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来源 :东方文化周刊·理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denaclair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朗读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内涵,深刻认识朗读教学对学生言语能力培养、理解能力培养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朗读教学中注意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朗读方式的合理选择。平日教学生活中,能够在明确目的、具体目标的指引下,以多种多样灵活的朗读形式呈现于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45-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本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书声琅琅也是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悄悄隐退。随着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反而被舍弃了。许多教师忽视对学生读的训练,尤其是朗读训练。有的教师上课,大半节课甚至整节课都不让学生读读课文,只是一味地讲解、提问,理解能力相对较低的小学生不但没有明白老师讲的内容,而且对已学过的课文,也常常读不成句,更谈不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加强朗读教学。
  一、朗读可晓文中之意
  古人对读书的重要性早有深刻的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强调了读书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章逐步理解的过程。只有多读,才能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明白。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浅显易懂,学生自己基本能读懂大体意思,因此,教师只要对难理解的地方稍加点拨,学生就能领会,无须再一句一句地去讲解。以读代讲,将大量的时间让给学生去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悟,就会克服语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有的老师在教《手》一文时,板书课题后这样引导学生:“手,我们都熟悉,但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手?这是双什么样的?是怎样长成的这双手?请同学们朗读这篇课文,注意我提出的问题。”琅琅书声过后,老师便提问学生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仅此一遍,学生就基本能回答老师所提的简单问题,于是老师又提出更进一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遍朗读。读后多数同学不仅能明白说出手的特点,而且能理解体现特点的句子。这说明学生完全可以靠读来自己理解课文内容。
  二、朗读可感其文中之情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应注重利用课文形象创设生动情境,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朗读体味的机会。一般可按以下几步进行训练:一是在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自由轻声读;二是在理解课文时,让学生默读、齐读、自由读;三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四是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课文中的思想情感;五是让学生背诵词句优美的篇章和精彩的段落。特别在教学情感浓厚的课文时,教师可用诵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同亲临其境,让学生的感情,作者的感情与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以求达到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分角色诵读也是体会人物感情,提高情感感受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有多个人物的课文时可以随机使用。分角色诵读时要指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读出语气,挖掘出文中情,让学生互相感受,加深理解。
  三、朗读可知作文之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讀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是强调读对写作的作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时,不是语言贫乏,枯燥苍白,就是言不由衷,辞不达意。究其原因,除少数学生是因为认识水平较低、表达不明外,大部分学生是因为腹中无货,平日缺乏语言积累。这种现象已成为制约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瓶颈。朗读训练尤其是背诵,是丰富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的最佳方法。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在会读、读熟、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读和背诵,就能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而得心应手地运用语言。因此,教师应抓住儿童时代的宝贵时光,指导学生多背诵一些优秀作品。小学语文课本入选的课文,不少是中外名家佳作。这些课文在语言运用和写作方法上都是值得学习的范例。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读的多了,慢慢地思想内容有了,篇章结构也有了,语感文采也有了,字、词、句、语法、修辞一古脑儿就全都有了。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感至悟的过程,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能快速见效。如学习《燕子》这类的课文,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读,逐步体会作者叙述了燕子的哪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是用什么方法写的,等等。这样,以后遇到描写动物外形的作文,学生很容易从模仿入手,写出基本合格的文章。
  四、朗读教学有利于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
  真善美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朗读教学中的美是多样的,音律美、节奏美、画面美,这是文字赋予我们的美,而这种种美是借助朗读教学体现出来的。
  现在所使用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绝大多数课文是文质兼美的。教师在讲读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诱发他们去想象,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就能培养他们一定的审美能力,同时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我们语文教材中表现给我们各式各样的美,通过朗读,我们可以进入美的世界去尽情遨游。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秀丽风光,比如《黄山奇松》、《九寨沟》、《西湖》,都用优美的文字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通过各种比喻、拟人的手法再现出一幅幅魅力画面。轻轻闭上眼,听着静静的读书声,你会被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所深深打动。我们可以看到道德的人性美,神话故事《九色鹿》向我们宣扬了见义勇为的精神,提醒我们不可见利忘义,不可忘恩负义。这些美通过朗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培养着、提高着他们的审美能力。
  总之,朗读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特别重要。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 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学生读多了读熟了,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渐渐地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语感提高的同时,也就提高了整体语文水平。
其他文献
未来高速海量信息传输需求使得低成本集成光电子器件成为首选。采用硅基光电子器件用光代替电实现片间乃至片上光互连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半导体硅材料不仅仅是电子材料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将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向了房屋建筑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关乎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然而,由于一些施工企业或者相关领导人过度的关注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忽略了施工的细节要求和最后质量,房屋工程出现了很多有待完善的缺陷,本文针对这些缺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方法,以此希
摘要当代的建筑学领域已经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方法和审美意识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作为培养建筑师的高校,课程设置上面可以进行一些革新,特别是审美能力的构建与培养环节的薄弱。本文从现状出发,提出建筑学美术课审美能力构建与培养的路径,力图推进高校的建筑学美术课教育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建筑学;美术课;审美能力;构建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TU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4
摘要本文细致阐述古建筑彩画发挥的价值效应,同时联合现代仿古建筑成果进行科学对比、验证,争取深入挖掘过往艺术源泉,确保文化遗产的强力收获。于是,在认证知名历史文化古城既定形象环节中,主张结合各类防护与复原手段予以调节,希望此时相关设计人员能够主动秉承一种高素质水准,避免任何维护工作产生误差结果,这是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朝着科学化发展步伐的有效措施,应该引起社会大众重视。  关键词古建筑彩画;现代仿古;对
摘要在常青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历史意识与设计探索》相关命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环境对象的性质、特征和具体的约束条件的引入,初步探索了历史环境对象再生过程中的问题的逻辑次序与实践操作,并意图通过对对象再生过程的探讨,进一步认识现代文明在历史环境中的态度。  关键词历史环境;建筑遗产;保护;再生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4)13-0036-01  一、概
数字影像设备的色彩管理是数字彩色流程中色彩一致性再现的保证,广泛应用于纺织、印刷、多媒体成像等多个领域,是国际上近十年来非常活跃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着重于数字彩色显
摘要让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是新课改理念下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深化政治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要给学生提供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本文笔者在新课改指导下,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关于提高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