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能重新变黑,衰老可以逆转吗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发的颜色是生活压力的晴雨表,也是衰老速度的显示器。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这个故事只是文学家笔下的演绎而已,不可能是真的。不过,一个人因为某种特殊原因,比如突然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会加速长出白头发,这事倒真有可能发生。此前已有很多案例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已经变白的头发有没有可能再恢复到原来的颜色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早在50年前就被科学家认真地研究过了。著名的英国皮肤科专家詹姆斯·斯坦利·科迈什(James Stanley Comaish)曾經在1972年发表一篇论文,描述了一名58岁的男子头发变黑的事实。这名男子的头发有黑有白,但科迈什发现他有5根头发在靠近发梢的部分是白色的,而靠近毛囊的根部却是黑色的,表明他的头发正在由白转黑。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马丁·皮卡尔(Martin Picard)教授也对头发颜色的变化感兴趣,他委托自己的研究生开发出了一种可以将头发颜色的微小变化数字化的技术。具体来说,工作人员先用一台精细的切片机将头发切成1/20毫米厚的切片,每个切片大约相当于一个小时的生长量。然后再用显微镜扫描这些切片,将图片输入计算机,就能计算出每根头发的“毛发着色模式”(Hair Pigmentation Patterns)。这就相当于知道了生出这根头发的毛囊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黑色素合成情况。

  之后,皮卡尔教授在报纸上登广告,找来了14名志愿者。这些人有男有女,年龄最小的只有9岁,最大的已经65岁了。他们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有双色头发。研究人员从他们身上取到了双色头发的样品,一边用上面提到的方法测出这些头发的“毛发着色模式”,一边让他们详细回忆前段时间里的每一天都是怎么过的,并给自己感受到的生活压力打分。
  最后,研究人员把这两套数据输入计算机,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发现一个人感受到的生活压力和他/她当天长出来的头发颜色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压力越大,毛发的颜色也就越浅。生活状态越轻松,毛发颜色也就越深。
  举例来说,一名55岁的志愿者有5根头发出现了颜色变黑的情况,而变黑的时间点和他不久前刚刚度过的两周假期相吻合。再比如,一名50岁的妇女有一根头发的中间一段变白了,而那段时间她正好因为失恋而搬了家,显然那是她在过去一年中生活压力最大的阶段。
  粗看起来,这个结果似乎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不就是进一步证明了压力确实能让人头发变白嘛。但实际上这个结果让皮卡尔教授大吃一惊,因为它证明了当一个人的生活压力减轻时,头发颜色居然真的会重新变黑,这个结果和此前的小鼠实验结果正好相反。小鼠实验发现小鼠毛色同样会在压力下变白,但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原因是小鼠毛囊里的黑色素分泌细胞会在压力下死掉,而死掉的细胞显然是不可能复活的。
  皮卡尔认为,两者之间的矛盾正好说明人类毛发的变白机理很可能和小鼠的不一样,小鼠实验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套用在人类身上。于是,他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分析了不同颜色人类毛发中的蛋白质组学,结果发现有300种蛋白质和毛发变色有关系,而这;500种蛋白质的合成效率与毛囊细胞内的线粒体直接相关。
  一提到线粒体,大家都知道这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类似一座城市的发电站。皮卡尔教授的专业就是研究线粒体。他发现线粒体同时还是细胞的压力测定仪,负责监测外部环境的变化,然后根据变化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从而改变蛋白质的合成方式和效率。对应到头发颜色上,这就相当于让头发变白或者重新变黑。
  皮卡尔教授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21年6月22日出版的eLife杂志上。如果你认为这篇论文仅仅是关于如何让头发重新变黑的,那可就太小瞧这位皮卡尔教授了。他的真正目的是研究人类的衰老,因为头发颜色是衰老的一个非常可靠的指标。换句话说,他开发的这项技术相当于把人类毛发变成了树木的年轮。有经验的植物学家可以通过分析年轮,判断出这棵树在其生命周期里都经历过什么。同样,一个人的“毛发着色模式”忠实地记录了这个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身体状况,体现的是这个人的衰老速度的变化。
  这篇论文的结果说明,一个人的衰老进程不但可以经常变化,甚至是可逆的。未来的科学家们也许可以通过对毛发颜色的监控,准确判断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从而开发出延缓衰老的新药。
  至于头发颜色,皮卡尔教授认为人类的头发需要越过某个衰老阈值才会彻底变白。也就是说,年轻时,人距离这个闽值还很远,怎么折腾都不怕,头发都有可能重新变黑。但如果人到中年,距离阈值已经很近了,那么来自生活的某次暴击将会迅速让他越过阈值,从此新长出来的头发就都是白的,无法再变黑了。
其他文献
幽灵,一个幽灵,在全世界游荡。它在挑起争斗,制造恐惧,好让人卖掉全部身家去赢取一张诺亚方舟的门票。有人拜它为天神,有人斥其为魔鬼,你猜到了,它的名字叫人工智能!  在电影《大护法》中有一个看上去很可怕的护卫,名叫“蛋”,他虽不言不语,但人人闻之色变。他的所有自信都源自他穿的那件衣服构成的一种“范儿”,当他洗澡的样子被别人看到时,他会失态地大喊大叫,寻找自己的衣服。这件衣服,就如仙人旁边的云雾、鬼魅
● 开设机器人普及课程的必要性  智能机器人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它涉及自动控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传感器、人工智能、微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面对未来的科技发展的外部竞争和现实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大力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战略的进程中,抓住时机,在中小学引入智能机器人教育,提升学生对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全面认
作者手记:行文至此,在美期间的各种景象此刻又历历在目。我不由回想起这样一个难以忘怀的场面:周末的美国林肯纪念堂前,一群美国少年孩子并排坐在高高的台阶上,一首接一首地在歌唱,台下众多游客争相抢拍他们,这群孩子仍然轻松愉快地唱着他们自己的歌……  在本次赴美教育考察中,最令人激动的是我们走访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全球著名大学。大学、大师、思想、文化,在我的内心深处
当前,关于教师的各种基本功的比赛层出不穷,观摩课和评优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那么,何为一堂好课?对此,各路专家见仁见智。本文从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的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生本生物”一般教学模式的构建出发,以一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观摩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探讨。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观摩课的教学设计  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位青年骨干教师开设了一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观摩课,获得了听课教师和专家的
外表丑的人更要追求心灵美、内涵美,不然,表里如一多么可怕;外表美的人也要注重内在的美,不然,表里不一多么尴尬。  与其做一朵不香亦不艳的花儿,不如做一片宽厚鲜亮的叶子。  读书求学要经历几次毕业,一次毕业宛如一次蜕皮,我们在蜕皮中得以成长。但在社会和人生的学校里,恐怕永无毕业之日,做人是一生的修为,做事是一生的功课。至于死亡,那只是学业的强行中断。  人由猴子进化而来,虽然是进化了,但有些习性却依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培养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方式从知识技能学习转向解决问题能力发展。下面,笔者以苏科版五年级信息技术第六课《花朵缤纷》为例,谈谈在小学图形化编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来源  借助真实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真实参与到用
编者按:从今年两会在《政府工作报告》出现,到此后引起大众关注,“互联网 ”俨然已是一个新锐热词。互联网正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触网即活,互联网 哪个行业领域,都给哪个领域带来转型升级重新洗牌,带来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当传统农业搭上“信息化高铁”时,会变得怎样?农户再不用“跑断”腿,到处找专家,一个电话就搞定种植难题;千百里之外,通过大田物联网系统,在电脑屏幕上就能看到作物生长的实时画面;电子商
“施主,我看你印堂发黑,必有大祸临头啊。”在一些影视剧作品中,常有这样的台词。在部分人的印象里,印堂发黑往往预示着一些不好的信息。这到底是迷信,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呢?什么是印堂  其实,在中医学里,印堂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部位,指两眉之间的区域,是中医望诊的重要部位之一;另一种是指穴位,即印堂穴。印堂穴位于前额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在督脉的循行线上。该穴原来属于经外奇穴,2006年颁布的
教学现场  近期,多地陆续开展了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主题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案例。但是在这些案例中,常见到教研主题与教学内容偏离的情况:教研活动以计算思维为引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模、练”为基本框架来组织教学活动,课堂并未出现明晰的计算思维的特征,以至于信息技术课堂仍然涛声依旧,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的核心
宁夏西吉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县域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5万亩。辖3镇16乡,4个居委会,306个行政村,总人口5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7万人,回族27.9万人,是宁夏农业人口第一大县和少数民族聚居县。西吉县是全国有名的“三西地区”,地处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全县山区居多,资源稀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近年来,西吉县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冷凉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