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激发和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启蒙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的教学形势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将数学史适当地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既能丰富数学知识,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对数学发展历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并真正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重要性。
一、小学数学渗透数学史的意义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一部发展史,数学学科也是如此。数学史是数学演进过程的记录,也是历代数学家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学习数学史,将数学史有机地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数学教学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我国关于数学的研究早已有之,因此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也常常见到我国古人的身影。在将数学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对数学发展的突出贡献,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比如教小学六年级数学中《圆》这一课时,就可以将刘徽和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功绩给学生介绍。学生在听到这些事迹时,赞叹不已,心中涌起对我国古人的敬佩之情。同样地,笔者在与学生一道探索“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时,向学生介绍“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曾远播海外,并顺势引出我国古代《孙子算经》一书,重点介绍书中的“剩余定理”,将数学内容与我国古代关于数学的研究史料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赞叹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史中含有许多丰富有趣的史料故事,其中既有对数学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正面案例,也有与数学发展相悖或不符合数学规律的反面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好奇心重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是吸引力十足。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事例,并将这些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那势必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比如,作者在要求学生记忆50以下的质数,大部分学生采取的是死记硬背,这时,作者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外国有一位数学家曾经面试过消防员工作,当面试官问他关于房子着火的问题,该数学家根据自己背诵的消防知识,长篇大论、夸夸其谈。然而,面试官忽然话锋一转,问他“假如房子没有着火呢”?该数学家回答说“那就把房子先点着”。学生在听到这个故事后,哈哈大笑。但这时作者提出“这位数学家的思维已成定势,造成这种思维定势正是因为想问题时不注重方法,所以我们在学习数学时,要注意策略和方法”。学生听到这些,就会开始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在记忆质数时的情形,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反思。这时作者趁热打铁,传授给学生快记、牢记的方法,就是“除2以外,不能被2及2的倍数整除的数,就是质数”。听到此方法,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开始动手验证,整个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二、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渗透策略
(一)根据学段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将数学史渗透到小學数学教学当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并不是对于所有学段的数学教学都适用。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年龄较小,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完全,对知识内涵的挖掘和理解能力不足,尤其是小学低学段的学生更是如此。而数学史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即使是最简单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也有着深刻的数学思想。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数学史中的内涵,造成结果适得其反。因此,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采取最适合的方法。利用数学史内容渗透数学教学,应当是针对中、高学段的小学数学才适用。教师在针对中、高学段的学生开展数学史渗透教学,就能够充分利用数学史来达到辅助数学教学的目的,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扩大他们的见识面。
(二)针对与课程联系的紧密程度,合理分配数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
教师在利用数学史丰富数学教学课堂时,也要对数学史内容加以甄别,并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避免出现“喧宾夺主”“舍本逐末”的现象。在进行内容甄别和选择时,教师可以依据数学史内容与教学主题及课程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筛选,比如,针对数学史中一些仅与教学相关的史料故事,教师就可以将其定位为增加学生见识面的作用,放置在教学课堂末尾环节,仅仅作为学生参考使用。而对于数学史中与课程联系紧密的知识,教师就需要浓墨重彩地进行渲染,比如将其作为课堂导入的材料,或是运用其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或者是以数学史内容为引导去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当然,对于数学史内容的选择,不同的老师会有自己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苛求统一。
三、结语
如果说,数学是一条常流常新的河,那么数学史就是注入这条河的一支重要的支流。将数学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就好比将“数学史”这一弯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数学”这条大河之中。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充分融合数学史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脉络,理解并巩固数学知识,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小学数学渗透数学史的意义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一部发展史,数学学科也是如此。数学史是数学演进过程的记录,也是历代数学家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学习数学史,将数学史有机地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数学教学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我国关于数学的研究早已有之,因此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也常常见到我国古人的身影。在将数学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对数学发展的突出贡献,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比如教小学六年级数学中《圆》这一课时,就可以将刘徽和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功绩给学生介绍。学生在听到这些事迹时,赞叹不已,心中涌起对我国古人的敬佩之情。同样地,笔者在与学生一道探索“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时,向学生介绍“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曾远播海外,并顺势引出我国古代《孙子算经》一书,重点介绍书中的“剩余定理”,将数学内容与我国古代关于数学的研究史料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赞叹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史中含有许多丰富有趣的史料故事,其中既有对数学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正面案例,也有与数学发展相悖或不符合数学规律的反面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好奇心重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是吸引力十足。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事例,并将这些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那势必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比如,作者在要求学生记忆50以下的质数,大部分学生采取的是死记硬背,这时,作者就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外国有一位数学家曾经面试过消防员工作,当面试官问他关于房子着火的问题,该数学家根据自己背诵的消防知识,长篇大论、夸夸其谈。然而,面试官忽然话锋一转,问他“假如房子没有着火呢”?该数学家回答说“那就把房子先点着”。学生在听到这个故事后,哈哈大笑。但这时作者提出“这位数学家的思维已成定势,造成这种思维定势正是因为想问题时不注重方法,所以我们在学习数学时,要注意策略和方法”。学生听到这些,就会开始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在记忆质数时的情形,开始对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反思。这时作者趁热打铁,传授给学生快记、牢记的方法,就是“除2以外,不能被2及2的倍数整除的数,就是质数”。听到此方法,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开始动手验证,整个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二、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渗透策略
(一)根据学段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将数学史渗透到小學数学教学当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并不是对于所有学段的数学教学都适用。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年龄较小,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完全,对知识内涵的挖掘和理解能力不足,尤其是小学低学段的学生更是如此。而数学史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即使是最简单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也有着深刻的数学思想。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数学史中的内涵,造成结果适得其反。因此,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采取最适合的方法。利用数学史内容渗透数学教学,应当是针对中、高学段的小学数学才适用。教师在针对中、高学段的学生开展数学史渗透教学,就能够充分利用数学史来达到辅助数学教学的目的,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扩大他们的见识面。
(二)针对与课程联系的紧密程度,合理分配数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
教师在利用数学史丰富数学教学课堂时,也要对数学史内容加以甄别,并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避免出现“喧宾夺主”“舍本逐末”的现象。在进行内容甄别和选择时,教师可以依据数学史内容与教学主题及课程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筛选,比如,针对数学史中一些仅与教学相关的史料故事,教师就可以将其定位为增加学生见识面的作用,放置在教学课堂末尾环节,仅仅作为学生参考使用。而对于数学史中与课程联系紧密的知识,教师就需要浓墨重彩地进行渲染,比如将其作为课堂导入的材料,或是运用其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或者是以数学史内容为引导去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当然,对于数学史内容的选择,不同的老师会有自己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苛求统一。
三、结语
如果说,数学是一条常流常新的河,那么数学史就是注入这条河的一支重要的支流。将数学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就好比将“数学史”这一弯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数学”这条大河之中。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充分融合数学史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梳理数学知识脉络,理解并巩固数学知识,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