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拥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在几千年的农耕活动中,农耕技术得以不断提升。灌溉是农业生产活中重要的环节,长期以来,人们不断改进灌溉技术,力求灌溉范围更为广泛,灌溉效率更为有效。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观念的不断深化,对灌溉的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态建设中,灌区的建设工作对生态破坏最为明显,并且不容易修复。因此要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灌区建设的关系,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对灌区建设的意义,分析传统灌区建设的弊端以及归纳总结现代灌区建设的模式,指出生态灌区的建设原则以及意见,从而为更好地提高灌区作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平与能力服务。
关键词:灌区建设;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9-0167-02
引 言
灌溉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对灌区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传统的灌区虽然满足了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但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破坏着生物多样性、水质以及地质环境。因此需要改善灌区的建设,推进生态灌区建设,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同时追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是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比较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进而指出现代农业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 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灌区建设中的意义
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初形成于18、19世纪德国的伐木业。面对森林植被被大规模地砍伐,人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便提出了这一概念,要求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供应。现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高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发展新格局[1]。
1.2 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灌区建设中的意义
可持续性发展对灌区建设具有指导作用,传统的灌区追求农业产量的同时也危害着附近的水质以及生态环境,随着可持续性农业的进一步深化,对灌区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指导下,现代化的灌区建设不断兴起,以期达到农业丰收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效益。
2 传统灌区建设与现代灌区建设
2.1 传统灌区建设的方式及危害
作为一种较大的工程,传统灌区的建设最关注的是怎样利用水源来灌溉最广的农田,进而保障农作物最大的产量,而并没有充分的关注灌区附近的生态建设。这种传统的灌区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农田充足的水资源,保障作物的丰收。但是,也存在危害,需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传统灌区建设会破坏生物多样性。灌区建设会大量消耗水资源,使附近的动植物失去原有的生长环境,造成生物多样化的消失。②传统灌区建设会破坏地质条件。植物因为水资源的减少而无法存活,会导致土地的沙化,如遇强暴雨,可能引发山洪或者泥石流现象,进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③传统灌区会污染水质。灌区的水资源里会含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药与化肥残渣,会污染地下水,进而破坏附近的水质。传统的灌区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相悖的建设方式,应大力提倡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灌区建设。
2.2 现代灌区建设模式及作用
面对水资源的现状,为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相关部门全力建设具有生態良好、设施完善、惠及民生、流域和谐和管理一流的现代化灌区。通过梳理数据,现代化的灌区建设主要有以下特色:①科学谋划工程建设。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工程建设、维修养护、安全运行制度措施、完善灌区渠系沿线保护体,并开展灌区渠系沿线生产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②加强灌区的信息化建设。优化灌区的信息化管理,提升灌区信息化系统对农的公信力,实现实时监控、准确调节、精确计量,达到了信息高度整合、资源深度利用、业务管理平台化、灌溉调度智能化。并且规范数据的校验程序,实现实时口岸流量状态查询便捷,水务动态信息更新及时,水利政策法规宣传到位[2]。③加快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流量数据采集传输系统,配套完善输水、配水等工程设施,精确完善灌区灌溉试验建设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全面校核匹配设备参数,提高灌区输配水效率和灌溉保证率。④优化灌区的管理体制,推动规范管理。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制度完善、服务到位的灌区管理队伍是管理处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目标,同时,持续加大职工集中学习教育力度,扎实安排教育学习内容,明确重点知识,规划时间节点,促使职工学习有目标,教育有重点,考评有依据,进一步优化了管理环境。图1展示的是现代化灌区建设的模式,表1展示的是传统灌区建设与现代灌区建设的比较。
由上可知,传统灌区建设对水资源的利用量大,对水质的污染严重,导致生态多样性的消失以及地质条件的恶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相矛盾,现代化灌区建设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相契合,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还能够对水质起到净化作用。因此,应大力推进现代化的灌区建设,节约水资源以及保证优良的水质条件,保障动植物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而追求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全面促进生态可持续化建设。
3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灌区建设
生态灌区指的是在整个灌区范围内,以农业生产和人居环境质量为导向,以农业生物为主的各种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人工—自然—社会”的生态系统,包括农业生态系统、沟渠与河湖生态系统、林草生态系统。以农副产品的产量来促进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传统灌区经营的目标,在农产品生产中,抢夺水资源,不顾任何代价来增产农副产品,这是在人力物力资源上不适用的,在经济方面也是得不偿失的。从长远方向考虑,需要正确建设生态灌溉区,才能保持长远发展。只有保持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方法,我们才能和自然充分融合,还能带动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升。建立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不仅遵循社会稳步发展的自然规律,还能加快物质循环,这种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才能使灌溉区服务于大众,满足大众的需求,从而增加农产品产量,这种增产还不会给生态带来不好的影响,这样还能产生长远的经济利益,这种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灌溉区,才是对自然生态,对农产品增量,对人们的需求有着真正的意义。正如在上文中提到的,灌区对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危害,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既能保护生态系统,有能满足人们的灌溉需求,需要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生态灌区的建设。 3.1 生态灌区的建设原则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社会持续发展要追求经济、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与健康发展。
要坚持系统自我净化原则。优化灌区的沟渠与湿地系统,以期达到消化污染的目的,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技术增强自我净化的水平,进而降低污染,促进灌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坚持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原则。灌区建设不仅要追求水量,还应该追求水质的优化。要建立健全灌区的水资源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 大力发展节水型灌区
我国不仅饮用水短缺,农业用水也面临着更大的短缺,这种形式还很严峻。因此国家大力推行合理灌溉,节约用水。这是21世纪为了保障粮食的增产和农副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中节约资源的首位就是水资源。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也明确强调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因此在农业灌溉中节约用水就必须引起重视。灌区建设的终极目的就是灌溉农作物,如果对节水灌溉足够重视并能很好的完成,那就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还能减少对当地水文生态系统的破坏。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
节水灌溉能使得生态灌区更能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效果也更加好。而且,建设生态灌区后,对于农作物使用的灌溉水肯定会减少,生态系统也得到充分保护。如果不进行生态灌区建设,不實行合理灌溉,节水灌溉,反而使用最传统的漫灌方式,那农业用水必然是不够的,无法满足农业用水需求,对农作物的可持续发展也又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灌区建设要从长远利益出发,相关部门应加大灌区建设的投资力度,大力实施节水型灌溉工程建设。
4 结 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灌区建设关系着农业生产的产量与效益,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应大力推进现代化的生态灌区建设,追求效益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正确建设生态灌溉区,保持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方法,要坚持灌区系统的自我净化原则与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灌区的水资源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生态灌区服务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龙,冯 超,苗志民.浅谈灌区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0).
[2]康建坤.为灌区供水服务插上“智慧”的翅膀——甘肃省疏勒河灌区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纪实[J].河北水利,2017(11):27.
收稿日期:2018-9-7
作者简介:张学恒(1992-),男,助理工程师,本科,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工作。
关键词:灌区建设;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29-0167-02
引 言
灌溉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对灌区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传统的灌区虽然满足了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但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破坏着生物多样性、水质以及地质环境。因此需要改善灌区的建设,推进生态灌区建设,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同时追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是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比较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进而指出现代农业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 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灌区建设中的意义
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初形成于18、19世纪德国的伐木业。面对森林植被被大规模地砍伐,人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便提出了这一概念,要求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供应。现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高效、农民增收的农业发展新格局[1]。
1.2 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灌区建设中的意义
可持续性发展对灌区建设具有指导作用,传统的灌区追求农业产量的同时也危害着附近的水质以及生态环境,随着可持续性农业的进一步深化,对灌区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指导下,现代化的灌区建设不断兴起,以期达到农业丰收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效益。
2 传统灌区建设与现代灌区建设
2.1 传统灌区建设的方式及危害
作为一种较大的工程,传统灌区的建设最关注的是怎样利用水源来灌溉最广的农田,进而保障农作物最大的产量,而并没有充分的关注灌区附近的生态建设。这种传统的灌区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农田充足的水资源,保障作物的丰收。但是,也存在危害,需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传统灌区建设会破坏生物多样性。灌区建设会大量消耗水资源,使附近的动植物失去原有的生长环境,造成生物多样化的消失。②传统灌区建设会破坏地质条件。植物因为水资源的减少而无法存活,会导致土地的沙化,如遇强暴雨,可能引发山洪或者泥石流现象,进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③传统灌区会污染水质。灌区的水资源里会含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药与化肥残渣,会污染地下水,进而破坏附近的水质。传统的灌区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相悖的建设方式,应大力提倡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灌区建设。
2.2 现代灌区建设模式及作用
面对水资源的现状,为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相关部门全力建设具有生態良好、设施完善、惠及民生、流域和谐和管理一流的现代化灌区。通过梳理数据,现代化的灌区建设主要有以下特色:①科学谋划工程建设。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工程建设、维修养护、安全运行制度措施、完善灌区渠系沿线保护体,并开展灌区渠系沿线生产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②加强灌区的信息化建设。优化灌区的信息化管理,提升灌区信息化系统对农的公信力,实现实时监控、准确调节、精确计量,达到了信息高度整合、资源深度利用、业务管理平台化、灌溉调度智能化。并且规范数据的校验程序,实现实时口岸流量状态查询便捷,水务动态信息更新及时,水利政策法规宣传到位[2]。③加快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流量数据采集传输系统,配套完善输水、配水等工程设施,精确完善灌区灌溉试验建设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全面校核匹配设备参数,提高灌区输配水效率和灌溉保证率。④优化灌区的管理体制,推动规范管理。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制度完善、服务到位的灌区管理队伍是管理处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目标,同时,持续加大职工集中学习教育力度,扎实安排教育学习内容,明确重点知识,规划时间节点,促使职工学习有目标,教育有重点,考评有依据,进一步优化了管理环境。图1展示的是现代化灌区建设的模式,表1展示的是传统灌区建设与现代灌区建设的比较。
由上可知,传统灌区建设对水资源的利用量大,对水质的污染严重,导致生态多样性的消失以及地质条件的恶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相矛盾,现代化灌区建设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相契合,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还能够对水质起到净化作用。因此,应大力推进现代化的灌区建设,节约水资源以及保证优良的水质条件,保障动植物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而追求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全面促进生态可持续化建设。
3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灌区建设
生态灌区指的是在整个灌区范围内,以农业生产和人居环境质量为导向,以农业生物为主的各种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人工—自然—社会”的生态系统,包括农业生态系统、沟渠与河湖生态系统、林草生态系统。以农副产品的产量来促进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传统灌区经营的目标,在农产品生产中,抢夺水资源,不顾任何代价来增产农副产品,这是在人力物力资源上不适用的,在经济方面也是得不偿失的。从长远方向考虑,需要正确建设生态灌溉区,才能保持长远发展。只有保持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方法,我们才能和自然充分融合,还能带动生态经济的发展提升。建立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不仅遵循社会稳步发展的自然规律,还能加快物质循环,这种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才能使灌溉区服务于大众,满足大众的需求,从而增加农产品产量,这种增产还不会给生态带来不好的影响,这样还能产生长远的经济利益,这种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灌溉区,才是对自然生态,对农产品增量,对人们的需求有着真正的意义。正如在上文中提到的,灌区对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危害,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既能保护生态系统,有能满足人们的灌溉需求,需要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生态灌区的建设。 3.1 生态灌区的建设原则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社会持续发展要追求经济、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与健康发展。
要坚持系统自我净化原则。优化灌区的沟渠与湿地系统,以期达到消化污染的目的,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技术增强自我净化的水平,进而降低污染,促进灌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坚持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原则。灌区建设不仅要追求水量,还应该追求水质的优化。要建立健全灌区的水资源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 大力发展节水型灌区
我国不仅饮用水短缺,农业用水也面临着更大的短缺,这种形式还很严峻。因此国家大力推行合理灌溉,节约用水。这是21世纪为了保障粮食的增产和农副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中节约资源的首位就是水资源。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也明确强调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因此在农业灌溉中节约用水就必须引起重视。灌区建设的终极目的就是灌溉农作物,如果对节水灌溉足够重视并能很好的完成,那就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还能减少对当地水文生态系统的破坏。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
节水灌溉能使得生态灌区更能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效果也更加好。而且,建设生态灌区后,对于农作物使用的灌溉水肯定会减少,生态系统也得到充分保护。如果不进行生态灌区建设,不實行合理灌溉,节水灌溉,反而使用最传统的漫灌方式,那农业用水必然是不够的,无法满足农业用水需求,对农作物的可持续发展也又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灌区建设要从长远利益出发,相关部门应加大灌区建设的投资力度,大力实施节水型灌溉工程建设。
4 结 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灌区建设关系着农业生产的产量与效益,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应大力推进现代化的生态灌区建设,追求效益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正确建设生态灌溉区,保持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方法,要坚持灌区系统的自我净化原则与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灌区的水资源管理,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生态灌区服务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龙,冯 超,苗志民.浅谈灌区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0).
[2]康建坤.为灌区供水服务插上“智慧”的翅膀——甘肃省疏勒河灌区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纪实[J].河北水利,2017(11):27.
收稿日期:2018-9-7
作者简介:张学恒(1992-),男,助理工程师,本科,从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工作。