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2002年11月,东盟和中国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正式启动,到2005年7月执行《货物贸易协定》,实施全面降税。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建设成为继欧盟和拉美自由贸易区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与此同时,我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份额在不断增加。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提出加快双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有效措施,如加强政府的作用、改善产业结构、强化差异化产品的创造、重视双方的投资等等。
关键词: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投资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03-02
1 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1.1 产业内贸易的衡量指标
产业内贸易(IIT, 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的产品,或者说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双向流动。从统计上讲,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是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可以用一定的指标来衡量。目前较为常用的是由格鲁贝尔(H.Grubel)和劳埃得(P.Lloyd)于1975年提出的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他们认为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总额减去产业内进出口差额后的剩余部分, G—L指数可以表示为:
1.2 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
由于数据来源的影响,本文采取的产品分类标准不是SITC编码,而是HS编码,即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从表1可以看出:
(1)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稳步上升,从产业间贸易转变成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和东盟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从1993年的42.8提高到2003年的69.3,11年间增长62%。若以产业内贸易指数的50为界,1995年前双方以产业间贸易为主,1996年开始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2)中国与东盟五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呈增长趋势。从表1可见,除了马来西亚与泰国外,中国与其他三国的走势基本相同,稳中有升,其中与泰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得较快。从1996年的22.7增长到1999年的76.4,但是起伏比较大,到了2003年为61.8, 但是,2000年以后G/L指数却急促下降,说明中国与泰国产业内贸易增长有较大的空间。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产业内贸易,在2000年以前一直快速增长,2000年是高峰期,而后却出现了下降;1993年起,中国和新加坡就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并且产业内贸易一直稳定的增长; 2003年,除了与马来西亚指数下降到50以下,中国与其他4国均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1.3 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商品结构特点
(1)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4年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结果是:在制造业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达92.11,其次是农产品,第三是矿产品,其它类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低。
(2)如果按照HS编码来分类,从表3可以看出:产业内贸易一直大于50的主要有化工产品和机械电器设备,机械设备11年来的平均值是77.6。动物产品、车辆、金属及其制品和光学精密一起及乐器除了及个别年份外,其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大于50,光学精密仪器在2000年后出现了超过90的高产业内贸易的情况。而初级产品中的动植物油脂产业内贸易一直徘徊在5以下。
从1993到2003年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中,各类商品中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高于初级产品,制成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比重呈上升状态,而初级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呈稳中趋降的格局。在增长幅度上,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总体增长幅度低于工业制成品的增长幅度,由此可见,在占双方贸易份额不大的初级产品上,两国的产业内贸易不是很明显,但是在双方贸易量很大的制成品方面,产业内贸易的特征越来越显著。
2 制约中国—东盟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虽然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双方的产业内贸易要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制约的因素:
2.1 中国-东盟间并未将对方视为主要市场
现在,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为欧盟、日本、美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尽管东盟为中国目前第五大贸易伙伴,但是,贸易基数相对美国、欧盟毕竟很小。在2006年,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贸易额分别为2723亿美元和2626.8亿美元,而东盟只为1608亿美元。东盟的主要进出口市场也并非中国,双方并未视对方为主要的市场。虽然中国和东盟都在投资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投资的项目少,规模不大。据东盟秘书处数据显示,在东盟十大FDI来源国与地区中,中国名列第十,2004年投资总额为 6.7亿美元,不及欧盟78.563亿美元 的十分之一,2005年投资总额为5.70亿美元,下降了1亿美元,只占东盟FDI总数的1.5%;同样的,东盟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也不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95年-2003年期间,中国对东盟的FDI只占其全部吸引外资金额的0.29%,加上我国香港这一比重也仅为3.55%,同欧盟(28.83%)、美国(16.47%)、日本(12.90%)相距甚远,如此低的投资额必然会抑制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2 落后的产业结构制约了我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的产业都是强调劳动和资金投入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忽视技术进步、国际分工在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我国的产业长期徘徊在低层次,低水平的发展。此外,我国的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行政分级,组织方式非常僵化,造成我国产业部门集中度偏低,企业重复建设,区域间工业结构非常相似,没有形成规模,就不能得到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弱化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3 出口贸易结构互补性不足而竞争性有余
中国与东盟在出口产品上十分相似,都是以劳动密集性产品为主,而双方的出口市场都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这样在出口上就形成了一个直接竞争的局面,在第三方市场上就出现了重叠的现象。具体来讲,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两类产品的竞争最为激烈,欧洲是双方电子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而美国是双方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如此相似的产品结构与出口市场结构,必然会造成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以美国市场为例,纺织品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出口的主要市场,表4是中国和东盟在美国纺织品服装市场上的出口相似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的变化范围是0-100,指数为100 时,表明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完全相同;相反,指数为0 时,则两国对第三市场或者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完全不同。从表4可看出,中国和东盟在美国纺织品服装市场上的出口相似度指数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中国同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竞争最为激烈,出口相似性指数分别达到了76. 66%、75. 55%和71.58%,且中国与这几个国家的出口相似性指数逐年上升,说明中国在世界纺织服装市场与这几个国家存在激烈的竞争。
3 促进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对策
3.1 积极发展双边贸易合作,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目前,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贸合作还有待加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程度还很低,我国应该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流,增加东盟各国人民对我国的认识与了解,使“中国威胁论”转变为“中国机遇论”;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降低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加快中国——东盟形成一个17亿人口的大市场,使区域内产生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大大的提高了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3.2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
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要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企业就必须要加强和扩大差异化产品的生产。我国与东盟国家在某些劳动密集性产品上的出口竞争性较
强,要提高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企业必须生产有差别性的产品。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应该结合技术创新,增加技术含量,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产品的差别性不一定要体现在质量上,也可以体现在包装,花式,设计等细节方面。在这方面,中国企业远远不及发达的西方社会,例如在服装方面,丹麦品牌杰克衫就是一个学习的典范,它根据正反着装的深颜色与浅颜色的服装产品,不同的季节与不同的社交场合来调整服装颜色。将男女服装进行换位设计,将前后款式进行对调颠倒,将上下颜色进行差异化处理等等,服装在新产品创新上发挥颠倒创新法则,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服装世界,也造就了它的成功之路。只要企业多花心思,注意新产品的开发,拉开产品的差异程度来建立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能避免过度的竞争。
3.3 重视与强化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产业内分工
我国可以以投资的方式将适用的先进技术和部分剩余的生产能力向外转移输出,进行跨国生产。从生产的工艺流程看,机电工业是融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于一体的多工序、多零部件行业,容易在空间上对多工序进行分解、组合。可利用机电工业这一特点,根据中国—东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把原本要由市场完成的分工,转换成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工序分工,即一项产品的开发、设计定型及关键零部件在中国东部生产,一般零部件在东盟较发达国家生产,而在越南、菲律宾、中国西部等完成最后组装。同时注重对东盟欠发达国家的铁路、公路、港口和水库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尤其要重视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和经济技术的投资与合作。近几年,中国企业掀起了东盟投资热,如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参与兴建印尼的东加——中爪天然气管道工程协议; 2007年4月10日,云南在柬埔寨投资的两个水电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为3.68亿美元,3年内将建成送电。东盟国家有较丰富的服务贸易人才,金融、咨询和电子商务等行业比较发达,而中国的科技人才丰富,科技水平较高。如此积极的投资,必然可以融合双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娟. 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趋势、动因与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 2005,(7).
[2]韦倩青,李立民. 中国和东盟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J].东南亚纵横, 2005,(2).
[3]周听.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J]. 理论与现代化, 2006,(6).
[4]王春丽. 产业内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东盟双边贸易[J]. 亚太经济,2006,(5).
[5]张重,胡彦.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投资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03-02
1 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1.1 产业内贸易的衡量指标
产业内贸易(IIT, 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的产品,或者说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双向流动。从统计上讲,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是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可以用一定的指标来衡量。目前较为常用的是由格鲁贝尔(H.Grubel)和劳埃得(P.Lloyd)于1975年提出的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他们认为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总额减去产业内进出口差额后的剩余部分, G—L指数可以表示为:
1.2 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
由于数据来源的影响,本文采取的产品分类标准不是SITC编码,而是HS编码,即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从表1可以看出:
(1)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稳步上升,从产业间贸易转变成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中国和东盟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从1993年的42.8提高到2003年的69.3,11年间增长62%。若以产业内贸易指数的50为界,1995年前双方以产业间贸易为主,1996年开始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2)中国与东盟五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呈增长趋势。从表1可见,除了马来西亚与泰国外,中国与其他三国的走势基本相同,稳中有升,其中与泰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得较快。从1996年的22.7增长到1999年的76.4,但是起伏比较大,到了2003年为61.8, 但是,2000年以后G/L指数却急促下降,说明中国与泰国产业内贸易增长有较大的空间。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产业内贸易,在2000年以前一直快速增长,2000年是高峰期,而后却出现了下降;1993年起,中国和新加坡就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并且产业内贸易一直稳定的增长; 2003年,除了与马来西亚指数下降到50以下,中国与其他4国均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1.3 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商品结构特点
(1)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4年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结果是:在制造业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达92.11,其次是农产品,第三是矿产品,其它类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低。
(2)如果按照HS编码来分类,从表3可以看出:产业内贸易一直大于50的主要有化工产品和机械电器设备,机械设备11年来的平均值是77.6。动物产品、车辆、金属及其制品和光学精密一起及乐器除了及个别年份外,其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大于50,光学精密仪器在2000年后出现了超过90的高产业内贸易的情况。而初级产品中的动植物油脂产业内贸易一直徘徊在5以下。
从1993到2003年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中,各类商品中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高于初级产品,制成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比重呈上升状态,而初级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呈稳中趋降的格局。在增长幅度上,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总体增长幅度低于工业制成品的增长幅度,由此可见,在占双方贸易份额不大的初级产品上,两国的产业内贸易不是很明显,但是在双方贸易量很大的制成品方面,产业内贸易的特征越来越显著。
2 制约中国—东盟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因素
虽然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双方的产业内贸易要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制约的因素:
2.1 中国-东盟间并未将对方视为主要市场
现在,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为欧盟、日本、美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尽管东盟为中国目前第五大贸易伙伴,但是,贸易基数相对美国、欧盟毕竟很小。在2006年,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贸易额分别为2723亿美元和2626.8亿美元,而东盟只为1608亿美元。东盟的主要进出口市场也并非中国,双方并未视对方为主要的市场。虽然中国和东盟都在投资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投资的项目少,规模不大。据东盟秘书处数据显示,在东盟十大FDI来源国与地区中,中国名列第十,2004年投资总额为 6.7亿美元,不及欧盟78.563亿美元 的十分之一,2005年投资总额为5.70亿美元,下降了1亿美元,只占东盟FDI总数的1.5%;同样的,东盟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也不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95年-2003年期间,中国对东盟的FDI只占其全部吸引外资金额的0.29%,加上我国香港这一比重也仅为3.55%,同欧盟(28.83%)、美国(16.47%)、日本(12.90%)相距甚远,如此低的投资额必然会抑制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2 落后的产业结构制约了我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的产业都是强调劳动和资金投入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忽视技术进步、国际分工在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我国的产业长期徘徊在低层次,低水平的发展。此外,我国的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行政分级,组织方式非常僵化,造成我国产业部门集中度偏低,企业重复建设,区域间工业结构非常相似,没有形成规模,就不能得到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弱化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3 出口贸易结构互补性不足而竞争性有余
中国与东盟在出口产品上十分相似,都是以劳动密集性产品为主,而双方的出口市场都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这样在出口上就形成了一个直接竞争的局面,在第三方市场上就出现了重叠的现象。具体来讲,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两类产品的竞争最为激烈,欧洲是双方电子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而美国是双方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如此相似的产品结构与出口市场结构,必然会造成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以美国市场为例,纺织品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出口的主要市场,表4是中国和东盟在美国纺织品服装市场上的出口相似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的变化范围是0-100,指数为100 时,表明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完全相同;相反,指数为0 时,则两国对第三市场或者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完全不同。从表4可看出,中国和东盟在美国纺织品服装市场上的出口相似度指数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中国同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竞争最为激烈,出口相似性指数分别达到了76. 66%、75. 55%和71.58%,且中国与这几个国家的出口相似性指数逐年上升,说明中国在世界纺织服装市场与这几个国家存在激烈的竞争。
3 促进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对策
3.1 积极发展双边贸易合作,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目前,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贸合作还有待加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程度还很低,我国应该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流,增加东盟各国人民对我国的认识与了解,使“中国威胁论”转变为“中国机遇论”;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降低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加快中国——东盟形成一个17亿人口的大市场,使区域内产生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大大的提高了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3.2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
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要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企业就必须要加强和扩大差异化产品的生产。我国与东盟国家在某些劳动密集性产品上的出口竞争性较
强,要提高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企业必须生产有差别性的产品。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应该结合技术创新,增加技术含量,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产品的差别性不一定要体现在质量上,也可以体现在包装,花式,设计等细节方面。在这方面,中国企业远远不及发达的西方社会,例如在服装方面,丹麦品牌杰克衫就是一个学习的典范,它根据正反着装的深颜色与浅颜色的服装产品,不同的季节与不同的社交场合来调整服装颜色。将男女服装进行换位设计,将前后款式进行对调颠倒,将上下颜色进行差异化处理等等,服装在新产品创新上发挥颠倒创新法则,形成了五彩缤纷的服装世界,也造就了它的成功之路。只要企业多花心思,注意新产品的开发,拉开产品的差异程度来建立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就能避免过度的竞争。
3.3 重视与强化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产业内分工
我国可以以投资的方式将适用的先进技术和部分剩余的生产能力向外转移输出,进行跨国生产。从生产的工艺流程看,机电工业是融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于一体的多工序、多零部件行业,容易在空间上对多工序进行分解、组合。可利用机电工业这一特点,根据中国—东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把原本要由市场完成的分工,转换成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工序分工,即一项产品的开发、设计定型及关键零部件在中国东部生产,一般零部件在东盟较发达国家生产,而在越南、菲律宾、中国西部等完成最后组装。同时注重对东盟欠发达国家的铁路、公路、港口和水库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尤其要重视与东盟的服务贸易和经济技术的投资与合作。近几年,中国企业掀起了东盟投资热,如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参与兴建印尼的东加——中爪天然气管道工程协议; 2007年4月10日,云南在柬埔寨投资的两个水电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为3.68亿美元,3年内将建成送电。东盟国家有较丰富的服务贸易人才,金融、咨询和电子商务等行业比较发达,而中国的科技人才丰富,科技水平较高。如此积极的投资,必然可以融合双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娟. 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趋势、动因与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 2005,(7).
[2]韦倩青,李立民. 中国和东盟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J].东南亚纵横, 2005,(2).
[3]周听.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J]. 理论与现代化, 2006,(6).
[4]王春丽. 产业内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东盟双边贸易[J]. 亚太经济,2006,(5).
[5]张重,胡彦. 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