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2年至2015年高考,全国课标卷病句辩证题与湖北卷一样,均为四选一的选择题,分值为3分;湖北卷安排在“基础知识”版块的第4小题,全国卷则安排在“语言运用”版块的第14小题。看下面两个统计表:
我们发现,湖北卷侧重“成分残缺”的考查,4年考了5次,占总共12个错点的41.7%;全国课标卷则明显偏重“搭配不当”这一知识点的考查,4年考了4次,具体是——
2012年的B、D两项:
B. 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主谓搭配不当:可以说“努力”“得到了回报”,不能说“成绩”得到了回报,可删去“和取得的成绩”)
D. 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主谓搭配不当:不能说“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应该说“挑战带给了经济复苏的欧洲各国”;这句也可以说“语序不当”)
2013年的B项:
B.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动宾搭配不当:“调控”不能接“行为”,应为“制约”)
2014年的A项:
A. 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动宾搭配不当:“充满”不能接“辩证法”)
以上几项之和占12个错点的33.3%;如果把2015年的D项算上的话,刚好也占了41.7%。因为2015年的D项:
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句中的“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的主语不是“国家”,而是“《食品安全法》”,所以应在“被”字前加上“此法”,这当然可以看做主语暗换,造成成分残缺,不过,将句子主干“国家……被冠以……称号”这几个词连起来看的话,也可以说是主宾搭配不当。
现在我们不得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全国课标卷特别重视考查“搭配不当”这个知识点呢?
我们知道,汉语语法讲的就是各级语言单位之间组合的规则,而组合,无论是直接组合,还是关联组合,其实质问题就是语义搭配。搭配得当者,就既要注意结构关系,又要重视意念关系,符合语言习惯,合乎事理逻辑。比如“洗凉水”“吃小灶”“晒太阳”等,字面上貌似不合逻辑,但其动宾关系的搭配是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又如我们可以说“恢复疲劳”,但不能说“恢复疲乏”更不可以说“恢复癌症”之类的,这是语言搭配的习惯性使然。可以说,单句与单句,单句与复句,复句与复句,乃至句群、段落的组合正确与否,关键在于语义的搭配是否得当;抓住了“搭配是否得当”这一点,就能很快识别病症。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全国卷将“搭配不当”作为考查的重点了。
常见的“搭配不当”语病主要有主谓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修饰限制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和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等几种情况。在这里,我们要重点说一下“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问题。
关于“一面”与“两面”的搭配问题,一般认为是:句子前面有关于“两面”的词,比如“是否”“能否”“正误”“优劣”等,后面就一定要有“好坏”“对错”“成败”“大小”等词与之呼应,反之亦然,否则,则判为错。比如:
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的正确。
②电子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关键在于能否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句①前面是“成功和失败”,后面是“正确”,这是“两面”对“一面”;句②前面是“迅速发展”,后面是“能否”,这是“一面”对“两面”。这些,均判为“搭配不当”,当然没错。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两面”对“一面”,或者“一面”对“两面”都是“搭配不当”呢?我们的回答是:不一定。
请看2010年高考浙江卷病句辩证题的A项:
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该句后半部分的“能否”对应的是“实际行动”,这是不是“两面”对“一面”的“搭配不当”呢?不是,因为人的“行动”本身就有“积极和消极”“高雅和低俗”之分,所以其搭配没有问题。如果在“实际行动”后面加上“是否积极”,反而成了蛇足。像这样的句子还有:
③商业银行吸纳存款的多少,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④我要强调一点的是,我们全体工人兄弟热情的高低、干劲的大小,能够直接影响这项重点工程的进度。
句③前面是“多少”,后面是“作用”;句④前面是“高低”“大小”,后面是“进度”。貌似一看,均是“两面”对“一面”的“搭配不当”,但因为“作用”本身就有大有小,“进度”本身就有快有慢,所以没有问题。汉语词汇里,本身就包含了正反两方面含义的词还有很多,比如“态度”(“职工的工作态度,反映出领导是否真心关怀了职工的家庭困难”)、“劲头”(“工资的高低可以影响工人的劲头”)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与“两面词”对应的那个词本身已经包含了正反两方面的意思,就不存在所谓的“两面”对“一面”的搭配不当。那么,我们在做这类题目时,如果在句子前面或者后面碰到“是否”“能否”这类“两面词”,后面或者前面没有诸如“成败”“快慢”之类的词来搭配的话,那就要看与之相呼应的词是否包含了正反两方面的意思——有,则正确;无,则是病句。据此,我们来判断上述的①②句为何是“搭配不当”呢?因为“正确”和“迅速发展”均只包含了一方面的意思,分别与“成功与失败”“能否”不能搭配,所以只能判为病句。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在设问式的句子中,往往要用到一个“两面词”,而与之对应的一般是“证明”类的词或短语,比如“证实”“检验”“提供真相”等,这种情况,也是能够搭配的。比如“秦始皇当年是否真的造了阿房宫,阿房宫是不是覆盖了整个骊山,这都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来证实”。
[练习]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一个人品德的高下,才华的大小,不仅可以影响其魅力,还可以影响其相貌。
B. 张教授这个设想很新颖,但是否科学合理,并取得实效,要靠实践来检验。
C. 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D. 我们在座诸君能否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取决于上天的眷顾,也不取决于父母的权势,全取决于自己努力的程度。
我们发现,湖北卷侧重“成分残缺”的考查,4年考了5次,占总共12个错点的41.7%;全国课标卷则明显偏重“搭配不当”这一知识点的考查,4年考了4次,具体是——
2012年的B、D两项:
B. 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主谓搭配不当:可以说“努力”“得到了回报”,不能说“成绩”得到了回报,可删去“和取得的成绩”)
D. 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主谓搭配不当:不能说“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应该说“挑战带给了经济复苏的欧洲各国”;这句也可以说“语序不当”)
2013年的B项:
B.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动宾搭配不当:“调控”不能接“行为”,应为“制约”)
2014年的A项:
A. 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动宾搭配不当:“充满”不能接“辩证法”)
以上几项之和占12个错点的33.3%;如果把2015年的D项算上的话,刚好也占了41.7%。因为2015年的D项:
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句中的“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的主语不是“国家”,而是“《食品安全法》”,所以应在“被”字前加上“此法”,这当然可以看做主语暗换,造成成分残缺,不过,将句子主干“国家……被冠以……称号”这几个词连起来看的话,也可以说是主宾搭配不当。
现在我们不得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全国课标卷特别重视考查“搭配不当”这个知识点呢?
我们知道,汉语语法讲的就是各级语言单位之间组合的规则,而组合,无论是直接组合,还是关联组合,其实质问题就是语义搭配。搭配得当者,就既要注意结构关系,又要重视意念关系,符合语言习惯,合乎事理逻辑。比如“洗凉水”“吃小灶”“晒太阳”等,字面上貌似不合逻辑,但其动宾关系的搭配是符合汉语语法规则的;又如我们可以说“恢复疲劳”,但不能说“恢复疲乏”更不可以说“恢复癌症”之类的,这是语言搭配的习惯性使然。可以说,单句与单句,单句与复句,复句与复句,乃至句群、段落的组合正确与否,关键在于语义的搭配是否得当;抓住了“搭配是否得当”这一点,就能很快识别病症。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全国卷将“搭配不当”作为考查的重点了。
常见的“搭配不当”语病主要有主谓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修饰限制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和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等几种情况。在这里,我们要重点说一下“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问题。
关于“一面”与“两面”的搭配问题,一般认为是:句子前面有关于“两面”的词,比如“是否”“能否”“正误”“优劣”等,后面就一定要有“好坏”“对错”“成败”“大小”等词与之呼应,反之亦然,否则,则判为错。比如:
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明了“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的正确。
②电子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关键在于能否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句①前面是“成功和失败”,后面是“正确”,这是“两面”对“一面”;句②前面是“迅速发展”,后面是“能否”,这是“一面”对“两面”。这些,均判为“搭配不当”,当然没错。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两面”对“一面”,或者“一面”对“两面”都是“搭配不当”呢?我们的回答是:不一定。
请看2010年高考浙江卷病句辩证题的A项:
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该句后半部分的“能否”对应的是“实际行动”,这是不是“两面”对“一面”的“搭配不当”呢?不是,因为人的“行动”本身就有“积极和消极”“高雅和低俗”之分,所以其搭配没有问题。如果在“实际行动”后面加上“是否积极”,反而成了蛇足。像这样的句子还有:
③商业银行吸纳存款的多少,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④我要强调一点的是,我们全体工人兄弟热情的高低、干劲的大小,能够直接影响这项重点工程的进度。
句③前面是“多少”,后面是“作用”;句④前面是“高低”“大小”,后面是“进度”。貌似一看,均是“两面”对“一面”的“搭配不当”,但因为“作用”本身就有大有小,“进度”本身就有快有慢,所以没有问题。汉语词汇里,本身就包含了正反两方面含义的词还有很多,比如“态度”(“职工的工作态度,反映出领导是否真心关怀了职工的家庭困难”)、“劲头”(“工资的高低可以影响工人的劲头”)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与“两面词”对应的那个词本身已经包含了正反两方面的意思,就不存在所谓的“两面”对“一面”的搭配不当。那么,我们在做这类题目时,如果在句子前面或者后面碰到“是否”“能否”这类“两面词”,后面或者前面没有诸如“成败”“快慢”之类的词来搭配的话,那就要看与之相呼应的词是否包含了正反两方面的意思——有,则正确;无,则是病句。据此,我们来判断上述的①②句为何是“搭配不当”呢?因为“正确”和“迅速发展”均只包含了一方面的意思,分别与“成功与失败”“能否”不能搭配,所以只能判为病句。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在设问式的句子中,往往要用到一个“两面词”,而与之对应的一般是“证明”类的词或短语,比如“证实”“检验”“提供真相”等,这种情况,也是能够搭配的。比如“秦始皇当年是否真的造了阿房宫,阿房宫是不是覆盖了整个骊山,这都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来证实”。
[练习]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一个人品德的高下,才华的大小,不仅可以影响其魅力,还可以影响其相貌。
B. 张教授这个设想很新颖,但是否科学合理,并取得实效,要靠实践来检验。
C. 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D. 我们在座诸君能否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取决于上天的眷顾,也不取决于父母的权势,全取决于自己努力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