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本来就应该是开放透明的,而不是藏藏掖掖遮遮掩掩的。对天灾人祸的开放透明,是公民社会的正当诉求和必然要求。人民有权要求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公开透明各种事件真相。今日中国不仅要将天灾的开放透明进行到底,也要将人祸的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开放透明,是汶川抗震救灾一个大亮点。无论对这次抗灾进行述评还是回顾总结,人们都对开放透明投出赞誉的一票。然而,这次之所以能够开放透明,一个重要因素也许是天灾,如果是人祸,是否也能做到如此?
  在汶川大地震之前,发生了西藏拉萨事件,这一事件的真相,国内许多受众都不是在第一时间知道的,记者一度不能如常进入,国外媒体也出现了许多歪曲报道……因为不透明,我们丧失了话语权,只因后来网民忍无可忍依据事实对境外某些媒体群起反击之,才给国家挽回一些颜面。
  然而,不到两个月,人们“将开放透明进行到底”的良好期盼就遭遇了寒流。6月28日,贵州瓮安县发生政府和公安局大楼被砸被烧事件,次日全国媒体仅新华社一家报道,全文不过250字,也许记者自己都难明真相,连名字也没署。而据当地群众介绍,事发当日,一些记者就被限入,移动电话网络被掐断。更不可思议的是,互联网上许多相关话题的网页被删除,笔者试图打开“贵州瓮安事件”、“瓮安6・28事件真相”、“请中央彻查6・28事件”等一批贴子,几乎都被告之“无法打开网页”或“链接错误”,一些被视为“公民讲坛”的论坛网站也全部失语,找不到一篇相关评论。
  而此时境外媒体却在大篇幅报道,内容与官方消息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如果说境外媒体所言皆为谣言,那么,这一次突发事件就没有汶川地震那么幸运,而是谣言远远地跑到了真相的前面。我们拥有如此庞大的宣传机构、如此众多的媒体,到底做什么用?
  天灾不足惧,人祸畏如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复杂:天灾归因于自然,人力无法抗拒,开放透明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可以显示人的伟大和领导的坚强;人祸则不然,是由人引发并造成的祸患和灾难,这就难免要归咎到人,而人又不是独立存在的,冤有头、债有主,于是难免联系到某一方面的体制、制度及政治生态。从一小孔可以洞穿政治窟窿,从一砂粒可以取证体制积弊。这种事情一经透明,政治体制、政治生态等等,都不免成为人们考量、诘问和反思的对象。如此背景之下开放透明,似乎鞭子免不了打到自己身上,进而言之,开放透明越多,伤及自身越重。
  事情果真是这样一种逻辑吗?其实,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开放透明都是光明磊落的表现、有自信力的表现、尊重民众善待民意的表现。权力者越是敢于开放透明,越能受到民众的信任和尊重,这是一种正和的博弈。政治本来就应该是开放透明的,而不是藏藏掖掖遮遮掩掩的。政治是人民的政治,不是少数人的政治。一事突发,若是躲躲藏藏,人们自然会疑窦丛生,不信任感往往由此而来。
  对天灾人祸的开放透明,是公民社会的正当诉求和必然要求。“是人民养活你们”,人民有权要求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公开透明各种事件真相。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反之,一切隐瞒真相的行为无疑是对人民的轻蔑和欺辱。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周老虎”事件,陕西省某些部门一度死捂盖子,掩藏真相,令政府威信降至最低点。可见开放透明既适用天灾也适用人祸,今日中国不仅要将天灾的开放透明进行到底,也要将人祸的开放透明进行到底。
其他文献
<正>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思想武器、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脱贫攻坚以来,特别是201
目的探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应用于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效率。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6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而内部控制作为中小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元素,自然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然而受认识不足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企业的内部控制
目的 探讨教师模拟标准化病人对神经外科带教的影响。方法 神经外科临床本科实习生随机分为两组:教师标准化病人组和传统带教组。比较两组学生在出科时的理论、问诊、查体实践
目的探讨规范化术前访视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心理、生理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0月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008年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强调:“要在党内特别是干部队伍中大力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和氛围”,这其中“宽容失误”一词特别引人关注。上世纪80年代,这一提法曾激励了无数改革者;如今重提,正是鉴于改革已进入不同以往的攻坚阶段,没有大胆探索的精神和宽松的环境、宽容的政策,改革者就容易陷入困境,改革事业就会停滞不前。    对待失误应有平常心    “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