项。这次大会的胜利开展对贵州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是一个极好的契机。
1 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现状概述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的东部,居住着有苗、布依、土家、仡佬、水、侗、白、壮、瑶等49个少数民族,约占全省人口的35%。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具备了文化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一种高价值,深内涵,广渗透的优秀文化。然而,目前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处境只能用“喜忧参半”来评价,“喜”的是贵州大地上有如此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有着深厚的“先天”根基,“忧”的是在当今社会体育意识和全民健身计划蓬勃兴起的“春天”并存着传统体育异常干枯萎缩的“秋天”。
贵州少数民族区依其美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随着近几年体育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倍受青睐,温度与日俱增,除了天然古奇的自然“静”文化外,各式民族风情表演活动的“动”文化无疑为民族区的文化起“画龙点睛”之功,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便是“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元素。然而,项目流失以及不景气是贵州民族体育所面对的现实问题(见表1),表明了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性的弱势。
2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要传承方式
2.1生产劳动
少数民族文化始终以歌唱生产劳动为主,贵州民族区地势奇特,经济落后,在原始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便传承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如布依族武术,其中很多套路的表演动作便是他们生活中所要经历的各种农活的耕作过程。
2.2群众体育
贵州每隔四年举办一次省农运会、省民运会,每年还有省运动会等体育赛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这些大型活动为载体,以贵州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计划为契机,宣传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清镇区将体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结合本地优良的自然条件,创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独竹漂、赛马等项目,并举办各种体育健身展演大会。由此可见,群众体育的热潮使丰富的、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更广泛、更大规模的得以传承。

2.3民俗与传统节日
民俗和传统节日从“俗”和“传”就能会意到“约定成俗”和“世代相传”,是一种有着扎实的根基和顽强的生命力的传承方式。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这些氛围中经久不衰的得以传承。以赛龙舟为例,端午节的龙舟会是贵州的传统时令节俗,在黔东南苗族、土家族广泛盛行。
3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瓶颈
3.1自然经济条件落后
民族区经济和都市发达区差距悬殊,基本在发达经济区的1/3以下,民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经济落后。同样,都市发达区和民族区体育产业相差亦悬殊,民族区未能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这一优势项目上振兴与发展是造成这一差距的重要原因。民族区未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正确定位,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拥有丰富的天然文化资源却没加以大力开发。
3.2人才匮乏
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离不开人才。参加两会的许多代表都提到“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瓶颈”。目前,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力市场流失情况甚为严重,原因分析如下所述。
4 传承规划
在清晰了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瓶颈的基础上,提出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的几个现实应对措施。
4.1建设培训基地
贵州有着广泛的少数民族群众基础和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本土内开展并不景气,甚至部分体育项目趋向流失已是事实。在民族区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基地,将体现以下几点意义:(1)不但可以挖掘、整理傳统体育文献,保存和保护、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实际开展民族区传统体育活动,带动少数民族区全民健身的开展。(2)可以形成一套科学的指导方法、理论研究、技术指导、竞赛和表演体系,为倍受关注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及农民运动会作充分的准备。(3)可以作为一项特色的品牌产业项目,通过打造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品牌产业,不仅有利于项目的传承,更有利于向产业化发展,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巨大影响。
4.2传统体育项目进学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及易开展、安全,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等优势,能较大满足广大师生特别是女学生的需要,有效防止学校“体育属男生”的不良现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区别于竞技体育的注重个体性,在操作过程中,注重集体的团结合作与鼓励,有利于友好关系的建立,并能培养积极、活泼的健康性格。
4.3人才建设
(1)鼓励并支持有杰出贡献的从业人员,做到物质与精神双奖政策,保证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建设。防止“孔雀东南飞”,而要“凤还巢”,贵州民族区飞。(2)高校科研人员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先导,正确的理论才能保证实践的可行,所以,大力发展并鼓励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带头人将势在必行。(3)重视“银色”人才,应充分培养、使用现有老年人才,依靠其熟悉贵州本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优势,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和体现价值的机会。
4.4政策支持
政府是调控的主体,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各地政府的调控功能,利用少数民族民俗、重要节日及运动会等机会,组织各式各类的传统体育活动,打造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品牌赛事,在继承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也为全民健身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 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现状概述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的东部,居住着有苗、布依、土家、仡佬、水、侗、白、壮、瑶等49个少数民族,约占全省人口的35%。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具备了文化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一种高价值,深内涵,广渗透的优秀文化。然而,目前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处境只能用“喜忧参半”来评价,“喜”的是贵州大地上有如此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有着深厚的“先天”根基,“忧”的是在当今社会体育意识和全民健身计划蓬勃兴起的“春天”并存着传统体育异常干枯萎缩的“秋天”。
贵州少数民族区依其美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随着近几年体育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民族风情旅游倍受青睐,温度与日俱增,除了天然古奇的自然“静”文化外,各式民族风情表演活动的“动”文化无疑为民族区的文化起“画龙点睛”之功,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便是“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元素。然而,项目流失以及不景气是贵州民族体育所面对的现实问题(见表1),表明了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性的弱势。
2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要传承方式
2.1生产劳动
少数民族文化始终以歌唱生产劳动为主,贵州民族区地势奇特,经济落后,在原始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便传承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如布依族武术,其中很多套路的表演动作便是他们生活中所要经历的各种农活的耕作过程。
2.2群众体育
贵州每隔四年举办一次省农运会、省民运会,每年还有省运动会等体育赛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这些大型活动为载体,以贵州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计划为契机,宣传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清镇区将体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结合本地优良的自然条件,创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独竹漂、赛马等项目,并举办各种体育健身展演大会。由此可见,群众体育的热潮使丰富的、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更广泛、更大规模的得以传承。

2.3民俗与传统节日
民俗和传统节日从“俗”和“传”就能会意到“约定成俗”和“世代相传”,是一种有着扎实的根基和顽强的生命力的传承方式。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这些氛围中经久不衰的得以传承。以赛龙舟为例,端午节的龙舟会是贵州的传统时令节俗,在黔东南苗族、土家族广泛盛行。
3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瓶颈
3.1自然经济条件落后
民族区经济和都市发达区差距悬殊,基本在发达经济区的1/3以下,民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经济落后。同样,都市发达区和民族区体育产业相差亦悬殊,民族区未能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这一优势项目上振兴与发展是造成这一差距的重要原因。民族区未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正确定位,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拥有丰富的天然文化资源却没加以大力开发。
3.2人才匮乏
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离不开人才。参加两会的许多代表都提到“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瓶颈”。目前,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力市场流失情况甚为严重,原因分析如下所述。
4 传承规划
在清晰了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瓶颈的基础上,提出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的几个现实应对措施。
4.1建设培训基地
贵州有着广泛的少数民族群众基础和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本土内开展并不景气,甚至部分体育项目趋向流失已是事实。在民族区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基地,将体现以下几点意义:(1)不但可以挖掘、整理傳统体育文献,保存和保护、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实际开展民族区传统体育活动,带动少数民族区全民健身的开展。(2)可以形成一套科学的指导方法、理论研究、技术指导、竞赛和表演体系,为倍受关注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及农民运动会作充分的准备。(3)可以作为一项特色的品牌产业项目,通过打造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品牌产业,不仅有利于项目的传承,更有利于向产业化发展,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巨大影响。
4.2传统体育项目进学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及易开展、安全,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等优势,能较大满足广大师生特别是女学生的需要,有效防止学校“体育属男生”的不良现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区别于竞技体育的注重个体性,在操作过程中,注重集体的团结合作与鼓励,有利于友好关系的建立,并能培养积极、活泼的健康性格。
4.3人才建设
(1)鼓励并支持有杰出贡献的从业人员,做到物质与精神双奖政策,保证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建设。防止“孔雀东南飞”,而要“凤还巢”,贵州民族区飞。(2)高校科研人员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先导,正确的理论才能保证实践的可行,所以,大力发展并鼓励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带头人将势在必行。(3)重视“银色”人才,应充分培养、使用现有老年人才,依靠其熟悉贵州本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优势,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和体现价值的机会。
4.4政策支持
政府是调控的主体,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各地政府的调控功能,利用少数民族民俗、重要节日及运动会等机会,组织各式各类的传统体育活动,打造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品牌赛事,在继承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也为全民健身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