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人文性?《辞海》的解释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包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容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对人个体的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在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还有诸如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法律意识的基本素质教育等。所有这些,也都是思想政治学科人文性的核心内容,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就是要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科学知识,并把它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即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落脚点就在人文精神的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彰显人文性,应该重视以下几方面:
一、让讲堂转化为学堂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不应该是尺寸统一的标准件加工车间,课堂教学应当提供充分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关爱、引导和激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努力构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师要摆脱墨守成规,满足于充当“知识的搬运工”的“教书匠”心理,自觉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目前,教师身处教学改革新潮流之中不知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教学时依然故我,穿新鞋走老路,原因在于:怕课堂乱,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怕考试分数下降,于是教师自己成了教学的“主体”或“主宰”,讲台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了听众和看客。这种现象恐非个别,亟待重视并纠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其实只要转换观念, “讲堂”自可成为“学堂”,学生自学时间增多,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呈现良性循环状态;学生智力、技能得以充分施展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行之以渐地养成。方法、技巧之类不寻自生,不招自来,评价和考试也不难过关。
二、由重视结果转化为重视过程
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本身具有的自主探求知识的需要和创造需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学习。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启发、创设情景,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由“问”而“学”,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态度、兴趣、性别、个性的特点去探究问题,教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搜集资料、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通过群体性的探究,可以互帮互学,体验知识与能力的获取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且学生得以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将课堂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使得学习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联想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学习问题。学生对教材对教师的观点看法可以提出新见、异见,教师应该肯定和鼓励,这就是教学“民主”。
三、既依据教材又要开发教材
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都要求教师具有比以前更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教材。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独立的理解和判断,听取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研究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并搜集和学习各种先进的良好的教学经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四、重视利用课内课外两种资源,做到课内外互动
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是否具有人文内涵,是制约思想政治教学人文关怀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二是延伸到课外的补充内容。思想政治课本身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人文意蕴和审美价值;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抽象型,富有个性;在学科特点上,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优化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自主开发课内外资源。
(1)自主开发课内资源,把简单、枯燥的教材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好地配合教材,为课内教学服务。如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自读课本、练习册等书本都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研究讨论教科书里面涉及和延伸到各种资源,如小字材料、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名言、 “研讨与练习”等。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校园、图书馆、书店、社区、街道、网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宣讲,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对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的了解。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在交往对话中相遇,在冲突中理解,彼此包容,使之释放出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
(2)选取具有人文内涵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人文环境。可是不少老师在其思想政治教学中,忽视了对具有人文内涵内容的选取。政治课本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需要的,还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具有人文性的课外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加以补充。在选取思想政治课外教材时要做到所选内容应是反映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体现人类所崇尚的以真、善、美为代表的终极精神价值;在语言表达上要求规范、准确,追求多样化,个性化。例如,在“神舟六号”飞船升上太空后,我们的学生一致要求我给他们讲讲有关情况,于是我就利用这个机会,详细讲解了“神六”上天的历程和费俊龙、聂海胜的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航天知识和航天精神,进而我就这一事件结合政治课的“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和“民族精神”知识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要求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了统一。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落脚点就在人文精神的教育,而人文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培养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的统一。真正达到政治课教学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双重目标。
在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任务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还有诸如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法律意识的基本素质教育等。所有这些,也都是思想政治学科人文性的核心内容,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就是要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科学知识,并把它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即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落脚点就在人文精神的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彰显人文性,应该重视以下几方面:
一、让讲堂转化为学堂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不应该是尺寸统一的标准件加工车间,课堂教学应当提供充分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关爱、引导和激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努力构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师要摆脱墨守成规,满足于充当“知识的搬运工”的“教书匠”心理,自觉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目前,教师身处教学改革新潮流之中不知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教学时依然故我,穿新鞋走老路,原因在于:怕课堂乱,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怕考试分数下降,于是教师自己成了教学的“主体”或“主宰”,讲台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了听众和看客。这种现象恐非个别,亟待重视并纠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其实只要转换观念, “讲堂”自可成为“学堂”,学生自学时间增多,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呈现良性循环状态;学生智力、技能得以充分施展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行之以渐地养成。方法、技巧之类不寻自生,不招自来,评价和考试也不难过关。
二、由重视结果转化为重视过程
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本身具有的自主探求知识的需要和创造需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学习。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启发、创设情景,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由“问”而“学”,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态度、兴趣、性别、个性的特点去探究问题,教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搜集资料、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通过群体性的探究,可以互帮互学,体验知识与能力的获取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且学生得以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将课堂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使得学习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联想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学习问题。学生对教材对教师的观点看法可以提出新见、异见,教师应该肯定和鼓励,这就是教学“民主”。
三、既依据教材又要开发教材
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都要求教师具有比以前更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师必须全面把握教材。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独立的理解和判断,听取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教材,研究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并搜集和学习各种先进的良好的教学经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四、重视利用课内课外两种资源,做到课内外互动
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是否具有人文内涵,是制约思想政治教学人文关怀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二是延伸到课外的补充内容。思想政治课本身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人文意蕴和审美价值;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抽象型,富有个性;在学科特点上,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优化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自主开发课内外资源。
(1)自主开发课内资源,把简单、枯燥的教材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更好地配合教材,为课内教学服务。如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自读课本、练习册等书本都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研究讨论教科书里面涉及和延伸到各种资源,如小字材料、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名言、 “研讨与练习”等。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校园、图书馆、书店、社区、街道、网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宣讲,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对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的了解。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在交往对话中相遇,在冲突中理解,彼此包容,使之释放出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
(2)选取具有人文内涵的教学内容,积极创设人文环境。可是不少老师在其思想政治教学中,忽视了对具有人文内涵内容的选取。政治课本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需要的,还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具有人文性的课外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加以补充。在选取思想政治课外教材时要做到所选内容应是反映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体现人类所崇尚的以真、善、美为代表的终极精神价值;在语言表达上要求规范、准确,追求多样化,个性化。例如,在“神舟六号”飞船升上太空后,我们的学生一致要求我给他们讲讲有关情况,于是我就利用这个机会,详细讲解了“神六”上天的历程和费俊龙、聂海胜的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航天知识和航天精神,进而我就这一事件结合政治课的“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和“民族精神”知识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要求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了统一。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落脚点就在人文精神的教育,而人文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培养人文精神,在思想政治课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的统一。真正达到政治课教学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