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技术探讨

来源 :绿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etimes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会泽县干热河谷地区自然环境恶劣,造林难度大,要想提高造林成活率,树种选择和造林技术是关键,在造林树种选择方面要结合当地光热条件,选择出具有经济性又有防护性的适宜造林树种,通过造林试验筛选出适宜干热河谷地区造林的肉苦棟、泡椿、合欢、余甘子、膏桐,山毛豆、攀枝花、铁刀木等树种,在造林技术方面采用一系列的科技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搞好施工设计,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通过对热区山、水、田、路、村的生物工程综合治理,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为此,提出了建议:把会泽县干热河谷地区25°以上的坡耕地纳入国家退耕还林项目,荒山造林纳入长江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项目;发展当地经济时,进行果、粮、树混作,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其他文献
采用一年生格氏栲无纺布营养袋苗进行了格氏栲与杉木行状混交造林试验,比较了不同坡向、坡位的格氏栲造林成活率及生长量.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坡位对格氏栲造林成活率及当年生长量的影响极为显著,阴坡和下坡的格氏栲造林成活率及当年生长量最高,其中:阴坡格氏栲的平均成活率、平均地径、平均高、平均冠幅分别达94.4%、1.07 cm、82.5 cm、56.1 cm,下坡的平均成活率、平均地径、平均高、平均冠幅分别88.0%、1.06 cm、82.0 cm、55.7 cm.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联用测定了土壤中的15种多环芳烃,选用正己烷:丙酮(1+1,v/v)为萃取溶剂,萃取液经硅胶柱净化,洗脱溶剂为正己烷:二氯甲烷(1+1,v/v)。结果表明:方法检出限为0.10~0.24μg/kg,土壤样品平均加标回收率为59.8%~91.4%,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6.9%~16.3%,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高、选择性好、可操作性强,可适用于土壤中PAHs的准确定性及定量分析。
经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咸安区国土总面积150745.33 hm2,林业用地面积88340.71 hm2,非林业用地面积62404.62 hm2,活立木总蓄积量292.33万m3,森林覆盖率43.71%.与2009年相比,林地面积增加8277.31 hm2,乔木林蓄积量增加106.22万m3,森林覆盖率上升1.71%.经过对咸安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全区林地面积逐步增加、森林覆盖率上升、森林质量有待提升.提出了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林地规划、加强管理、提升林地保护和利用效率的建议.
研究了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磷过程中水样不同保存条件、不同的浊度消除方法、各显色温度下不同显色时间、比色皿清洁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一般地表水的分析应在24 h内完成;浊度-色度补偿法和中性定性滤纸过滤法两种消除浊度方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两种方法均满足质控要求;比色皿的浸泡时间与空白吸光度值成反比,为达到较好的清洁效果,提出了新比色皿建议浸泡3 d以上;常用比色皿建议浸泡5 h。
以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南溪镇下尾张村、下尾王村垦造水田项目为例,探讨了汞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代替常规的化学结合客土物理改良技术、淋滤法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等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并详细研究了汞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应用于项目中的修复方案及施工工序。经改良后的土壤检测结果显示:项目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可见该技术不仅能满足垦造水田项目土壤的修复要求,同时还能满足后期的循环利用。
以山东省宁阳县为例,对乡土树种在乡村绿化中的应用优势和具体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从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树种结构管理等多个角度提出了乡土树种在乡村绿化中的应用途径.实践表明:在乡村绿化中采用乡土树种可以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