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组织开展教学。正确认识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尊重学生,以情感人,密切师生间的感情,营造宽松和諧的教学氛围。教师要用身正为范的思想道德、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以身立教的审美素质去感染与吸引学生,提高教师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爱心 求学 一盏 明灯 高中数学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上散步。他一边沿着海边走着,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正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地拯救小鱼儿们的生命。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的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正因为有教师的存在,“问题学生”的生活从此有所不同——教师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我们应该能够并且一定会做得到的。
在这里,我希望我们的老师们永远记住:“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我们说“问题学生”是最有毅力的学生,因为他即使听不懂课堂上的内容,也得老老实实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教室里每天上完七、八节课,不能讲话,不能乱动,不能打瞌睡,不能干别的事情。我们说“问题学生”是最能承受挫折的学生,因为他经过了面临着无休止的考试,屡考屡败,但他还能屡败屡考。他经常受批评、讽刺、挖苦甚至打骂,早就筑起了抗挫折的“长城”,再遇失败,也能勇敢地、乐观地面对人生。
一个孩子如果总是受到负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自暴自弃。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在中国老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外国老师那里,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前者否定,后者肯定,哪一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呢?当然是后者。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应当反省、深思的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不仅是教师的美德,也是做人的美德。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宽容,是教师良好形象的又一种内涵,又一个可贵的素质。宽容的实质就是教师的自信:相信自己的人格,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昭示学生、熏陶学生、诱导学生、影响学生,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选择、自我进步的时间、空间与主动性,从而体现出教师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对学生宽容,一是学生不是敌人;二是学生都是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成人都难免犯错误,何况他们;三是宽容比训斥更能感化学生,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宽容是心底里对学生过错的谅解,也是体现师生关系的最佳途径与方法。
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要上好每堂课,我们教师就必须经常地博览群书,补充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思想之流,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
教师只有具备了符合自己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审美情趣的教学风格,才能使自己的实力与魅力得以充分显示。不管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还是偶发事件的处理,教学语言的运用,都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斟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巧妙有机地结合知识传授,展现自己的情感、意志和人格力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创新意识。比如,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重要定理、公式。对于这些定理、公式的学习,很多教师往往采取把结论告诉学生,然后加以证明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我们要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半独立或独立发现结论,以及如何证明自己发现的结论。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刻记住自己所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不能只关心自己认为需要关心的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学生中,往往存在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畏惧感。他们对数学考试和测验感到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他们有的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而害怕上数学课,甚至看到数学教师也不敢多说话。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及时关心、指导,则容易造成他们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直至放弃。因此,教师的情感辐射面一定要广,使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在关心我,老师在鼓励我,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在老师情感辐射下,激发出更多的情感体验,感觉到真情实感的流露对自己来说是如此的重要,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学会主动关心他人。
总之,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全局考虑设计教学活动。既要精心策划教学活动的过程,又要全面考虑营造一种积极的、平等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有充分发挥情感因素、表现自我情感态度的机会;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
关键词:爱心 求学 一盏 明灯 高中数学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上散步。他一边沿着海边走着,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正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地拯救小鱼儿们的生命。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的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正因为有教师的存在,“问题学生”的生活从此有所不同——教师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我们应该能够并且一定会做得到的。
在这里,我希望我们的老师们永远记住:“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我们说“问题学生”是最有毅力的学生,因为他即使听不懂课堂上的内容,也得老老实实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在教室里每天上完七、八节课,不能讲话,不能乱动,不能打瞌睡,不能干别的事情。我们说“问题学生”是最能承受挫折的学生,因为他经过了面临着无休止的考试,屡考屡败,但他还能屡败屡考。他经常受批评、讽刺、挖苦甚至打骂,早就筑起了抗挫折的“长城”,再遇失败,也能勇敢地、乐观地面对人生。
一个孩子如果总是受到负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自暴自弃。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倒满的水,在中国老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外国老师那里,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前者否定,后者肯定,哪一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呢?当然是后者。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应当反省、深思的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不仅是教师的美德,也是做人的美德。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宽容,是教师良好形象的又一种内涵,又一个可贵的素质。宽容的实质就是教师的自信:相信自己的人格,相信自己的教育,相信自己的学生。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昭示学生、熏陶学生、诱导学生、影响学生,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选择、自我进步的时间、空间与主动性,从而体现出教师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对学生宽容,一是学生不是敌人;二是学生都是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成人都难免犯错误,何况他们;三是宽容比训斥更能感化学生,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宽容是心底里对学生过错的谅解,也是体现师生关系的最佳途径与方法。
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要上好每堂课,我们教师就必须经常地博览群书,补充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思想之流,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
教师只有具备了符合自己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审美情趣的教学风格,才能使自己的实力与魅力得以充分显示。不管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还是偶发事件的处理,教学语言的运用,都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斟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创新,巧妙有机地结合知识传授,展现自己的情感、意志和人格力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并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创新意识。比如,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重要定理、公式。对于这些定理、公式的学习,很多教师往往采取把结论告诉学生,然后加以证明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我们要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半独立或独立发现结论,以及如何证明自己发现的结论。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刻记住自己所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不能只关心自己认为需要关心的一部分学生。因为在学生中,往往存在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畏惧感。他们对数学考试和测验感到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他们有的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而害怕上数学课,甚至看到数学教师也不敢多说话。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及时关心、指导,则容易造成他们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直至放弃。因此,教师的情感辐射面一定要广,使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在关心我,老师在鼓励我,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在老师情感辐射下,激发出更多的情感体验,感觉到真情实感的流露对自己来说是如此的重要,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学会主动关心他人。
总之,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全局考虑设计教学活动。既要精心策划教学活动的过程,又要全面考虑营造一种积极的、平等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有充分发挥情感因素、表现自我情感态度的机会;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