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陌生人的慰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ge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被称为“恐怖伊恩”,他在《只爱陌生人》中刻画了四个主人公形象,以内部和外部不同的叙述视角探测人物的性爱心理以及行为的种种表现,尤其是以玛丽视角观察到的罗伯特和卡罗琳的变态性爱,描写了一段施一受的变态性爱,这打破了科林与玛丽的正常性爱交往模式,使他们的性爱体验一下子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新鲜感,相爱相杀的陌生人带给游客科林与玛丽无疑是鲜血与死亡。
  关键词:陌生人;变态性爱;死亡
  一、引言
  在充满阳光的威尼斯,作者麦克尤恩不带脏字的描写了一个肮脏的故事,这么一个诡异的故事背后,隐藏着的是瘟疫般的抑郁,让人不禁感叹“恐怖伊恩”的叙述魔力是如此强大,一场惊艳的谋杀背后揭示的是家庭危机的出现,科林与玛丽平淡的性欲被陌生的恋人重新激发出来,“人本恶”意识诱发出人物的不正常的渴望,通过这种隐喻的手法,使得作者对恶的批判更有力。
  二、陷阱一陌生人的慰藉
  作为游客身份的科林与玛丽已经熟悉了每日两人的“任务清单”:谈梦、洗澡、做爱、抽大麻、精心打扮、出门游玩,如此反反复复,而就当两人的性爱关系陷入僵局或倦怠之际,两人都把性爱的激情抛之脑后,却关注于做爱的规矩和程序。在旅途中遇到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令他们的旅程多了一份惊喜与未知。如果没有当时的那一场奇遇,他们谁也不会肯承认他们的已经进入了一种倦怠期,而且十分的脆弱和敏感。
  罗伯特与卡洛琳正好出现在他们的性爱关系进入僵局之际,而作为女性的玛丽,抵制不住好奇的冲动。在陌生的环境中,别人的私生活总是会引起自己的密切关注。罗伯特以陌生人的身份讲述了自己的奇特的家族史以及遭遇,而卡洛琳作为罗伯特的妻子,在他们的性爱关系中扮演着受虐的角色,她向玛丽坦言,相爱就是会为对方做任何事,甚至甘心让对方杀死自己,而且在性爱中越是痛苦越是感觉到兴奋。这种对性爱的全新看法,在瑪丽心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了影响。
  在回到旅馆之后,玛丽与科林惊讶的发现,他们之前的平淡性爱焕发出无穷的乐趣。而他们的这份激情从何而来?正是来自那对陌生人的不正常的性爱关系的刺激,这给予他们本来正常性爱关系多了一份新鲜感和冲动。“他们在做爱的过程中,玛丽喃喃念诵说她要买通一个外科医生,将科林的双臂和双腿全部截去……”两人只是把这种变态的性爱想法作为行为的驱动力,并未付诸实施,但是他们却已经掉入了罗伯特与卡罗琳精心为他们设下的陷阱。
  三、照片——恐怖的陌生人
  罗伯特与卡罗琳之间谈不上有爱情,两个人的结合顶多算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他们是一对典型在性爱和心理方面都深深陷入性虐关系当中的人。卡罗琳成为罗伯特性爱的囚犯,而她又享受于此,在邂逅科林与玛丽之前,他们的性虐体验也陷入麻木的一种状态,他们需要寻求新的感官刺激来充实性爱体验。
  科林与玛丽在威尼斯度假的第一天就被罗伯特意外遇见,科林是一个俊俏的男子,罗伯特看到他的第一眼就想把他作为自己的性爱对象。“罗伯特那天拍了很多照片,不过这是我看到的第一张,我真是永志不忘。罗伯特回家来的时候兴奋莫名,后来,他又把更多照片带回家的时候,我们重新又越来越亲近了……”这些照片揭露了一个黑暗的预谋。而玛丽是女权主义的信仰者,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她首先注意到了“照片事件”,噩梦使她顿悟到科林竟是罗伯特家中照片里被偷拍的那名男子,好奇心驱使她去一探究竟,寻求新鲜刺激,他们自愿投身到陌生人罗伯特和卡罗琳精心为他们埋下的陷阱。这对“不正常夫妇”密切关注着科林这个美貌男子,他的照片成为他们新的性爱体验的神助,这也拉开了一场残暴血腥的屠杀的序幕。
  四、死亡——“只爱陌生人”的最终结局
  同是同性恋又是施虐者的罗伯特是谋划这起奸杀事件的主导者。正当科林与玛丽一心一意的迈入陷阱中时,在罗伯特家就餐前,罗伯特打了科林一拳,科林没有还手,反而默默隐忍了,甘愿担当了被动承受者的一方,在罗伯特的试探中,他确定了科林的女性地位,此后就更加的肆无忌惮。在他带领科林前往他的酒吧的路上,他紧紧握着克林的手,手指交叉而且一直用力扣紧,罗伯特故意选择了一条能拍碰到尽可能多熟人的路线,他更多地是一种炫示。科林使得罗伯特看起来容光焕发,这是他与卡罗琳在一起时看不到的一种朝气,因此,罗伯特看中科林作为他和卡罗琳最后的奸杀对象也不足为怪。
  最高潮的一幕发生在科林最后被罗伯特以及卡罗琳当做性玩具被杀害、淫猥、奸淫的一刻。“她把下嘴唇上的血迹都集中到食指上。然后把血涂抹在克林的嘴唇上。”而在这残忍的一幕发生时,科林的状态是平静的,他已经完全的沦为了罗伯特与卡罗琳性爱的工具,至此,这种变态的性爱关系已经走向高潮,科林也完成了他向女性角色的最终转变,而这一代价是走向死亡。
  五、结语
  两对陌生人的意外邂逅,给彼此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波澜,他们凭靠着对于他们来说的陌生人的慰藉,挽救了彼此陷入僵局的性爱关系。“只爱陌生人”使他们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寻求痛苦的兴奋至高点,这是男女主角彼此相互吸引、契合的结果。作者麦克尤恩让我们细心品味这篇文章中的人性,并且是不带着一丝怜悯之心投注其中,“只爱陌生人,不要爱陌生人”。
其他文献
【摘 要】  开放教育领域残疾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服务并不是在系统和完善的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并形成理论,是在理论和实践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探究残疾学习者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对丰富现有残疾人教育理论体系,促进残疾人远程教育实践具有一定意义。依据文献调研构建了残疾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模型,并以国家开放大学内蒙古地区残疾人学员作为研究样本,对学习支持服务模型进行了
摘 要:程青通过《最温暖的寒夜》全方面展示了中国当下世俗生活独特的一隅,用笔下的人物来传达民间生活的坚忍和慈悲,展现了找不着出路的底层青年,在没有宏大长远的生活目标的状况下,如何一次次向生活妥协,又如何一次次渴望拯救隐秘的心灵,在循環反复中走进精神和情欲两难的生存泥淖。  关键词:奋斗史;婚恋观;“双面”性格;生存困境  作者简介:盛业玮(1989-),女,江苏高邮人,扬州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
【摘 要】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对促进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团队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汗学院课堂外学习、课堂内知识内化提升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的推崇。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课程实践采取的“面授辅导与网上学习”相结合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虽然是翻转课堂的雏形,但并没有从本质上真正实现“课堂”向“学堂”的转变,致使“面授辅导与网上学习”整合的
全日照咖啡豆的生产模式正在兴起,但是它对动植物及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难词探意  1. plantation /plɑ?n?te??n/ n. 种植园  2. acidic /??s?d?k/ adj. 酸性的  The production of coffee beans is huge, profitable business, but, unfortunately, ful
【摘 要】  不同的在线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与要求,“引领服务式”在线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深度参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引领学习进程,服务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但在实际运行中,教师固有的教学思维和传统教学习惯受到严峻挑战,对教学设计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在线教学行为差异明显,参与程度深浅不一,教学策略运用单一,现有的外部评价机制也不能激发教师的在线教学改革热情。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的优
摘 要:《来自非洲遥远的呼喊》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里克·沃尔科特写的一首诗。本文着重分析了诗歌作者通过诗歌表现出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诗歌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写作特点。  关键词:德里克·沃尔科特;复杂身份;诗歌特点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1  一.引言  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 ) 诗人、剧作家、画家,1
互联网正在重构教育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这场变革不仅是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更是教育规律的深刻演变。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互联网 教育”的本质规律,是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关键。互联网能将教与学过程的行为以数据的方式记录下来,使得人类第一次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认识教学规律,这是人类教育的历史性进步与机遇,也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竞争点。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18年起专门为教育科学
65.天山农牧师的棉田里  王然教授、张中宇、乔永江、棉农、植棉技术员,曲一凡也在场。大家正在观察长绒棉的结桃情况。大片的,绿油油的棉田,青桃累累。  张中宇很高兴,道:这一大片的长绒棉试验田,恐怕有三十多公顷吧?  王然:是三十五公顷。如果今年的产量能达到标准,明年,就可以大面积种植。  张中宇:很好!没想到,这个墨西哥的长绒棉到底还是在兵团的土地上扎了根儿。扎了根儿啦!  王然:新疆夏天的自然
摘 要:《荀子》中的《劝学》可以说是集荀子修辞观和修辞特点的代表作品。《劝学》作为《荀子》的第一篇,是典型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本文将以《荀子》中《劝学》的修辞手法为例,从比喻、引用、对偶、排比以及连用和兼用几个方面讨论其修辞特点。  关键词:劝学;比喻;引用;对偶;排比;连用;兼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2 
摘 要:《罗斯莫庄》以追求理想为主线,《萨勒姆的女巫》则以坚持信仰为核心。两部作品为世人讲述了两个有关灵魂净化、自我救赎的故事。罗斯莫与普罗克托虽说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国度,却是有着极度相似的悲剧命运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罗斯莫;普罗克托;救赎  作者简介:徐婕馨(1992.2-),女,汉族,河北省沧州人,武汉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