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大双巧手复制国宝
北京雍和宫永佑殿挂有一幅《绿度母》唐卡,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北京宫廷补绣的经典之作。全幅分天、地、海三层表现。天界的伎乐飞天与长寿佛,地界主尊绿度母,海下有聚宝供养与护法佛母,是一幅赞颂佛母慈悲净德的尊像画。看似画作,但具有极强的立体感,整幅作品用柔软纤薄的锦缎绸绢堆绫制成,数千块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锦缎绸绢精巧搭配,把层叠变化的裙衣飘带、璎珞珠钏表现得有姿有色,十分美丽,是宫中传世孤品,但这却是复制品,复制品的制作者正是北京市二级工艺美术大师、第三代非遗传承人贾大双。
当年,雍和宫的文物研究人员发现原作出现了严重老化这一情况。200多年前,乾隆母亲孝圣宪皇太后崇庆带领宫中绣女共同繡制的原作,曾经常年挂在墙上,颜色已变得暗沉,绸缎也开始下垂,其中的人物面部表情变得混沌模糊。为了能够完整保留下《绿度母》的工艺和形象,2001年,他们找到了贾大双。
提起《绿度母》像的复制,贾大双感慨很多:“当时我看到这幅作品的时候,感觉到它的制作工艺跟我们目前的宫廷补绣非常相像,都是用堆补、刺绣工艺做上去的。” 但感觉归感觉,这可是国宝级的文物,如何做好,担子很重,也极具挑战性。要按照原工艺、原材料、原比例制作复制品,这可是个硬任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真的做起来远比想象复杂得多,原件要保持完整,不能有任何损伤。复制是先要拓样、勾画图样、分解细部,仅零部件解析标注的数字编号就达4000多个,还要注明彼此之间的关系,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哪个在上,哪个在下。在外行人看来,北京宫廷补绣原本是一项手工艺,说起来谁都能学、能做,但对贾大双来讲,复制《绿度母》却成了一项重点工程。万万没想到,在复制《绿度母》像的过程中,她还发现了一些失传多年的古代宫廷补绣的技艺,这令她又惊又喜。

原来,崇庆太后制作这件《绿度母》时用了一种技艺,类似于现在“硬拨”,但应叫做“软拨”,就是用单层的丝织物、丝绸软缎拨完之后缝制上去,是完全靠丝织品堆绫出来的立体效果,而这也恰恰是《绿度母》衰老的致命原因,软拨工艺的绣品经过长年的垂挂就会变形,有的地方不仅变形且还有脱落、移位。
怎么办?贾大双动开了脑筋,为了既能保持作品的精髓,又能令其天长日久地保存,她琢磨着:“宫廷补绣的硬拨一般是用硬纸板当底衬,但纸板不利于文物保护,更不利于长年收藏”,于是,她大胆决定采用织物作底衬,选一种略有支撑力的硬棉布,既要让人物的五官更加分明精致,又能长久保持不变形,不褶皱,更不下垂,可保持《绿度母》的容颜至少百年容光焕发,而衣服、裙带上本来飘逸的地方,依然按照古法,不做衬底,尽量地保持原样。由此,她创出了“浮雕拨”的技艺手法。



从描图、剪形、浮雕拨、开纱、拨边一直到攒活,历时8个月,耗用4300个工时,贾大双等人成功地复制出了《绿度母》补绣像,北京雍和宫将其作为馆藏珍品。整件作品高1.86米,宽1.25米,共用68种颜色,4912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真丝锦缎,125片钩针工艺,56股编绳技艺,23米长的盘线工艺,完美地保持了原作风格与神韵。绣像上最大的人物是绿度母,身高80厘米,而最小的人物在左上角的云朵里,只有5厘米,十分逼真。与原作对比,复制品显得更加完美。
复制国宝,在技艺上既是挑战,也是提升,这一过程让北京宫廷补绣的传承人见识了真正的宫廷技艺。那么,为何当年只有贾大双能担此重任呢?

北京宫廷补绣的传承
据记载,宫廷补绣是从16世纪末流行的“堆绫子”工艺演变而来,主要以北京为传承地,盛行于明清时期。清乾隆年间,是宫廷补绣最繁荣的时期,无论宫闱或是民间,人们的衣着都喜欢在上面补绣花鸟等图案。清朝在宫廷造办处设有绣作、衣作,在京设置了京师工商部女子绣工科。清末民初,补绣在北京民间也广泛流行,用于家居装饰,在崇文门外西湖营、永定门外一带有很多以此为生的家庭作坊,在前门一带,有专供皇室王府、贵爵服务的官办绣花作坊,如前店后厂式的“源聚茂”绣局,“永聚”绣局、以及“源兴”“同顺利”等绣店。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位于北京西城区的白塔寺,在当年大地震震后被修缮时发现所供奉袈裟上的纹饰用的即是堆绫、贴绢工艺,上面的图案有梅、兰、竹、菊、莲、桃等12种花卉,为九宫格形式。据考证,此袈裟为清乾隆皇帝母亲率宫女亲自制作。白塔寺的发现印证了堆绫工艺,后来逐渐发展、演变,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民间技艺——挑补绣。
1957年生于北京的贾大双,与北京宫廷补绣有着不解之缘,40多年来把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门传统技艺中。1978年,她进了挑补绣花厂,学习工艺美术品的制作,幸运地成为北京宫廷补绣的传承人。从简单的描图、配色开始,到使用针线刺绣、布艺堆贴等手法展现平面图,一丝不苟地跟着师傅刻苦地学习工艺技法,每一道工序都做得认真仔细。

而当时厂里设计师崔洁是贾大双的师傅,1924生于北京,从小爱好美术,中学毕业后考入了辅仁大学美术系,因成绩优秀,194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招入挑补绣花厂从事图案设计,懂行的人都知道,挑花、补花和绣花三门技艺不分家,也有统称为京绣的。清宫绣与京绣似乎相同,然而,将二者作品放在一起,细细把玩时,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崔洁入行后,他很快掌握了京绣的三门技艺,且作为第二代宫廷补绣传承人,他潜心研究抽纱工艺,将绘画技法与工艺结合起来,并尝试着突破传统的束缚,创作灵感不断地从笔尖流出。创作出了一批名胜古迹的风景图案和反映新中国题材的图案,他用各种针法制作的大型风景壁挂深受外商喜爱,被誉为“北京风格”。1959年,崔洁创作的挑花挂屏《长江大桥》为纪念中国十大建筑,被人民大会堂收藏;1966年,他创作的挑花大壁挂《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被收藏并陈列在广交会大厅;2003年,创作的刺绣作品《承德风景》获首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工美杯”特别金奖。1984年他担任北京市抽纱研究所所长,1993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5年由中国轻工总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并获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授予“从艺50周年纪念奖”。


在新中国成立后与崔洁大师同进厂的还有一位人称“辫子李”的李开泰,是宫廷绣坊最后一代手艺一流的绣工,也是第一代宫廷补绣传承人。李开泰(1889-1976年),河北省武邑县人,14岁来到北京,被叔祖父送到“源聚茂”繡局学艺,四年半学徒出师,因技艺出众留住绣花局,曾为皇宫绣过“正活”,绣过王爷、官员的官服,也绣过民间的嫁妆衣、装裹衣,后来在永聚绣局。专门绣制文武朝服、蟒袍、朝裙、挽袖、箭衣,还有腰带上系挂的“六件”或“八件”的吉服带、行服带、常服带等,最具有代表性的绣品是袁世凯的龙袍。在挑补绣花厂,李开泰和同为第一代传承人的李雁宾培养出了一批技术骨干,曾在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京绣的研究与制作,为京绣技艺创新做出重要的贡献。 在北京市挑补绣花厂,前两代传承人的技艺相互融合,影响着第三代传承人贾大双、李福强、蒋崇愚、项伟、刘京华、赵伟等,崔洁明确表示:“作为大师,一定要每年都拿出合格的作品,否则就有愧于大师的称号。”




1993年,崔洁开始创作宫廷补绣作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身为徒弟的第三代传承人贾大双等参与其中。当时,崔洁意识到京绣中已有的绣花技法和设计手法都不足以表现这幅大型作品,便联合同事一起苦苦探索新的技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灵活运用补花中已有的“堆绫”技法,随即采用宫廷补绣的“丝绫堆绣”技艺,大家共同努力,于1994年成功制作出的《清明上河图(虹桥段)》,1996年,这幅“丝绫堆绣”的《清明上河图(虹桥段)》被作为国家礼品送给联合国粮农组织收藏。一年后,《清明上河图》全卷制作完成,让几代人的艺术之花得以绽放,也为后来的年轻一代开创出新的创作途径。有师传的影响力,更有实实在在的20多年技艺技能的锤炼与积累,承担北京雍和宫国家一级文物《绿度母》复制的重担顺理成章地落到了贾大双这一代人的肩上,事实证明,她成功了!

后来,贾大双也带领自己的徒弟制作《清明上河图(虹桥段)》,在厂里那张大桌子上铺展开一张黑白大图,图纸是放大了4倍的。虹桥是《清明上河图》中一个著名的“景点”。很多人一提到《清明上河图》,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虹桥,这是整幅图中最繁华的一段。喧闹的虹桥,有桥、有船,车水马龙,人潮涌动,一抬轿子徐徐穿过,里面坐着的正是蔡京,星罗密布般出现在虹桥四周的卖饼郎、跑腿、挑炭夫等,补绣作品要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都体现出来,且必须形神兼备。首先要将图纸拆分开,每个手指头大小的人物都是四五块布拼装完成的,贾大双指着图纸说,最主要的是桥头,桥头有人物,也有建筑,要按照不同的层次分几个组,每个人物、每个建筑都要单一制作,做好后拼装组合。2011年,贾大双等制作的《清明上河图(虹桥段)》交付北京市政府,并在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工艺美术精品金奖。

第三代传承人李福强现任北京工美抽纱研究所所长,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堆绣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参与设计的宫廷补绣作品多次在全国和北京市荣获金奖、银奖等。
第四代传承人是一批新生代——80后、90后的年轻人,徐金香、启燕飞、刘晓辰、魏楠、徐子雯等,在贾大双等老一辈大师的带领下正在继续学习和继承北京宫廷补绣的技艺,努力奋进。而当年的特种工艺工业公司的挑补绣花厂的影子早已不在了。




当今,第三、第四代传承人薪火相传,担负起北京宫廷补绣技艺传承的使命,新一代年轻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奮发上进,敢于创新。师从贾大双的徐金香,设计制作的宫廷补绣《蝶恋花》,将传统的宫廷补绣工艺与绘画巧妙结合,创造出花卉立体塑形的新工艺技法,创作出的宫廷补绣作品在市场上也很受热捧。启燕飞创作的《水乡春色》、刘晓辰创作的《踪》、魏楠创作的《戏之韵》、徐子雯创作的《火凤凰》等,一经面市,大受赞誉。现主要传承地在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3号金孔雀大厦和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00号工美大厦内,但普及范围已扩大至北京市16个区。

近年来,贾大双的作品频出,获得众多奖项。2002-2018年,在全国及北京的各种旅游产品设计大赛、北京工艺美术展中,《昭陵六骏》《五牛图》《白度母》《绿度母》《一团和气》《和平颂》《孔雀图》等荣获金奖,《孔雀图》《白鹭栖息图》《丝绸之路》《礼盒系列》斩获银奖,《唐女马球图》、服饰系列、宫廷系列,在第九届、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中双收金银奖,可谓硕果累累。


宫廷补绣技艺技法
宫廷补绣首先要选好题材,藏传佛教唐卡就是个好题材,用补绣技法制作很出彩,为促进民族团结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说到技艺技法,“补绣”这俩字应该拆开来看。补,指的是各种各样的绫、罗、绸、缎、绢、棉布、色布、麻布等,按照图纸要求,先剪出硬纸样,然后,在选好的丝绸、绫、绢、凤尾纱为贴补主料,按照硬纸样从大幅面料上剪下来,剪成各种形状的小块布,经过硬拨、浮雕拨等一一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贴补到作品中;绣,顾名思义,就是用丝线绣出花样来。补绣是以补为主,以绣为辅,作品平铺着制作,做好后,直立起来,从侧面看,跟单纯的刺绣不一样。补绣工艺最讲究用不同的布料造型,做出有层次感的图案来,作品极具立体感,是布面上的彩色浮雕,犹似在建筑物上的浮雕。题材好、补绣技艺精湛的作品能产生超高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过去,在宫廷和民间则多为随身物品,如香囊、荷包、褡裢、扇套、钱袋、团扇等小件佩饰。
在金孔雀大厦的非遗大师传承工作室,经常有一些爱好者前来学习北京宫廷补绣的技艺,大多数是一些退休的人,完全不再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群体,那个群体是为了挣取加工费补贴家用,现在的他们纯粹是凭着个人爱好来学的,喜欢自己凭手艺做成一幅作品,或挂在家里自己欣赏,或当作礼物送亲朋好友,因而成了北京城里的宫廷补绣的粉丝,有人给这部分人起了个时髦的称号“宫粉”。来这里跟贾大双等老师学习的人手里都有一个原材料包,是搭配好的各种制作材料,只需学习手法就可以制作了。成品画面也大多比较简单,自娱自乐地传承着这门技艺,这些作品也有个比较流行的“官名”,叫“布贴画”。
“布贴画”的制作,大致可以归为北京宫廷补绣的基础入门级。其实,宫廷补绣原本就是一项居家的手工艺,常用的工具是剪刀、镊子、拨针、铅笔、毛笔、板刷等,其他工具均为辅助工具。


制作一幅补绣作品,首先要绘出图纸,分解,标号,制作图板,选材配色,再按照图板沿轮廓线将各部分剪开,接着用织物一块块进行剪贴,包括贴棉、开纱、拨活、攒活、刺绣等环节。拨活是整个工艺中重要的一步,分为硬拨和浮雕拨。
硬拨,按照图纸拆分出的一个个局部小件,在硬纸板上拓样,并剪成形状做底衬,然后选用丝绫绸缎,也就是作为面料的布,剪成跟硬纸板一模一样的形状,面料的大小四周围都要比硬纸板大出2-3毫米。布料和纸板之間衬上薄的蓬松棉,就在这大出硬纸板的2-3毫米间隙涂抹乳胶,然后,用拨针一点一点地拨卷起压向纸板,并压实。这一过程看上去没什么难度,但是却至关重要,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每一次压折都要严丝合缝,每一个小部件都需要极认真仔细地操作。
浮雕拨,是将硬拨中的硬纸板用硬质棉布替代,也称之为棉布叠加法,有的还需填充蓬松棉,实际上,这一步也很不容易做好,要经过长时间的基本训练才行,试想,用拨针拨折普通面料尚且好办,但是对于柔软、丝滑的绫罗绸缎,还是需要基本功训练的。浮雕拨制完成的作品立体感强,保存时间长,适合于制作大型画卷。
开纱,为表现色彩浓淡变化,补绣作品常要用到一种特制的纱,叫做凤尾纱。凤尾纱是纯棉色纱织成的纱,在织布时所用经纱、纬纱都是经过染色的,其色五彩缤纷,纱色由浅入深,是渐变色,韵味无穷。而且经纺织后,像凤凰的羽毛一样美丽,故称凤尾纱,凤尾纱系列成套,按编号分色,是补绣工艺专供材料。凤尾纱十分难寻,目前厂里还有适量库存。凤尾纱在宫廷补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按照每个色块的明暗关系、浓淡方向去剪,称之为“开纱”。


贴绢,是用单层丝织物剪成图案平贴,粘贴之后有的还要加线缝绣,有的只贴不缝。
堆绫,是用绫或其他丝织物剪贴、堆叠拼成多层次的图案,有的在图案中填充棉花或其他织物,使图样隆起成浮雕状,为图案增添立体效果,可使形象更为生动鲜活,用于制作寺庙内的唐卡、佛像。另外,还有一些细部的制作,比如多用于马鬃等的抽丝,是按照布料的走向一根一根地抽出丝来,扎制成马鬃。
粘贴与镶拼,攒成精美的画面。在硬拨、浮雕拨、贴绢、堆绫、抽丝等工序完成后,再按照图纸中的编号以及重叠关系,将一件一件做好的零部件粘贴、镶拼在一起,并融入捏褶法和裱纱法等新技法,使图案的表现力强,更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



刺绣、缝缀则分为柳绣、平绣、打籽绣。柳绣是在贴补过的图案上进行线条状的缝制;平绣是按区域进行刺绣,花蕊、人物的眉眼等部分用刺绣来画龙点睛;打籽绣是在图案上进行一个点的缝绣。
当然,如若只是出于个人爱好,补绣简单易学,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学习,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步骤,就可以做出实用品来。简单的补绣作品也同样美观大气,在平面上展示出立体浮雕的艺术效果,适合于家庭装饰,会议场所装饰,美化生活,对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和实用价值。

北京宫廷补绣的行业变迁
回溯北京宫廷补绣的行业变迁,令人感慨。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宫廷补绣主要以北京市为传承地,1949年由市民主妇联生产部主持召开市区各区妇联会议,提出恢复挑补绣花生产的倡议,北京先后成立了挑、补、绣花生产合作社、总厂、抽纱公司、研究所等,北京的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等地都曾有过挑补绣工厂,生产销售补绣产品,还远销至欧美等多国。1950年初,成立了北京市民主妇联挑补花工厂;1958年成立北京市挑补绣花研究所,后更名为北京市抽纱研究所;1965年成立北京市挑补绣花生产合作联社,并设立了设计研究室;1972年8月北京市挑补绣总厂成立,1973年更名为北京抽纱工业公司,上世纪70年代,北京的“挑补绣”成了当时的“国际大牌”,是北京的外汇创收大户。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改变,审美观念的更新,一些实用生活用品的快速产出,花色、品种日渐繁多。不得不依靠手工制作的北京补花制品的市场前景黯淡,以出口创汇为主要销售渠道的挑补绣制品受到极大冲击。1986年撤销北京市抽纱工业公司,由北京市抽纱研究所、北京市第二绣花厂等六单位组成北京市抽纱工艺品厂,后并入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保留北京市抽纱研究所建制。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堆绣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李福强现任北京工美抽纱研究所所长。






现在,北京宫廷补绣的传承普及范围已扩大至北京市的各区,但主要传承地两处:一处是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00号工美大厦内,这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和权威认知度的“中国工艺美术第一店”。在节假日经常开展现场手工艺的体验与分享活动、DIY体验活动 、大师傅和小徒弟:手把手教会你,真诚传承北京宫廷补绣技艺;另一处是朝阳区东土城路13号金孔雀大厦,这里有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艺品厂,并建有非遗大师传承工作室,作为宫廷补绣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研发基地,这里是1976年北京抽紗研究所成立的原址,室内墙上挂着一些漂亮的宫廷补绣的作品,有传统的花卉、佛像,也有油画风格的新作。绕到金孔雀大厦的后身,有个厂房,也是生产车间。贾大双曾任北京抽纱研究所副所长,是这里的老员工,也是传承基地的掌门人。现在的厂里,除贾大双和一位老员工是退休返聘的,其余一水儿的年轻人,年龄和上一代补绣师傅相差有三十多岁,贾大双二人不但自己制作,还担负着培训新手,在技术上指导着年轻一代的重任。



经典作品走向世界
多年来,陆续有不少宫廷补绣的经典作品走向世界,贾大双的《唐女马球图》也作为国礼走出国门。
这幅现代画家罗远潜的工笔画《仕女马球图》,画面上的人物美丽,动感十足,引起了贾大双的兴趣,萌生了要据此创作补绣作品的想法。于是她开始构思设计,分析画中人物,打底稿画图,熬心耗神,画稿出来了,如何实现还是个细活。要先按图纸分解画中的每一部位,既要考虑画中的人物表情、衣着、飞马、马杆等的色彩搭配,又要思考选材用料,丝绢绸缎等要用哪一种,就连绣线的颜色、粗细都必须要选好,每一个细节都关乎作品的成败,关乎成品出来之后是否完美。
《唐女马球图》描绘的是中国古代体育风貌,当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时,重彩工笔的画风令人赞叹,这幅以唐朝年间唐女打球为主题的北京宫廷补绣作品,塑造的人物具有极强的立体感,画面中五骑人马,挥鞭而行,栩栩如生,形象各不相同而又前后呼应,彼此联系,色彩古朴典雅,动感韵律十足。画面中,左边的仕女红裙飞舞,胯下马匹四蹄腾空;中间上面那仕女绿裙飘动,马不停蹄;右上的仕女策马扬杆,准备击球;右下人物一马当先,扬杆击球。整幅图分割成800多片,采用浮雕工艺体现马与人身体,球杆、球与装饰运用硬拨工艺表现材料质感;马蹄毛则用抽丝工艺,从面料中按照抽经不抽纬,抽纬留经地一丝一丝抽出,制作而成,效果十分逼真。人物、球杆、装饰选用真丝材料,马鞍采用织锦缎制作,马鬃用绣线体现出一根根灵动的鬃毛。马、缰绳、飘带选用花绫,很好地体现马的外观质感。
作品选材充满创意,独具匠心。以高档的丝绸和花绫为主要原料,绢、凤尾纱、棉布等做辅料,采用硬拨、浮雕拨、编织、刺绣、缝缀、堆贴、盘线等多种技艺,轮番上阵,在各个细节上发挥作用,为画面提彩增色,其中浮雕拨再次运用到制作《唐女马球图》中,这种技法的运用将衣服皱褶、马匹奔跑时的肌肉线条完美地表现了出来,使画面更加传神,呈现出浮雕的艺术效果,颇具立体感。


2008年奥运会,贾大双怎么也没想到由自己设计,徐金香、赵伟等集体制作的《唐女马球图》补绣画竟然成为赠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的国礼。唐代是我国马球盛行的时期,马球是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活动。“百马撵蹄近相映,欢声四合壮士呼”。以《唐女马球图》赠国际奥委会主席,的确很有创意。更没想到,2018年《唐女马球图》再次作为国礼赠予阿根廷总统马克里。
贾大双从事挑补绣30多年,设计制作大量补绣精品,并著有《北京抽纱图稿》《丝绫补绣技艺教程》等书籍,现在仍在传承宫廷补绣的技艺。近年来,北京宫廷补绣积极开班教学,授课群体遍布北京城区,年龄段上至70-80岁,下至7-8岁,除了居住北京本地的学员之外,还有来自上海、哈尔滨、四川、山西、西藏、香港等地的学员,千里迢迢赴京学习这门技艺,也有定居美国、加拿大的学员把学做的作品带到海外,将技艺传授给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外国友人。
北京宫廷补绣,还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参加展演活动,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TIPS
金孔雀大厦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3号金孔雀大厦办公区二层抽纱研究所
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1:00、13:00-16:00,周六、日休息
电话: 010-64294918
公交:123、130路到东土城路南口,下车后向西300米即到。
地铁:2号线出A口向东沿护城河直走两公里左右即可到达。
工美大厦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00号
时间: 周一至周日9:30-21:30
电话: 010-65233016
公交:41、52、103、120、特11、观光2线王府井站下车
地铁:1号线王府井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